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量上市公司缺少第二增长曲线,单一业务难以支撑持续增长,产业整合与并购成为必然选择; ②估值博弈仍是并购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产业资本正在成为并购市场的重要推动力。
《科创板日报》9月16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科技企业并购正在成为资本市场和产业界的高频词。在虹桥投资并购会客厅系列活动“科技企业与并购“圆桌论坛上,来自产业、资本和法律领域的多位从业者,围绕科技并购的动因、挑战与未来趋势展开讨论。
“并购在成熟市场是一种常态化的退出方式,而A股市场正逐渐走向这一趋势。”韦豪创芯合伙人王智表示,美国市场约七成企业通过并购完成退出,而非IPO,这与成熟的并购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密不可分。
过去几年,中国科创企业的主要目标仍是进入资本市场,但随着IPO收紧、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300家,市值分化、增长乏力的问题凸显。
王智表示,大量上市公司缺少第二增长曲线,单一业务难以支撑持续增长,产业整合与并购成为必然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估值博弈仍是并购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季华资本创始人季宗亮提到,成功的并购案例往往建立在价值互补、文化契合的基础上,“先合作、再并购”的模式可显著提高整合成功率。
产业资本正在成为并购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上海神开能源科技总经理王士欣直言,自己主导的并购首先看协同效率,“如果并入后能带来倍数级的业绩增长,估值就好谈得多”。
他同时强调,横向并购已不再是主流,更多企业倾向于纵向整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我们宁可慢一步,也要确保协同效能能快速释放,否则重大资产重组一旦失败,上市公司市值和声誉代价极大”。从产业放的视角来看,协同效应是硬指标。
来自资本市场的母基金管理人也感受到这一趋势。
华安嘉业董事长方威表示,券商系私募子基金天然带有产业研究和并购思维,“未来两三年并购将更高端化、细分化和智能化,只有通过外延并购才能真正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作为被并购一方,创始人心态的转变同样重要。
上海算丰总经理顾萌坦言,在资本环境和行业周期的双重波动下,企业创始人应尽早思考退出路径——是走IPO还是成为并购标的,“选择被并购并非失败,而是寻找更大舞台释放价值”。
他还提到,中国科技并购市场正在探索更灵活的定价方式,例如“市研率”,即按研发投入为企业定价。这一方式反映了资本市场对研发价值的进一步认可,也可能成为未来科技并购的重要定价参考。
对于科技企业未来的并购趋势,多位嘉宾表达了相对乐观的判断。方威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并购的重要方向,“AI+”和“+AI”将重塑传统产业,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新抓手。
王智则强调,并购的核心是资源优化配置,“未来三年并购市场会更频繁、更成熟。监管、买方、卖方都在换代,新一代企业家的心态更开放,更愿意通过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不过,从业者们也提醒,2015-2016年的并购潮留下不少失败案例,给市场提了醒。季宗亮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当前局面:二级市场回暖为并购提供了窗口,但优质标的仍稀缺,文化磨合、估值对价等挑战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中国科技并购正从“救急式”转向“战略驱动”,标的选择、交易设计、整合能力成为决定成败的三大关键要素。随着资本市场机制成熟、产业协同需求增强,并购有望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工具,而不仅仅是“退出路径”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