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富达基金总经理孙晨:外资不是“过客”,而是中国资管生态的“共建者”
①中国引入外资资管的初衷,是引入差异化基因与成熟生态。
                ②养老是资管行业最难做的‘大文章’,但也是外资最能贡献价值的领域。
                ③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逆,跨境投资终将成为外资资管公司的支柱业务。

财联社9月24日讯(记者 李翀)2025年秋,上海陆家嘴的金融脉搏跳动依旧强劲,但外资公募基金似乎游离于“脉动”之外。在中国本土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之际,外资公募基金规模占比仍不足1%,外界对外资公募“水土不服”、“规模低迷”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市场对外资资管的价值产生疑虑之际,刚履新富达基金总经理四个月的孙晨,在近期接受财联社的专访时抛出了截然不同的视角:“中国引入外资资管的初衷,从来不是多一个‘小公募’,而是引入差异化基因与成熟生态。当资管行业站在‘文艺复兴’的转折点,外资的价值才刚刚开始显现。”

孙晨在资管行业耕耘多年,如今以富达掌舵人的身份着力践行长期主义投资。孙晨的一番专访话语中,藏着外资资管在中国市场的生存逻辑与破局之道。

▲富达基金总经理 孙晨

破局同质化:拒绝“搬沙子”,持续强化投研能力

2025年9月的一个早晨,富达基金上海陆家嘴办公室的会议室里,孙晨刚结束一场电话会议。“周一是最忙的,团队都在跟进新一周的安排,现在大环境对外资资管是危中带机,富达基金要努力成为国内对接国际的桥头堡。”

孙晨所说的这一幕,恰是外资资管在中国市场的缩影:一边是全球资本对“中国机会”的渴求,一边是本土市场对“外资价值”的疑虑。

2024年9月20日,孙晨在财联社举办的上海全球资产管理年会中曾讲到,彼时中国的资管格局是“堰塞湖”与“资产荒”并存,股市供需结构的转变可能带来资管行业的一次“文艺复兴”。几天之后“924行情”正式启动,中国资本市场的热度一直延续至今,他也重新回到资管行业掌舵富达中国业务。

履新富达基金总经理四个月的孙晨,对外资公募基金的未来积极乐观:“现在不是外资撤退的时候,而是我们把80年全球经验‘翻译’成中国方案的开始。

“现在国内的资管行业有点像‘全民搬沙子’——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产品,比谁规模大、渠道广,最后难免陷入恶性竞争。当初中国引入外资资管的初衷,真的只为多几个‘小公募’加剧市场竞争?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全球经验’,到底能不能落地中国?对于富达而言,在中国的目标不是成为又一个‘小公募’,而是成为一家植根中国、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地化能力的差异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差异化实现垂域领先。”孙晨对财联社表示。

这种差异化,首先扎根于富达主动管理与深度投研的核心能力。作为全球最大的主动管理机构,富达自1946年成立以来便坚持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历经多轮经济周期验证。在中国市场,这种能力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2024年上半年,富达基金权益类产品收益率在外资公募中排名前列,以12.24%的收益率位居全市场170家公募权益类基金的第16名;其所有权益基金过去12个月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更是达到24.64%,远超6.08%的行业平均水平。

主动管理的价值在弱有效市场中尤为突出。”孙晨解释道,中国市场相较于欧美的有效市场,仍充满alpha机会,但需要“双重视角”的挖掘。具体来看,富达的本土投研团队100%由中国人组成,却能在全球投研体系内成长,“我们需要一眼看中国产业纵深,一眼看全球行业对比,而这种能力让富达早在数十年前就布局中国资产,其在中国投资的历史比头部本土公募时间都长”。

在孙晨视角中,拒绝同质化,更体现在富达基金对“本土化”的清醒认知上。“很多人误以为外资要‘完全本土化’才能成功,但这是个悖论。”孙晨直言,“如果外资把自己变成本土机构的复制品,那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富达要做的是‘本土化+差异化’,其中生存逻辑要本土化,但核心能力却要差异化。

在产品布局上,这种差异化特质尤为明显。富达已发行的5只权益基金,覆盖旗舰核心(富达传承)、稳健红利(悦享红利)、ESG(低碳成长)、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与跨境布局(港股精选)等细分领域,是新设外资公募中权益产品数量最多、占比最高的机构。

“我们不追着热点发产品,每只基金都对应着富达的核心能力与市场的真实需求。比如‘悦享红利’,就是为了帮助从房产和储蓄转向权益市场的投资者迈出第一步。”

养老破局:从美国401(k)经验到中国的“双向共建”

