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积极参与互换便利”获加分!2025券商分类评价大看点,17家曾有动作
①今年评价工作首次将“积极参与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纳入加分项;
                ②至少17家券商参与了互换便利工作,根据今年分类评价安排,他们应获得了相应加分;
                ③截至今年上半年,互换便利已开展2次操作、总金额1050亿元,后续预计也将常态化存在。

财联社9月28日讯(记者 林坚)券商2025年分类评价已正式出炉。记者了解到,今年评价工作首次将“积极参与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纳入加分项,成为特别创新之一,也是体现了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鼓励引入中长期资金的导向。

监管明确,实质参与了互换便利相关工作的券商可获得加分。据记者结合财报以及其他公开信息梳理,已有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兴业证券、东吴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证券、财通证券、银河证券、方正证券、国信证券、长城证券、浙商证券、中泰证券、红塔证券、国金证券、华泰证券等17家券商参与了互换便利工作。根据今年分类评价安排,他们应获得了相应加分。

由于是否参与互换便利并非是券商强制信披的项目,因此并不意味着所有具备资格的券商都获得了加分。公开信息来看,至少25家券商具备参与互换便利的资格,拥有加分的前提。分别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获批时还为国泰君安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财通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浙商证券、国信证券、东方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中信建投、兴业证券、国投证券、华福证券、国金证券、长城证券、方正证券、东吴证券、国联证券、红塔证券。

距离2024年10月互换便利工具“横空出世”正好期满一年。截至今年上半年,互换便利已开展2次操作、总金额1050亿元,后续预计也将常态化存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最新提到,要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券商参与互换便利的进展如何?

多家券商已实际开展互换便利,记者进行了一系列盘点。

申万宏源:首家通过互换便利账户开展北交所做市业务,未直接披露具体持仓金额,但强调通过互换便利工具履行“耐心资本”职责,维护市场稳定。

财通证券:2024年底,持有永安期货2.55亿股用于互换便利质押,占其总股本的12.75%。

互换便利资金全部用于增持股票和股票ETF,2024年10月完成首笔股票增持交易。2025年继续推进互换便利投资业务。

招商证券:2024年底互换便利质押式回购余额达46.6亿元,反映积极参与程度。结合互换便利与自营资金,探索权益投资策略,助力市场流动性提升。

东方证券:2024年10月完成首笔国债换入交易及国债质押式回购,成为首批落地券商之一。2024年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同比增加16.55%,主要因互换便利借入资金规模扩大。通过量化模型高效筛选A股标的,兼顾流动性与收益性。

中泰证券:2024年底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较期初增加54.33%,新增互换便利投资业务是主因。2025年一季度通过互换便利获得50亿元资金,全部投入股票市场。

国信证券:2024年底,通过互换便利取得的债券质押期末公允价值为29.44亿元,用于支持回购业务。结合互换便利与OCI选择权(其他综合收益选择权),适度扩大方向性投资。2025年上半年,为互换便利业务设定质押的股票的公允价值计9597万元。

浙商证券:2024年底变现受限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5.21亿元,涉及互换便利质押及限售股。参与第二批互换便利操作,探索质押品范围扩大后的投资机会(如港股通股票)。截至2025年上半年,变现有限制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包括互换便利业务担保物12亿元和持有产品处于限售期1314万元。

银河证券:持续参与央行互换便利项目。截至2024年年末,通过互换便利提升权益投资规模,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发挥“压舱石”作用。建立动态风险监控模型,确保质押品价值波动不超过补仓线(75%)。

中信证券:首家完成沪深交易所互换便利交易,按月向证监会报送资金运用情况,严格遵守质押率(≤90%)等风控要求。

国泰海通:第二批中标费率10bp,换入央票额度大幅超过首批,资金用于增持A股及ETF。

政策响应:首批融入资金已全部投向股票市场,2025年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范围。

方正证券:2025年初加入备选机构池,尚未披露具体操作细节,但表态将合理确定申请额度。计划通过互换便利加大权益投资。

东吴证券:主动参与第二批操作,积极配置A股,2025年计划扩大做市业务与互换便利联动。

长城证券:主动参与央行第二批互换便利操作并积极配置A股市场,服务资本市场能力进一步提升。

红塔证券:2025年通过股票自营投资业务参与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工具投资,切实发挥互换便利的稳市作用。

国金证券:2024年12月,参与互换便利业务。

华泰证券:将长期股权投资中账面价值为38亿元的股权投资向中国人民银行质押进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

兴业证券:2024年10月,参与互换便利业务。

互换便利工具经历从创设到扩容

互换便利工具经历从创设到扩容刚好满一年。2024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与国内经济转型影响,资本市场出现上市公司业绩分化、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等阶段性特征,股票市场流动性承压。

在这背景下,央行于2024年10月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工具,通过“质押低流动性资产换入高流动性资产”的结构性设计,既避免直接投放基础货币,又精准提升非银机构融资能力,资金定向用于股票及ETF投资。

目前互换便利工作开展共分两个时点。首先是最开始的创新提出,2024年10月18日,央行与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相关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工具落地,证监会同步公布首批20家试点机构,其中券商17家。这批券商多数是行业头部。同年10月21日,首次互换便利操作完成招标,操作金额500亿元,采用费率招标方式,中标费率20BP,20家机构全部参与投标,最高投标费率达50BP。截至年末,首批500亿元额度已基本用完,资金投向以指数成分股和ETF为主。

到了2024年12月31日,央行宣布启动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码。一方面是机构扩容,在首批20家基础上,按“分类评价+合规风控”标准增选20家机构,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其中新增券商至少8家。另一方面在操作细则上有了不少变化:

额度与费率调整:操作金额提升至550亿元,中标费率从20BP降至10BP,直接降低机构融资成本;

质押品与成本优化:质押品范围扩大至限售股、港股通股票,中国结算对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港股通证券按“1元/股(份)”标准计费;

风控指标倾斜:换入股票不计入“权益自营/净资本”分子计算,市场风险及所需稳定资金指标减半,净稳定资金率中权益类资产权重优化。

互换便利的公开操作信息还停留在今年2025年1月2日,第二次操作完成招标,20家机构参与投标,最高投标费率30BP,中标费率定格10BP,新增5家头部保险机构入围,工具覆盖范围从证券、基金延伸至保险领域。

券商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