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924新政一周年,43家上市公司市值增长超千亿; ②半导体与硬件设备成增长主力,创业板、科创板培育力凸显,成高增长摇篮。
开栏语:2024年9月24日,在最强稳市组合拳的推动下,A股市场迎来重要转折点。在政策引导、制度完善与资金推动下,步入稳健向上的“慢牛”轨道,资本市场注入活力,重拾信心。财联社推出“924新政这一年”系列报道,从政策演进、资金动向、行业变革、产品创新等维度,深入回看新生态,擘画A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财联社9月24日讯(记者 封其娟)924新政落地近一年来,公募市场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结构重塑的关键转型。在品类供需、产品形态、认购热度、机构格局上,公募新发市场呈现出四大核心看点,不仅折射出政策导向对行业的深远影响,也揭示了资金配置偏好与机构战略布局的深层变革。
这四大看点,共同勾勒出公募新发市场结构性变革的全景:
在供需结构上:新发市场由固收绝对主导切换至股债均衡配置,资金配置重心显著移向权益资产。
在产品形态上:产品从广谱覆盖向工具化、指数化、精细化演进,能更敏捷响应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
在爆款逻辑上:从追捧明星基金经理转变为产品工具属性与信任机制双重驱动,ETF与发起式成为一日售罄的新密码。
在机构格局上:从头部机构全面垄断演变为头部机构主导与中小机构差异化突围并行的新态势,差异化竞争已成中小机构的核心生存策略。
未来,伴随硬科技赛道升温、REITs市场扩容及产品工具化创新,公募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将持续深化。头部机构将巩固主流赛道优势,而中小机构需聚焦利基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看点一:新发格局由固收主导切换至股债均衡
924新政落地近一年间,据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23日,在剔除转型基金、后分级基金,并仅统计主代码基金的口径下,全市场共计1385只新基金成立。
以Choice一级分类,1385只基金中,权益基金、固收基金分别有993只、295只,各自占比71.7%、21.3%;同期新成立的FOF、REITs、QDII基金分别有50只、29只、18只。
924新政前一年,即2023年9月24日至2024年9月23日,全市场共计1222只新基金成立,其中权益基金、固收基金分别有704只、401只,各自占比57.61%、32.82%;同期成立的FOF、QDII基金、REITs分别有57只、42只、18只。
可见,新政落地后新发市场活跃度提升,权益基金的增长态势尤为突出。新政实施一年内,全市场新成立基金规模同比增长13.3%,其中权益基金新发数量占比从超五成跃升至超七成,而固收基金占比则下降11.52%,资金向权益市场迁移趋势明确。
另外,FOF、REITs及QDII等产品发行情况出现分化,仅REITs实现正增长。随着市场成熟与优质项目供给增加,叠加“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支持,REITs发展获得双重助力。
新政后,权益基金份额占比显著跃升,固收份额相应回落,更为直观地反映出资金配置偏好的转变。
新政落地近一年,1385只新基金发行总份额(合并份额)为1.14亿份,其中权益基金、固收基金的发行份额分别为5433.41万份、5339.06万份,各自占比分别为47.66%、46.83%,两者已基本持平。
新政实施前一年成立的1222只基金发行总份额为1.24亿份,其中权益基金、固收基金的发行份额分别为2059.78万份、9998.46万份,各自占比分别为16.61%、80.63%,固收资产在新发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新政前后各类基金的发行份额已形成鲜明反差:权益基金发行份额较此前增加1.64倍,份额占比增加31.05%;与之相对,固收基金发行份额减少46.6%,份额占比减少33.8%。
由此,公募新发市场已完成从固收绝对主导到股债均衡配置的结构性转变。
尽管权益基金份额实现大幅增长,但单只权益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为5.47万份,仍低于单只固收基金18.09万份的平均募资规模。这意味着,固收基金虽然发行份额收缩,却仍是大资金寻求“稳定性”的核心选择,单只产品仍能吸引大额配置;权益基金的增长更多源于产品数量的扩张,吸引的是相对分散的中小资金。
看点二:新发产品呈现工具化、指数化、精细化趋势
924新政实施一年来,公募产品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工具化、指数化、精细化发展趋势。
以Choice三级分类,924新政落地一年来,新成立的993只权益基金中,被动指数基金占比超五成。这一阶段,被动指数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增强指数基金新基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561只、234只、147只,各自占比分别为56.49%、23.57%、14.8%,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政后权益基金新发的核心格局。
新政之后,被动指数基金新发占比进一步提升,指数增强基金新发占比也实现了大幅跃升。新政前一年成立的704只权益产品中,被动指数基金、偏股混合基金、普通股票基金数量排名前三,分别成立了339只、266只、39只,各自占比分别为48.15%、37.78%、5.54%。
