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借势产业升级,上市公司如何释放创新动力?
①当前企业竞争呈现出跨越行业、功能为王和数字化重塑的特征,若不布局未来产业、推行颠覆式创新,上市公司将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
                ②在先导产业创新资金链与产业链发展上,国有资本扮演着“压舱石”与“放大器”的角色。

财联社9月22日讯(实习记者 顾昭玮 记者 武超)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持续推动前沿创新?9月21日,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产业论坛在黄浦江畔召开,论坛吸引超过200家上市公司、200家国资投资机构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代表参会,就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对话。

未来产业如何实现创新转化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孟宪忠指出,当前企业竞争呈现出跨越行业、功能为王和数字化重塑的特征,若不布局未来产业、推行颠覆式创新,上市公司将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

孟宪忠进一步阐释,社会已经进入跨越行业的功能竞争时代。以交通行业为例,过去,民航、燃油车企业在本行业保持领先即代表整体优势,但如今已经面临高铁、新能源汽车等多重替代方案冲击,未来可能还需面对无人驾驶汽车、eVTOL的共同需求挤压。相较单纯的同行竞争,当前企业还需将趋势与功能置于战略决策核心,并以未来技术作为参照系,进行前瞻判断。

民生证券分析师白青瑞表示,当前市场正从“行业经济”转向“需求经济”,建议企业聚焦AI、低空经济、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新质生产力的范式迁移,可在数据要素变现、低空基建改造等环节捕捉投资和转型机遇。

此外,关于产业“需要什么创新”、“谁来创新”的问题,中国科协原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张勤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的三种模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迄今为止,国内后两者创新做的不错,但国家最需要的原始创新仍然非常乏力。”

他认为,尽管国有资本加大了耐心资本的投入力度,但其求稳怕错的本性仍难以完全适应原始创新的高风险特性。因此,以民营为主导的上市公司资本应该发挥嗅觉灵敏、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的优势,在国有资本的支持下,在原始创新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而在具体产业领域,创新堵点亟需政策精准疏通。CRO企业美迪西(688202.SH)董事长陈春麟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提出,近两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数量和出海BD金额均位居国际前列,创新成果显著。但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上,中国相较美国还存在明显差距,前沿创新尚未充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陈春麟指出,生物医药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科研系统考核方式,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前研究转化。他提议,建立以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得数量、成果本地转化数量等为考核目标的贴息支持机制,并推动合同研发机构(CRO)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新药临床前研究服务,为生物医药进一步国际竞争铺路。

国有资本成为产业创新的“压舱石”

在先导产业创新资金链与产业链发展上,国有资本扮演着“压舱石”与“放大器”的角色。

2024年7月,上海发布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出资额合计约890亿元,聚焦相关产业的“卡脖子”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升级。本次论坛上,上海国投先导基金总经理温治表示,先导母基金首期已经到位接近300亿元,截至目前,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已经投出260多亿元,投资动作快、强度大。

温治勾勒了基金在三大先导产业上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集成电路上,重点围绕先进制程的全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装备材料等所有在环节中卡脖子或者是围绕自主可控方面全链条布局;生物医药上,关注脑机接口、CAR-T、CCT、合成生物等;人工智能上,重点布局大模型、数据、语料、具身智能、算力芯片等。

此外,低空经济亦是上海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吉峰科技(300022.SZ)实控人、联合飞机董事长田刚印强调,发展低空经济关键在三个要素:造飞机、搞基建和抓应用,这也决定了这一产业对资本、人才和长期研发的高要求,因此,国有资本的赋能和投入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主导性的作用。

田刚印表示,当前国内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已经开始试验,未来有望用于满足市内、省内、跨省点对点交通需求。田刚印透露,联合飞机正在研发航程4000公里、载荷6-12人、起降只需6个停车位的交通无人机,若研发完成,从北京到上海门到门的交通时间将被缩短到110分钟,未来交通模式或将被大幅革新。

而今,国有资本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已经不仅仅限于“投早投小投新”,部分国资机构开始探索上市公司全生命周期资本赋能的上海经验。

上海国际集团投资总监、国际集团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他竽表示,上海国际集团作为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近二十年来在传统金融控股基础上,大力拓展科创投资。但在去年,集团被额外赋予市值管理的功能,支持市属国有上市公司价值提升。因此,企业上市从过去投资退出的终点,变成当前投资合作工作的新起点。

在具体市值管理探索与实践中,上海国际集团主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坚持方向性,推动上市公司向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发展;二是体现战略性,发挥集团在行业、赛道、趋势和政策研究上的经验优势,帮助上市公司厘清最优发展路径;三是发挥互补性,一方面向上市公司学习产业运作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运用国有资本的资源链接能力,将投资早期项目和科创项目对接给上市公司。目前集团旗下基金规模达1400亿元,正为上市公司提供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

公司经营透视 财联社记者行业观察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