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5年中国母基金行业经历“供给侧改革”,管理规模首次下降,发展模式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重塑”。 ②安徽、上海、湖北等地推出以“耐心资本”为核心的新政,母基金运营重心回归本源初心,通过长期资本赋能硬科技创新,构建区域产业生态。
《科创板日报》9月29日讯,在“国办一号文”的政策引领与市场周期的双重驱动下,2025年中国母基金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行业管理规模出现统计以来首次下降,发展模式也正式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重塑”。
随着安徽、上海、湖北等地相继推出以“耐心资本”为核心、优化考核与容错机制的新政,母基金的运营重心强势回归其本源初心——通过长期资本赋能硬科技创新,并以构建区域产业生态为最终目标。
2025年母基金运营回归“初心”
近日发布的《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提出,对于运营绩效优秀的母基金,经审批后存续期可延长至20年,允许适度延长关键期、高成长企业退出时间,强化国资耐心资本标签。针对创投等“投早、投小”方向,安徽也将允许母基金对单个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可提高至70%,加速子基金的落地。
此外,安徽省还将“优化容错”机制,不以单一子基金或单个投资项目损失论英雄,强调基金考核评价、审计、巡视、国资监管考核应以基金整体项目投资核算,无违规违法则不作负面评价,解决慎投怯投问题。
就在一周前,河南省也针对一只存续期15年母基金发布了GP招募计划。其中提到,允许财政出资总额原则上不超过子基金认缴额50%,不再对认缴额度较低的子基金提出注册地要求,子基金的返投要求也来到了实缴出资额的1倍。
当前,股权投资行业正在加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耐心资本培育更多企业的科技创新。为更好发挥耐心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的作用,母基金与创投行业正在受到多地政府的重视,也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
《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显示,截止2025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在管规模34845亿。其中政府引导基金3万亿,市场化母基金5000亿(管理规模指到账资金规模)。从区域来看,目前长三角是中国母基金最活跃的区域,珠三角则排名第二。
在庞大的管理规模背后也有着新的变化。今年上半年新发起的母基金仅33支,同比2024上半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千亿规模的母基金并未出现。
今年上半年也是自2015年有统计以来,中国母基金行业首次出现再管规模下降的情况。
针对这一行业转变,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表示:“有一些政府的母基金取消了原定的母基金业务,而有一些转向直投,还有不少基金直接进入清算环节。”他指出,全国一线、二线甚至四五线的城市都出现了这一现象,导致了母基金再管规模首次下降。
更深层次而言,母基金趋势的震动一方面是国内较为复杂的退出难题、投资模式转型难题,另一方面也有今年年初发布的“一号文件”的系统化正向梳理与引导,最终带来的出清震动。
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地方政府不应当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的投资基金,县级严控新设基金,取消注册地的限制,明晰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的初心与目的等。
深创投集团华北投资部负责人吕豫认为,“国办一号文”是政府引导基金的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性的文件。政府引导基金的本质就是要填补市场配置中不足的部分,尤其在社会资本不能够长期持续支持的领域,同时也扩大资金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往这方面流向。此前大家对热赛道上区域的争夺,可能会形成一些产业过剩的重复建设。目前需要把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引导到硬科技上,需要从“撒胡椒面”改成长期持续的“滴灌”。
各地国资母基金转型仍在持续
进入下半年,不少省市落实“一号文件”的动作逐渐清晰。从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角度出发,持续推动着各地政府开展更高质量的、区域化的、有特色的发展。
招商局资本执委会委员朱正炜表示,当前各个地方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股权项目的招引等,需要更多和当地的一些产业基础和规划中的一些战略产业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近些年来,重庆地区基金板块调整变化也印证了,政府投资基金从“各自为战”走向“统筹布局”的变化趋势。此前重庆市各区政府投资基金单纯以社会资本选子基金,并各自设立子基金。但随着全市协同设立子基金制度的确立,在招募子基金时就有了更多地区产业协同配套考量。结合子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策略,布局落到某一区县,最终各区协同市区出资入股,大大提升了产业布局效率。
北京市政府特聘专家、顺义国资公司总经理吕亚军对于市场风向变化的也颇有感触。他表示,虽然风向的转变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对于基金运行模式来看是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变革。
吕亚军以其所在的“顺义模式”改革为例,介绍了当前其团队所采取的新国资运作策略。由于一级市场转向估值重构,传统的退出和投资业绩考察路径不再适配。因此其团队从注资、业绩考核两大方向开展改革探索。
在资金领域,顺义国资LP与地方金融资产投资联合组成“活水”,持续为项目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子弹”。而在最终收益评估上,吕亚军团队引入了产值贡献、税收、固定资产投资、人才引进、生态价值等非财务性考核指标。即便投资项目无法上市或进入下一轮融资,但也能为地区经济发挥带动价值,进一步扩大了投资容错机制。
而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苏创投、湖北长江产投等国资机构的内部。相较于把母基金作为单一的金融产品、高收益产品,其在地方产业生态布局上的价值、推动地区产业创新的价值变得更为突出。
“几年前还说拥抱变化要积极转型,到了2024年的时候强调雕刻耐心,2025年就是曙光已经到来。大家也逐渐拥抱市场、认清市场、接受市场。”吕亚军表示,顺义新的国资上市公司CVC模式仍在持续探索中,有望进一步为地区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期较为活跃的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三大先导基金在今年都有了不少变化。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近日完成扩募,规模由100亿元增至150亿元。其中,上海专项债券的引入也是对于此前相关政策的响应。
上海国投先导公司总经理温治认为,“国办一号文”发布之后,对政府母基金给了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传统的政府引导基金再升格,不是简单完成返投任务。我们通过生态打造、产业赋能、科技早期的衔接布局以及未来龙头链主的培育,构建出良好的生态,推动产业自发形成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