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储能装机近五年增20倍 下半场聚焦储能安全技术 |直击2025世界储能大会
①2024年末,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亿千瓦时,近五年累计增长了20倍,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
                ②低价竞争和安全问题是储能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业内高度重视并提出解决方案。

财联社9月19日讯(记者 刘梦然)当下,全球能源步入深刻转型,过往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阶段,正逐渐让步于新能源。其中,新型储能作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月17日-18日,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宁德举行。

一方面,储能产业因超预期发展而备受瞩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2024年末中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突破1亿千瓦时,近五年累计增长了20倍,储能电池和系统出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的90%和7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储能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著的。“现在主要挑战是低价竞争,长期可能成为发展瓶颈的,则是安全问题。”一位企业人士在与财联社记者交流时提到。分析认为,低价和安全问题还有因果联系,恶性价格战会导致部分企业采用降规减配策略,侵蚀行业创新动力与合理利润空间。更深层的隐患在于,部分项目为压缩成本降低安全标准,为大规模储能电站埋下故障隐患。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面对快速成长带来的乱象和失序,行业亟需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破解“内卷”困局,需要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以及储能的创新发展要面向零碳未来。

新型储能大步向前

回顾“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的发展远远超出预期,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与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技术取得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完善,市场的空间快速打开等,各种进展显示,中国储能产业已经跨越到新的周期。

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披露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95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增长了近30倍;“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

从宏观政策上看,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受到高度关注,新型储能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正式实施的《能源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了新型储能的功能与定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印发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的目标,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种种利好政策为整个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而伴随风光装机的高速增长,储能也逐渐从配角转变为一项基本的配套措施,成为当下构建电力系统的核心引擎。

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柳新岩还发布了《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其中提到,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3亿千瓦。

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明在会上对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的发展进行了研判,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将与源网荷各环节进一步融合,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支撑用户灵活低碳用能等方面发挥比十四五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他看来,十五五期间需要瞄准新型储能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同场景,重点聚焦新型储能在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高性能、可持续、长时间以及系统支撑能力等方面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补能的本体性能,加强共性支撑的技术保障,提高储能利用水平,推动形成补电、补热、储氢等多种类的储能方式有机结合,协同运行。

挑战不容小觑

尽管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向好,但也不可避免的遭遇一些挑战,尤其当下弃风、弃光现象仍存。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直言:“在储能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产业的形势也要有客观的认识。既要充分肯定行业取得的成就,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才能推动产业真正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总结了当前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五个挑战:安全隐患、价格战、产品参数虚标、技术同质化与无序扩张。

曾毓群指出,必须坚守储能安全底线。他认为,储能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宁德时代在材料选择、开发设计、极限智造、实证测试等方面,构建起多级安全体系,将电芯安全失效率从PPM级降至PPB级,也就是十亿分之一。

在大会同期论坛上,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储能系统高级总监王云磊在主题演讲中提到,近年来,储能安全事故频发,最近的一起事故是美国加州一座被称为世界最大的锂电池储能设备,发生了火灾。火灾燃烧了5天导致附近部分居民被迫撤离,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据统计,约70%的事故项目未运行满三年就发生了安全事故。”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发生167起储能起火、爆炸事故,其中90%以上发生在海外。另有数据披露,2024年,国内储能安全事故更是超过100起,主因均为电芯热失控导致的起火。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储能安全形势都异常严峻。

王云磊在发言中表示,天合储能把电芯、模块、电池仓、场站分为本真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三大类,全面深入分析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技术,构建了天合储能系统的安全护城河。

价格战方面,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储能分会会长史立山认为,储能已经超过风光成为最受关注的产业。“大家认为它出现了低价竞争或者内卷等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不同程度存在,但希望通过竞争把成本降下来。”

在他看来,未来需要从政策上、机制上、标准上作出探索,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会上,曾毓群表示,要实现储能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创新型”的产业生态。“要坚守储能安全底线,构建实证可信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面向未来需求推动技术创新。”

随着步入全新的阶段,中国储能产业已在装机规模上实现全球领先,光伏和风机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煤电的装机容量,但风光电的不可控性仍然是阻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拦路虎。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认为,长时储能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他指出,电网侧需要长时储能技术削峰填谷提升电网利用率,用户侧荷侧也需要长时储能技术,才可以真正做到峰谷套利,降低用电的成本。“发展长时储能技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有参会嘉宾表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储能产业已迎来从量到质的转折点。未来五年,建立合理的容量补偿机制和收益模式、完善全链条安全标准、加快长时储能的商业化落地,将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唯有如此,中国储能才能从装机规模第一迈向系统价值第一,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中赢得更长远的话语权。

储能 财联社记者行业观察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