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5年8月,银河、申万ETF持有规模继续领先,较上月末规模略有下降,属于正常波动; ②华泰、中信ETF成交额持续领跑,华宝证券稳居第4,深市港裕信息连四月上榜显港股ETF热; ③华宝东大名营业部提升明显,华泰、东财账户数领跑,国家队未大规模调仓。
财联社9月22日讯(记者 林坚)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一个月后,9月22日,包括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内,多位金融部门“一把手”集体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从“十四五”整体周期出发,总结改革成果并展望方向。其中资本市场发展成效如何评、“十五五”规划如何走?这为核心看点所在。
这类发布会五年一次,因此“含金量”十足,尤其是总结并发布了13个“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数据变化,既直观呈现改革与发展成效,也间接透露了接下来的监管大方向。
一是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以科创板、创业板“两创板”改革为抓手,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这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包容性。
二是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持续强化长周期考核,不断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吸引更多源头活水,努力让更多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共享成长。
三是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支持上市公司深耕主业、做精专业,强化董事、高管、控股股东等“关键少数”责任,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持续涵养尊重投资者、回报投资者的股权文化,夯实市场“稳”和“活”的微观基础。
四是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落实主责主业,依法从严监管,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把该管的管好,同时坚持严而有度、严而有效,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塑造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资本市场秩序,促进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主要是从中长期的视角回顾和总结“十四五”,不涉及短期政策的调整,关于“十五五”以及下一步金融改革的内容,将在中央统一部署后做进一步沟通,这符合预期。由于金融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吴清在会上表示,过去五年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五年信心满满,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一个又一个的五年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创新,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的发展。
13组数据值得关注:
中国的资本市场朋友圈越来越大。外资持有A股市值,目前是3.4万亿元,同时有269家企业在境外上市。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
A股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了2.8个百分点。
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得到全方位重构。国务院2024年出台新“国九条”,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相继出台了60余项配套规则。
“引长钱、促长投”的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上市公司发“红包”更“大方”。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派发“红包”合计10.6万亿元,比“十三五”增长超八成,相当于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资金额的2.07倍。
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
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得到有力支持。“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有力地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这些案件的相关责任方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了58%和30%。
扎实开展两轮退市制度改革,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严格出清“害群之马”和一些“空壳僵尸”。已有207家公司平稳退市。
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
关闭金交所、伪金交所进展明显。关闭金交所、伪金交所进展明显,应当关闭的27家的金交所已经全部取消了资质,排查出的上百家伪金交所也已经全部得到确认。
扎牢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比如特别代表人诉讼首单康美药业案赔偿投资者约24.6亿元,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分别赔付投资者10.9亿元和2.8亿元。
结合本次会议上吴清所提及的内容,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有六大核心看点:
看点一:股票发行注册制全市场落地,构建特色制度体系
“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全面实行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一根本性变革给资本市场带来了若干积极变化。总体来看,注册制改革自2018年科创板试点起步,2023年4月推广至全市场,2024年新“国九条”后进一步走深走实。
监管层先后出台“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及科创板“1+6”改革等政策,在发行上市条件上,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并扩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启用创业板第三套标准,2025年6月以来“两创板”新受理5家未盈利企业IPO;审核注册环节建立科技型企业“绿色通道”,科创板试点IPO预先审阅、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新股定价方面,科创板调整高价剔除比例至3%,提高长期锁定期网下投资者配售比例。成效方面,“十四五”新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超50%,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形成集聚效应。
新三板改革深化与北交所建设,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这同样是改革端的看点所在。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构建契合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276家,新三板累计服务企业超1.4万家;北交所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半。同时,北交所与新三板协同发展,形成与沪深市场、四板市场的分工协作机制,新三板已向沪深北输送上市企业超740家。北交所债券市场实现政府债常态化发行,累计发行国债超1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超9500亿元,推出科创债、绿色债等10个信用债品种,市场合格投资者超920万户,社保、保险、QFII等中长线资金均已入市。
看点二:多维度稳市政策发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中
“十四五”期间,A股经受多轮外部冲击,主要股指运行平稳,市场韧性持续增强。证监会会同各方推出一揽子稳市举措,以改革促稳定,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创新。这是讨论比较多的看点。
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近5年A股现金分红10万亿元(相当于同期IPO和再融资金额2倍),实施股份回购5500亿元;
加大中长期资金引入,联合多部门印发入市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
加强逆周期调节,适时调整IPO、再融资、融券、减持政策,规范量化交易;
强化政策合力,支持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配合央行推出证券基金机构互换便利和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
既是内部韧性的体现,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互联互通深化也是一大重点。证监会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股比限制,“十四五”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机构;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截至2025年8月底907家境外机构获资格,持股规模9493亿元;2023年3月实施《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将境外上市统一纳入备案;拓展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23家境内公司在伦敦、瑞士交易所上市;扩大外商可投资期货期权品种,拓展ETF互联互通,优化境外投资者监管环境。
