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如何双向赋能?浦江创新论坛聚焦融合新范式|聚焦2025浦江创新论坛
科创板日报记者 李佳怡
2025-09-23 星期二
原创
①多国量子科技领域专家,以学术报告、圆桌讨论等多层次互动方式,探讨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领域的交叉融合,研判量子人工智能领域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近期发展机遇。
②随着量子硬件与算法的持续发展,量子人工智能有望在药物研发、金融建模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2025浦江创新论坛
关注

《科创板日报》9月23日讯(记者 李佳怡)9月21日,以“AI量子:量子智能”为主题的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举行。

本场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荷兰、卢森堡、新加坡等国的量子科技领域专家,以学术报告、圆桌讨论等多层次互动方式,探讨人工智能与原子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学、量子线路优化、量子算法应用的交叉融合,研判量子人工智能领域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近期发展机遇,共话未来产业应用前景与合作发展。

量子人工智能是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借助量子叠加与纠缠等特性突破经典算力瓶颈,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新范式。当前,量子计算已进入中等含噪规模(NISQ)时代,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算力支持。同时,人工智能也反向赋能量子科学研究与设备性能提升,形成双向驱动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例如,今年8月,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在60毫秒内重排了两千余个原子阵列。该成果有助于推进量子物理基础研究,也为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支持。随着量子硬件与算法的持续发展,量子人工智能有望在药物研发、金融建模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在论坛致辞中也指出,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成为科技新前沿。上海市将瞄准量子智能这一交叉前沿,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全面汇聚各方力量,为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营造最优的服务,提供最好的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谢希德讲席教授龚新高,分别围绕“量子与AI的时代展望”、“量子计算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物理学”作主旨报告。

姚期智在演讲中提到,当前量子计算机仍面临不少困难,科学家还存于研究阶段。“我希望通过把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这两项颠覆性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或许能够更加推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能够推动量子计算达到更高的水平。”

姚期智在随后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未来中国在AI落地产业方面绝不落后于世界各国,而目前唯一的弱点则是源头创新。“从长远的观点来讲,(源头创新)是我们还需要补足的方向。”

俞大鹏在讨论量子人工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时指出,量子人工智能是当前量子计算努力实现的方向,因为它能够融合算法、算力与神经网络等,并结合量子技术,为未来大数据分析提供颠覆性算力支撑。

“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实现从AI助力的量子到量子赋能的AI切换,当发展成量子技术助力人工智能的时候,那就真正能干很多非常伟大的事情。”俞大鹏畅想到。

龚新高则认为,“AI+物理”具有双向赋能的作用,一方面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物理领域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是借助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应对当前人工智能在能耗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此外,新加坡量子技术中心教授、克里特理工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兼职教授Dimitris G. Angelakis,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Cristiana Morais Smith,匹兹堡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W. Vincent Liu,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邓东灵,卢森堡大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dolfo Del Campo和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也通过6场关于量子科技前沿发展的报告,分享并交流量子科技的前沿发展与未来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也在会上宣布成立,并发布上海量子计算十大应用场景。这一系列举措围绕着上海市量子计算行动计划部署,服务于国家量子科技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量子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布局。

其中,据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李晓鹏介绍,未来五年,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将重点开展量子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突破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与重点应用,培育高水平量子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团队。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