新政后成立的权益基金中ETF类产品有466只,占比近47%。经粗略统计,其中约七成聚焦细分投资领域,主要涵盖行业指数ETF、风格指数ETF和策略主题ETF三大类别。
近一年以来,行业主题基金的新发呈现明显的热点导向特征。其中,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航天航空、科技等与前沿产业、硬科技相关的主题ETF新发数量位居前列,期间分别成立27只、25只、18只、16只、15只产品。
与此同时,聚焦企业盈利质量与稳定收益的细分策略类ETF同样表现活跃,同期红利主题ETF、自由现金流ETF分别成立32只、45只,市场对兼具成长潜力与价值属性的投资标的需求依然显著。
新政落地一年来成立的295只固收基金中,中长期纯债基金、被动指数债券基金、混合二级债基分别有118只、72只、66只。这72只被动指数债券基金中,债券ETF、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政金债指数基金分别有33只、15只、14只。这33只债券ETF中,公司债ETF、科创债ETF、信用债ETF分别有24只、4只、4只。
固收产品线同样呈现出细分化、创新化特征,债券ETF的产品创新正从传统利率债向信用债、主题债等更多元领域拓展。
看点三:ETF和发起式产品成一日售罄“新密码”
从基金认购热度来看,924新政落地以来,一日售罄的基金共计89只,其中权益基金、固收基金、REITs分别有40只、26只、14只,共同构成“日光基”的核心阵营。其中权益类“日光基”占比接近半数,再次印证新政后权益资产的市场吸引力。
细分来看,一日售罄的ETF类基金共计40只,其中债券ETF、股票ETF、QDII-ETF分别有24只、13只、3只。
这89只“日光基”中,发起式产品有22只。若进一步聚焦主动权益类“日光基”,21只主动权益“日光基”中,发起式基金占比超八成,共计17只。
上述89只“日光基”来自43家公募。近一年以来,华泰柏瑞新发“日光基”最多,共计6只ETF类产品,即华泰柏瑞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A、华泰柏瑞港股通医疗精选混合发起式A、华泰柏瑞恒生消费ETF发起式联接A、华泰柏瑞中证油气产业ETF发起式联接A、华泰柏瑞上证科创板200ETF发起式联接A。
仅次于华泰柏瑞,招商基金近一年新发“日光基”共计5只,其中3只ETF即招商中证机器人ETF、招商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QDII),以及偏股混合基金、REITs。
另外,华夏基金、南方基金、易方达、永赢基金新发“日光基”各有4只,ETF类产品、REITs占比较大。ETF类产品中,南方基金、易方达、华夏基金、永赢基金、万家基金旗下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均在一日完成募集。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各有2只REITs,易方达旗下1只REITs一日售罄,REITs等另类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随着REITs市场进一步扩容、科技赛道持续深化,头部机构大概率将继续主导“日光基”市场,布局重心或将向细分主题ETF、优质底层资产REITs及特色发起式产品进一步倾斜,推动爆款逻辑从赛道红利向精耕细作升级。
看点四:头部公募主导,中小机构差异化突围
从全品类新发规模来看,头部公募的供给话语权持续强化。但部分中小公募凭借对细分赛道的布局,在头部主导的市场中实现差异化生存,占据一席之地。
924新政落地近一年成立的1385只产品出自133家公募,华夏基金、富国基金、汇添富、易方达、永赢基金新发数量居前五,分别成立68只、58只、50只、47只、42只产品,其余公募同期成立产品均未超过40只。
以今年年中数据而言,上述5家公募中,仅永赢基金资管规模暂未跻身行业前十,位列第23名。值得一提的是,新政落地至今,已有21家公募新发产品超20只。这其中,除了永赢基金,资管规模暂未列入前二十的中欧基金、银华基金、万家基金、华宝基金,新发表现同样活跃。
近一年来,永赢基金布局了卫星通信、医疗、通用航空、央企红利等细分主题产品,华宝基金布局了创新药、农牧渔、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
作为新政后最核心的发力品类,993只权益基金分散于118家公募,但供给集中度较高。新发数量位居前六的公募,华夏基金、富国基金、汇添富、易方达、鹏华基金、永赢基金分别成立50只、49只、40只、39只、34只、34只权益类产品,合计新发246只产品,占权益基金新发总量的24.8%。
前面提及的466只权益ETF类产品,来自42家公募,其中富国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分别成立了40只、36只、30只产品,其余公募成立数量均不足30只。
295只新发固收基金来自112家公募,供给格局相对均衡,但头部机构仍在关键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南方基金成立数量排名前三,分别有12只、8只、7只。这一时期,成立的仅2只货币基金均出自华夏基金,即华夏现金添利货币、华夏现金增值货币。
上述295只固收基金中,债券ETF共计33只并来自26家公募,其中博时基金、大成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天弘基金、易方达均成立2只债券ETF,其余公募均各自成立1只债券ETF。
相关话题:924新政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