事实上,在通过主动管理、本土化+差异化路径破解行业同质化难题后,富达并未止步于单一产品层面的创新,其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战略深度与社会价值的领域:养老金融。对富达而言,养老既是资管行业公认的“硬骨头”,也是外资机构最能凭借全球经验输出独特价值的“核心阵地”,恰好成为其差异化能力向纵深落地的关键切口。

养老是资管行业最难做的‘大文章’,但也是外资最能贡献价值的领域。”谈及富达的战略重心,孙晨的语气愈发坚定,这背后是富达在全球养老市场的深厚积淀。自1975年起,富达便是美国401(k)企业年金与IRA个人退休账户的主要管理人,服务2.4万家企业客户和3400万养老投资者,全球养老金管理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养老市场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三大启示,这类洞见和经验也是孙晨希望引入的差异化核心能力。

第一是长钱长投,养老金必须配置权益资产。在孙晨看来,长期维度下权益资产回报最佳,若只投短债或储蓄,大概率跑不赢通胀。第二是养老金能做股市“压舱石”。美国每年约4000亿美元养老资金入市,熨平了市场波动,造就了“熊短牛长”的特征。第三是推动散户机构化,让市场更理性、定价更有效

目前,富达采取“自上而下建制度、自下而上做试点”的策略也在中国落地实践。一方面,与监管分享全球最佳实践,建议将外资母公司管理规模纳入养老金管理人资质评估;另一方面,率先试点“默认制+定投”机制,表现在“国信富达蔚然养老服务”能让投资者交易股票的时候按照一定比例自动划转一笔小额资金进行定投。长期而言,希望中国的员工加入各自公司的养老计划后,若未主动选择投资方案,便自动进入预设的长期配置组合,定期从工资中扣款投入。

“我们有海外市场关于默认定投的数据,能看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明显减少。”孙晨透露,富达正将这些数据反馈给监管部门,“养老不是卖产品,而是需要制度设计、投资者教育、产品适配环环相扣的生态建设,而富达在美国用五十年走完的路,中国或许能借助后发优势加速。

随着中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加速发展,这种坚持正在迎来曙光。“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与美国推行401(k)时非常接近,这正是养老金融爆发的前夜,目前美国养老金超40万亿美元规模、年化9.19%增速的发展路径,也为富达提供了清晰的参照。”孙晨表示。

外资如何当“双向桥梁”?

值得注意的是,富达的差异化价值并非仅局限于本土市场,在深耕中国养老体系共建的同时,其作为外资资管机构的独特性,更体现在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双向桥梁”功能上

这种功能既是对前文所述“本土化+差异化”逻辑的延伸,也是对中国居民全球配置需求与国际资本投资中国需求的精准呼应。富达国际目前持有约30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和债券,相当于本土公募前十名的非货管理规模,正是这一桥梁作用的直观印证。

孙晨对财联社坦言,富达在中国的定位,是既要满足中国投资者的全球配置需求,也要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桥头堡

其中在中国境内端,富达希望通过MRF、QDII、QDLP等机制,将全球投研网络与配置能力转化为具体产品。“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逆,跨境投资终将成为外资资管公司的支柱业务。”孙晨指出,当前中国居民财富中股票、债券和基金占比仅10%左右,远低于欧洲的45%和美国的65%,资金从储蓄向多元资产转移的过程中,全球配置是必然需求。富达今年年初发行的首只多资产基金,已实现多资产(股票、债券、贵金属等)、多地域(中、美、欧、新兴市场)、多策略(主动多头、对冲、量化等)、多管理人的分散组合,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稀缺的跨境配置工具。

而在境外端,富达的“桥头堡”作用更为突出。作为最早投资中国资产的外资机构之一,富达在海外市场发行多只中国主题的美元基金,现在又增加了中国公募基金这一投资渠道。“海外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想配置中国资产,但缺乏专业的‘中国视角’。富达能把本土研究转化为全球语言,帮他们捕捉中国高质量增长的机遇。”孙晨强调,这种双向流动正是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题中之义。

在孙晨看来,多资产投资是富达跨境能力的集中体现

“现在的投资不能只看单一市场、单一资产,地缘政治、政策变化、行业周期都是联动的。以贸易战为例,富达的全球宏观框架能先分析地缘政治影响,再推导出资产配置路径,这种方法论具有科学性,不会被单一市场的短期波动扭曲,随着基金互认、QDLP等政策不断优化,这种全球化属性的多资产配置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坚守长期主义,规模是结果不是目标

无论是本土市场的差异化产品打造、养老体系共建,还是跨境市场的双向资产对接,富达所有实践的底层逻辑,都离不开对“长期主义”的坚守。这种坚守不仅直接回应了市场对“外资公募规模不足行业1%”的质疑,更成为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的核心底气。在富达的认知里,规模从来不是刻意追逐的数字,而是长期坚持做对的事之后的自然结果