看点三:证券基金行业提质,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落地
证券基金行业方面,证监会发布多份政策文件引导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5年8月底,证券公司总资产14.5万亿元(“十四五”增长62%)、净资产3.3万亿元(增长41%);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36万亿元(增长82%),权益类基金超10万亿元(增长43%),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超7万亿元(增长46%),投资制造业和科创领域股票超5万亿元(增长39%),为投资者盈利超2万亿元、分红1.2万亿元。
ETF领域,境内上市ETF从370只增至1282只,规模从1.1万亿元增至超5万亿元,形成7只千亿元级宽基ETF,推出A50ETF、科创综指ETF及科创板、创业板主题ETF。
养老金第三支柱方面,2024年12月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目前可投资公募基金达297只。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落地无疑是“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大事件。2024年9月以来,证监会会同多部门印发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财政部提高国有险企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权重;人社部将企业年金考核指标从“当期收益率”改为“近三年累计收益率”;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两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合计1720亿元),上调部分险企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50%,降低股票投资风险权重。
同时,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分红,2025年1-8月沪深两市新增回购计划458单(上限1430亿元,达2024年全年67%)、增持计划283单(上限861亿元,超2024年全年),优化银行理财、保险资金举牌认定标准,2025年6月光大理财首单参与IPO申购。截至2025年8月底,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从年初16.7万亿元增至21.4万亿元,增长28%。
私募基金成为科创与新质生产力助推器。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并购整合产业链、投后管理赋能企业,助力“科技-产业-金融”循环。2024年“创投十七条”出台后,证监会优化行业生态,畅通“募投管退”环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规模14.4万亿元,在投项目15万个、本金8.97万亿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投向中小企业数量、本金占比分别为74%、55%,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占比50%、54%,投向初创科技型企业占比32%、21%。此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九成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及过半数创业板公司,“孵化器”“加速器”功能持续释放。
看点四:市场结构优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创新
经过“十四五”,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逐步深入,个人投资者与专业机构规模均有扩大,投资者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针对个人投资者占比高的市情,证监会从五方面推进投资者保护。
“零容忍”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推动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司法解释落地,康美药业、泽达易盛等标志性案例相继实施,丰富持股行权、纠纷调解、先行赔付机制;
拓宽散户入市渠道,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提供多元投资产品;
培育成熟投资文化,压实机构适当性管理责任,开展风险提示;
加强普法教育,提升投资者法治意识与维权能力。
制度层面,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修订,建立重大政策中小投资者保护审查机制;维权层面,12386平台接通率达99%,推动康美药业、泽达易盛特别代表人诉讼落地,金通灵、美尚生态启动特别代表人诉讼,紫晶存储案中介机构先行赔付;纠纷化解层面,出台多元化解工作方案,强化与最高法院“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其中,2021年11月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判决,标志中国特色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成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标志性事件。
看点五:上市公司质量提升,178家完成强制退市
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2021年至2025年9月19日强制退市公司178家(超改革前2倍)。改革后,2025年实质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指标公司12家(历年最多),3家公司主动退市、2家吸收合并退市;对8家资金占用退市风险公司责令整改,清收资金80亿元;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移送33家涉嫌犯罪线索。投资者保护方面,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代位诉讼促使大安堂资金占用方偿还本息5.72亿元。
证监会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信息披露端构建财务造假惩防体系,2023年以来移送159家次造假线索(较前3年增1/3),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对130人采取市场禁入,2025年以来32人因造假被刑事追责;公司治理端推进独董改革,出台《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将减持与股价破发、破净、分红挂钩,对违规减持采取责令购回措施,2025年上市公司分红超2万亿元,1568家公司制定市值管理或估值提升计划;并购重组端出台“并购六条”,修订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25年前8月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1234单(同比增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52单(同比增150%)。
值得一提的是,据记者了解,证监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升级监管平台,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与行为分析体系,查处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造假及远程操控软件操纵市场等隐蔽违法行为;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印发案件办理意见,配合检察机关出台财务造假案件解答,建立联合情报导侦机制;构建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形成综合惩防体系,提升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行为的打击效能。
看点六:期货、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完善,《期货和衍生品法》及相关意见出台;新上市61个期货期权品种,总数达157个,覆盖农业、制造业、金融、航运等领域;2025年1-8月日均成交、持仓、资金量较2020年分别增46.54%、97.88%、131.69%,商品期货成交量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对外开放特定品种24个、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95个,纸浆、豆油、橡胶期货通过结算价授权“走出去”;截至2025年8月底,法人客户持仓占比65.34%(较2020年增7.94个百分点),大部分品种成为境内贸易定价基准,原油等品种具备国际定价影响力。
债券市场方面,“十四五”交易所累计发行债券超52.4万亿元,2025年8月底托管面值超34万亿元(非金融公司债超17万亿元,占全市场50%),2021年3月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累计发行1.77万亿元;承接企业债券职责,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违约处置机制,防范地方融资平台、房企债券风险。REITs市场方面,推出公募REITs试点,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注册79只产品,募资近2000亿元,市值超2100亿元,基础资产覆盖高速公路、产业园区、仓储物流、保租房、数据中心等领域,盘活存量资产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