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退役锂电池撑起百亿估值 广东五兄弟冲刺港股IPO | IPO直通车
科创板日报 梁又匀
2025-09-18 星期四
原创
①金晟新能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追加新的上市协调人。这是其在终止A股上市辅导后,转赴港股上市的二次冲击。
②金晟新能源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专注于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环保产业链中游生产。
创投风向标
关注

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自2025年3月开始,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正式开启“IPO直通车”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IPO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直通车”,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IPO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直通车”将是您洞悉IPO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9月18日讯(编辑 梁又匀)近日,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晟新能源”)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进一步追加了新的上市协调人。

与当前不少港股递表企业一样,金晟新能源也是在终止A股上市辅导后,转赴港股上市的企业。2024年底,金晟新能源就已递表冲刺港股上市,此次为申请失效后的二次冲击上市。

据介绍,金晟新能源是围绕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的环保产业链中游生产商。公司将不同渠道的退役锂电池和锂电池生产废料进行再生利用,用于生产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及负极材料的原材料等,并将该原料出售给电池生产厂商。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兄弟创业,从矿山淘金到锂电回收

李森1969年出生于广东茂名信宜市,这里曾是名噪一时的“淘金之乡”。16岁那年李森便与兄弟结伴,投身矿山淘金之旅。在艰苦的环境中,李森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并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95年,李森与其他四兄弟李鑫、李炎、李汪、李尧带着积蓄来到肇庆高要,开启了创业征程。2005年,他们共同创立高要市金业金属发展有限公司,涉足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随着公司规模逐步扩大,五兄弟的生意从金属冶炼拓展至电器机械、器材制造等领域。

转折发生在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安排1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李森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行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2010年,李氏兄弟成立肇庆市金晟金属实业有限公司(金晟新能源前身),并于次年在“亚洲锂都”江西宜春投资6亿元开发当地有色金属资源。在继续深耕有色金属业务的同时,尝试开展锂电池原料硫酸镍的相关业务,并积极寻求向上游资源端拓展。

在李森的带领下,金晟新能源在江西宜春的子公司江西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很快成立。兄弟五人正式发力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开展锂电池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业务。

“杀入”电池回收行业不久,李森如愿等来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仅用短短数年销量就从数十万辆增至每年上百万辆,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也迅速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逐步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需求端激增的同时,2021年金晟新能源锂电池黑粉拆解、破碎产线正式落地投产,2022年公司三元锂电池回收处理能力增至每年8万吨,并开始生产梯次利用电池产品。2023年,金晟能源三元锂电池综合处理能力提升至每年10万吨,并建成磷酸铁锂电池回收产线、负极材料回收产线。

截至2024年,金晟新能源除了处理电池回收业务外,还与东风汽车集团合作共同建设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设施,进一步覆盖更多电池产业链。

快速的产能扩张背后,金晟新能源并非没有经营和利润的压力。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内地碳酸锂的价格经历了大幅增长,由4.25万元/吨上涨至42.69万元/吨。主要由于电动汽车行业及光伏行业下游需求激增,而锂矿石供应不足,导致2022年中国内地碳酸锂的平均价格大幅上涨。

但随着矿石及金属原料迅速扩产供应、电池回收项目扎堆,自2023年至今,国内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出现大跳水,基本恢复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火爆前夕水平,并很快进入发展的平台期,预计在后续较长一段时间内相关原材料价格并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受此影响2023 年、2024 年金晟新能源业绩陷入负增长,并由盈利转为亏损。2023 年公司实现收入为28.92 亿元,净亏损4.71 亿元;2024 年实现收入为21.57 亿元,并亏损3.44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 9.37 亿元,依旧存在1.44 亿元净亏损。

而金晟新能源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产品已进入东风鸿泰、国轩高科、力神电池等头部电池和电池材料制造商的供应链,随着后续扩产带来的规模效应、电池回收“白名单”加持,有望提高其行业竞争力。据悉,公司2025上半年毛利率已率先转正为3.5%。

机构扎堆入场后潮水褪去,上市融资备战未来?

2024年胡润百富全球独角兽榜单显示,金晟新能源估值达到120亿元,跻身榜单第680位。同时,其也是肇庆唯一一家上榜企业。

不过据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其最新估值约为102亿元。

金晟新能源成立至今总计完成5轮融资,且前期融资集中于2021年、2022年。中金资本、复星锐正资本、达晨财智、国中创投、基石资本、广汽、陕汽、德国博世等均曾参投。

尤其是电池原料价格最高的2022年,也是金晟新能源获投最多的一年。

2022年7月,复星锐正、中金资本、广汽资本等向金晟新能源投资3亿元;2022年9月,基石资本、达晨财智、德国博世等又向其投资6.1亿元;仅三个月后的2022年12月,公司又进行了C轮融资,融资金额3.2亿元。

随着电池原料价格回落,金晟新能源的资本关注度迅速降至冰点。在2025年5月最新一轮融资中,李家五兄弟向公司注资1.48亿元认购增发股份。

尽管投资机构态度不明朗,但金晟新能源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有信心。尤其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下,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攀升,本质上是为未来的“回收市场”储备“原材料”。

目前,最为常见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至8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大陆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20年的64.2GWh增长至2024年的549.9GWh,复合年增长率为71.1%。随着这些电池进入退役周期,预计到2031年,中国大陆退役动力电池量将达到447.15万吨,从2024年开始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6.6%。

此外,储能电池退役也将为电池再生利用市场带来进一步增量,预计到2031年,中国大陆退役储能电池量将达到3.58万吨,2024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9.8%。

因此在竞争激烈、公司利润不断承压的背景下,金晟新能源仍在积极向上游、下游扩张产能。

上市前,金晟新能源已在广东省肇庆、江西省宜春及赣州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年处理能力分别为退役三元锂电池10万吨、退役磷酸铁锂电池4万吨和负极材料1.8万吨。公司也凭借上述产能,成为电池回收行业龙头。

根据招股书,金晟新能源计划在2025年将退役三元锂电池的处理能力提升至28万吨,部分将于2025下半年陆续投产,整体将在2028年前后实现收支平衡。其中包括宜春基地设计年产能为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赣州基地年产能18万吨的三元项目,以及肇庆基地Ⅰ期6万蹲三元湿法冶炼回收项目。

为了抢抓新的电池回收市场增长窗口期,金晟新能源近几年不断在A股、港股递交招股书,也显示了公司争取新融资的急迫性。除此之外,投资者协议显示,若公司无法持续更新招股书冲刺上市,或是在首次递表后一年内没能拿到上市许可,投资人都有权要求赎回股权。

截至2025上半年,金晟新能源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仅有3661万元,而预计一年内公司的短期贷款及相关负债金额高达18.1亿元。在紧迫的周转压力和坚定的扩产“野心”下,金晟新能源是否能够等到电池回收市场爆发、公司顺利完成上市,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