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销售和管理费用端的大幅攀升或成为侵蚀长春高新利润的重要因素; ②生长激素市场已经出现强力竞争对手,集采降价压力正在发生。 ③疫苗板块也承压明显。
财联社9月12日讯(记者 张校毓)在洋山深水港码头,一批批集装箱正在进行装卸;在浦东机场航空货物国际中转区域,一批国际中转货物刚刚从飞机上卸下来,由铲车运送至国际中转货物的指定存放区域。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到420.6万吨,同比增长11%,排名首次跃居全球第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5年1-8月,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289.40万吨,同比增长6.3%。
上海作为国际枢纽口岸,如何让货物更智能、快捷地“动起来”?9月11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洋山深水港,了解上海“智慧海关”货运效率再升级背后的故事。
“每6秒即可完成一件托运行李的机检”
“现在海关每6秒即可完成一件托运行李的机检,而且可与旅客卫生检疫同步开展。300人的入境航班,海关环节通关时长仅需30分钟,通关时效明显提高。”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处某负责人用数字的方式直观展现出“智慧旅检”的效率提升。
据悉,浦东机场口岸是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进出境旅客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空港口岸首位。2025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进出境旅客2520.97万人次,同比增长20.73%,最高日峰值突破12万人次。
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旅检二科负责人介绍,“智慧旅检”项目的建设始于2020年,历经了三次迭代升级,目前结合智能空间和智慧口岸的概念,正在探索设计“智旅Space”。
在现场,一台智能协运机器人向记者展示了它的功能:在起始点,工作人员将监管行李放入机器人“腹”内,运行过程中,它借助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导航技术,实现精准定位与自主避障;到达T2入境查验指定地点,查验关员取出监管物品,机器人自动返回起始点,运送任务结束。
据介绍,上述机器人的核心应用场景为海关旅检现场,主要承担跨区域监管物品的点到点运输任务,此外还集成了业务咨询、中英双语实时翻译等交互功能。目前,该设备已在浦东机场T2航站楼中转通道投入使用,可在无人模式下将监管物品转运至T2到达指定查验区域。
上述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某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海关扎实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特别是航空口岸‘智慧旅检’项目,创新开展了中心+现场‘智多芯’建设,运用打私、卫生检疫和运控管理三大智能‘核芯’,以协同监管模式建成了旅检的‘最强大脑’,实现了海关无感通关、智能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目标。”
“联动接卸”,货运效率再升级
自2025年6月以来,浦东机场国际中转货运量已连续3个月创历史新高。今年前8个月,浦东机场海关共监管国际中转货物1.7万吨,同比增长153%。
“国际中转,通俗地讲,就是从境外来,在上海换装航班后继续到境外去。除了飞机转飞机,我们还有飞机转卡车,航空运输业称之为‘卡车航班’。”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有42家国内外航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运营“卡车航班”业务,日均处理货物超300吨。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除了优化中转货物管理能效外,上海海关还开通浦东、虹桥两场间货物转运业务,支持航空公司有效发挥两场航线网络协同优势、提升航空货物中转操作时效;此外,也支持苏州“前置货站”项目,打通“苏州前置货站-上海浦东机场”通道定时定向衔接浦东机场航班,实现“苏州货站-上海机舱”直通。
与航运相呼应的还有船运。同日,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了洋山深水港。码头上,巨型吊桥正在装卸集装箱,现场车辆正有序地运送货物至特定点位。
在现场,洋山海关物流监控四科副科长吴坤飞介绍了海关“联动接卸”监管模式。
据他介绍,海关“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是在传统的“水水中转”基础上,实现 “水水直联,多港互动,内河承接,洋山装卸”一体化监管。通过联动接卸模式,企业可以在洋山海关办理进口放行手续,经专用驳船转运至目的港后直接提离。出口货物经驳船运抵洋山港后,海关优先安排查验办理放行手续,最大限度节省货物出港时间,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以2025年最新开通的海宁港—洋山港“联动接卸”业务为例,洋山港与海宁港的联动,降低了外贸企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据测算,每个标箱降低海河联运物流成本约200元。
谈及上海在国际中转上的优势,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物控查检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优势主要包括营商环境优势、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及航班资源丰富、拥有为数不多的同城双机场优势。“接下来,上海海关将持续优化航空口岸的海关监管体系,强监管,优服务,促进通关便利化,提升口岸的营商环境和货物的枢纽服务能级,为上海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贡献海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