孙晨坦言:“富达在美国用了几十年才成为行业龙头,在英国、日本也经历过起步阶段的艰难,中国市场不会例外。”

财联社注意到,这种耐心源自富达的家族企业基因。作为非上市公司,富达无需应对季度财报压力,能从代际传承的角度做决策。“我们董事长Abby Johnson来中国时,团队送她的礼物上写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富达的心态。”

在实践中,这种长期主义体现为做对且难的事。比如投研团队考核,富达采用3~5年的长期周期,而非行业常见的年度排名。“如果每年考核排名,基金经理只会追热点,无法坚持价值投资。我们要让做成长的经理在价值市场中安心坚守,做价值的经理在成长周期里保持定力。”孙晨说道。

又如投资者教育,富达投入大量资源普及养老投资的复利效应。“很多人觉得养老是几十年后的事,但复利的魔力需要时间积累。假设年化收益率8%,25岁开始定投,60岁的财富规模会是35岁开始的3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短期看不到效果,但对行业生态至关重要。”

“现在的机构需求正在从‘买产品’转向‘要方案’,就像从‘买成衣’到‘定制西装’的行为转型,一旦习惯了量身打造,就再也不会满足于标准化产品。”孙晨比喻道。富达在美国的“投研+产品+投顾”前店后厂模式,正是为国内机构这种需求准备的。

“文艺复兴”中的外资角色,“快艇”的灵活与“引航员”的责任

当富达以长期主义为锚点,在差异化产品、养老共建、跨境配置等领域持续深耕时,其行动恰好与中国资管行业“文艺复兴”的转型浪潮形成了共振。在监管推动费率改革、薪酬改革、渠道改革,旨在淘汰同质化玩家、鼓励差异化竞争的背景下,外资机构的角色也逐渐从“边缘参与者”清晰为“核心共建者”——既具备“快艇”的灵活优势,能快速落地成熟模式;又肩负“引航员”的责任,能输出经受过周期检验的经验。

早在去年财联社专访孙晨期间,孙晨曾立足长线视角,认为中国资管市场或迎来“文艺复兴”,今年孙晨延续了去年的判断,但视角更为深入,“监管推动的费率改革、薪酬改革、渠道改革,本质上是在淘汰同质化玩家,鼓励差异化竞争。这恰恰是外资的机会。

在他看来,外资机构就像“快艇”,相比大型本土机构的“航空母舰”,更能快速响应行业变化。“富达不用调整几十年积累的旧体系,能直接把全球验证过的成熟模式落地。比如买方投顾、养老解决方案,这些正是行业转型的方向。

但外资的价值不止于此,更在于成为“引航员”。孙晨以美国资管行业的发展为例:“美国市场几十年前也经历过乱象,现在的成熟体系都是‘踩过坑、改过错’磨出来的,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宝贵经验。

比如在养老领域,富达在推动“默认制”纳入政策框架,在投研领域,富达输出长期考核机制,而在财富管理领域,富达也在探索智能投顾的本土化应用。

“中国能跳过固定电话时代直接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为什么不能在财富管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孙晨表示,富达的智能投顾工具能将成熟的资产配置逻辑转化为数字化服务,帮助中小机构快速具备专业能力。

不过这种“引领者”还需要监管的协同。孙晨建议,政策可进一步优化外资展业环境:“比如个人养老金管理人资质就是个很好的开始,监管将母公司规模与经验纳入评估,使得富达可以更快参与中国养老体系建设;又如QDII、QDLP额度,若能适度对外资放开,就能更好满足跨境配置需求。”他强调,富达愿做与监管“相伴而行”的共建者,“监管想解决的短期炒作、投资者获得感不足等问题,正是富达几十年一直在倡导和坚持的长期主义”。

结语:用时间验证价值,用共建推动行业成熟

无论是作为“快艇”响应行业变化,还是作为“引航员”输出成熟经验,富达在中国市场的每一步探索,都深深扎根于其近80年的全球实践积淀。这些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起步经验、周期应对智慧,不仅支撑着它在当前市场中坚守长期主义,更让它有信心成为中国资管市场中“时间的朋友”——而这,也正是富达全球经验在中国市场的最终落点:用时间验证价值,用共建推动行业成熟。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资管格局重构与中国市场开放深化的交汇点上,富达的实践或许能给出答案,外资资管带来的正能量,不在于短期规模的爆发,而在于为行业带来的长期价值,而这种长期价值,终将成为中国资管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推力。

大资管追踪 资管大家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