①《科创板日报》“寻找硬科技”栏目探访国力电子智能化工厂。 ②国力电子突破高功率速调管国外垄断。
《科创板日报》9月29日讯(记者 徐杰 王楚凡) 昆山,位于长三角腹地的重要城市,区位条件优越、产业链配套完善和创业创新氛围活跃,科创板公司国力电子(688103. SH)便坐落于此。
走进国力电子,穿上无尘服,研发实验室与生产区域一派繁忙景象,技术人员专注操作高精度设备,产线上真空器件系列产品正有序装配、测试。
在技术密集的高端装备领域,国力电子以电真空技术平台为核心,持续推动产品从关键器件向组件及系统模块延伸。通过多年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合作,其已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设备、大科学装置等多个高端市场实现国产替代,并逐步拓展至核聚变、反无人机等前沿领域。
近日,《科创板日报》“寻找硬科技”栏目探访国力电子智能化工厂,并围绕电真空技术产业化,以及最新业务进展等,与公司总裁黄浩展开了深入交流。
▍高功率速调管成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产品
《科创板日报》:近期,我们注意到国力电子在电真空装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尤其是高功率速调管的研发和应用备受行业关注。那么,眼前的这台设备在公司的整体技术发展中具体起到了什么作用?
黄浩:这台超高真空排气台是我们研发大功率速调管并突破海外垄断的关键战场。使得产品真空度能够达到10的负8次方级别,相当于太空环境,为超高真空电子工艺提供了可靠保障。
也正是在这台排气设备上,我们与中科院高能所共同研制出了国际首支P波段高功率速调管。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加速器核心器件上实现了国产化。
《科创板日报》:除了大科学装置,这项技术目前还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黄浩:实际上,它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展。目前已经覆盖到直线加速器所用的速调管、可控核聚变装置中的关键功率器件,包括闸流管和回旋管等。依托这类高端工艺装备,公司现已具备系列化高功率速调管的制造能力。
我们也在积极推动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落地。例如,目前已与中核、中广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9月中旬刚刚进行了深入沟通,公司自主研发的速调管、闸流管、高功率微波传输设备已在相关项目中投入实际应用。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向回旋管研发等新方向继续拓展。
《科创板日报》:公司在前瞻布局上投入很大,能否介绍一下研究院在技术推进中的作用?
黄浩:是的,公司研究院的核心任务就是跟踪全球科技前沿,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目前研究院承担了多项新技术孵化任务,成果正持续输送到各个业务板块。我们预期,未来每年研究院可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增长,并且这些成果全部为自主研发。
在产品层面,目前我们这类速调管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78%,显著高于国内外普遍55%-60%的水平,下一阶段目标是提升至80%。在性能、定价策略上,已远超国外同类产品,整体性价比已逐步获得市场认可。
▍跨领域布局基于电真空技术的应用延伸
《科创板日报》:我们也注意到公司近年来在新能源、半导体以及大科学装置等多个领域均有布局,能否介绍一下这些业务推进的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
黄浩:我们在这几个领域的拓展实际上有着比较清晰的脉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左右,当时我们通过CEPC对撞机项目切入大科学装置领域,投入3000万元自主研发高功率速调管,这可以看作是我们进军高端装备的起点。
同年,借助深圳大运会推行“绿色大运”的契机,公司的高压直流接触器成为国内首批批量应用于新能源商用大巴的产品,这为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则稍晚一些。最初我们是通过海外客户进入泛半导体市场,产品主要用于清洗、去胶等泛半导体设备领域。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特别是华为、中微公司等企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获得了更多与国内客户合作的机会。他们提供了更明确的应用参数和测试支持,帮助我们逐步将产品切入刻蚀、CVD、PVD、ALD等核心设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半导体领域深度参与。
《科创板日报》:半导体领域正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点,能否具体谈谈这块业务未来的增长潜力?
黄浩:确实,半导体业务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我们以真空电容器作为市场切入点,随着芯片制程不断升级,真空继电器、磁控管、电子枪等产品也获得了新的应用机会。比如在第四代半导体材料金刚石的制备过程中,就需要大量使用真空电子器件。
基于电真空制造平台这一核心优势,公司正在推进从器件向组件延伸的战略,未来还将向模块化及产业链后端发展,不断拓展应用场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延伸不是简单的业务跨界,而是技术能力的自然延伸,是通过核心平台撬动更多应用场景,更好地服务新兴市场需求。
▍敢想、敢拼、坚持,致力成为全球领先企业
《科创板日报》: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公司是如何保持技术敏锐度和创新能力的?另外,AI小组在研发和生产中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
黄浩:保持技术敏锐度首先源于我们对行业趋势的持续关注、与客户的深度互动。我经常倡导团队不仅要追踪技术演变,更要深入客户现场,从实际痛点中识别“冰山下的隐性需求”,将真实应用场景转化为研发方向,以此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AI小组的设立,本质上是为了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用的数据工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升研发效率、生产一致性和产品质量,由AI承担重复性劳动,释放人力专注于创新与前沿探索;二是构建企业知识库,实现工匠技术的系统沉淀与传承,帮助年轻工程师快速学习成长。这种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至关重要。
《科创板日报》:回顾发展历程,您认为公司实现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的关键转折点有哪些?
黄浩: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与中科院高能所的合作,在王贻芳院士牵头推动下,我们成功研制出高功率速调管,实现技术跨越;二是2021年科创板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助力,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产业延伸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竞争力。
我们也始终重视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费用约6000万元,2024年达到8650万元,我们明确要求研发投入纳入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以保障技术持续领先。
同时,公司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哈工大等高效及研发机构长期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和新兴应用探索。在产品方面,我们持续推进技术延伸,比如从器件到组件、从控制盒到反无人机系统,不断拓展能力边界。
《科创板日报》:您认为哪些核心理念支撑公司保持了持续的竞争力?
黄浩:可以概括为三个词:敢想、敢拼、坚持。“敢想”是2010年面对世界500强,国力仍坚定投入速调管研发;“敢拼”体现在团队强大的执行力,比如攻坚F3控制盒等项目时的全力投入;“坚持”则是二十年聚焦电真空主线不动摇,以可靠产品赢得客户信任。如今,这三个词依然指引着我们:敢想布局核聚变前沿,敢拼响应市场变化,坚持深耕核心技术,致力成为全球电真空领域的领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