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盐城,中国“零碳产业”新地标
1.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于9月24日在盐城启幕
                2.盐城三大零碳园区探索各具特色的零碳路径,汇聚绿色创新企业,发展动能持续迸发
                3.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9月的盐城,正迎来高光时刻的“双响“——9月10日江苏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盐城召开,两周后(9月24日)全球滨海论坛接棒登场

当《我们是鹿战队》的旋律还在苏超赛场回荡,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已踏上更辽阔的绿色赛道: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以贡献全国八分之一、全球7%海上风电的硬实力,将582公里黄金海岸线转化为零碳经济的澎湃引擎。

此时,连续两大重量级盛会相继落子盐城,正是“零碳产业”新地标崛起的一道缩影。

今年,国信、三峡两个16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盐城在全球海上风电领域的领先地位。盐城,正从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城市,蝶变为一座以绿色能源驱动、零碳产业支撑、生态滨海为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盐城的“零碳故事”,由一个个生动的创新案例共同组成。“新经济地方志”栏目跟随这条产业足迹,深入一线,寻找盐城在绿色低碳产业上的实践探索。

每一度绿电都可溯源

盐城的绿色低碳发展绝非纸上谈兵,而是全方位、深层次、成体系的战略转型。在政策驱动上,盐城紧扣国家“双碳”目标和建设“零碳产业园”的战略部署,率先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及一系列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系统布局风能、光伏、氢能、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盐城市科技局有关同志表示,今年全市“新春第一会”就明确了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风向标”,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低碳创新中心、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全市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提供科技支撑。

在具体的落地实践中,三大零碳产业园(大丰港、滨海港、射阳港)尤为值得关注,它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探索着各具特色的零碳路径,汇聚了数百家绿色创新企业,发展动能持续迸发。

大丰零碳产业园

走进位于大丰港的零碳产业园,首先看到的不是工业园内常见的大型厂房,而是一个以绿电追踪、管理、交易为核心的碳谷管理中心。负责人在中心大屏上点开了整个园区的“绿电轨迹”,区内每家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及绿电使用情况都会实时呈现在数据大屏上。

“‘绿电可溯源’是打开国际绿色贸易的关键。”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介绍称,“园区直接提供国际认可的绿电以及标准化、国际化碳排放盘查报告。企业出口产品的每一度电都可追溯,每款产品的碳足迹都清晰可见。”

这样一整套绿电溯源体系可以说是直接办在了绿电需求出口型企业的心坎上。其中不断有企业参访团队来到中心交流参观。目前,中路永久两轮电动车、微纳宏信、中科瀚宇已经入驻,吉电绿氢“制储加运用一体化”、岚泽“30万吨绿色甲醇”等大型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大丰港零碳园区正在探索一套新型电力系统。据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明确可采取点对点向单一用户绿电供给。为推动绿电大规模就近消纳,满足园区所有企业绿电消费需求。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与江苏省国网公司密切合作,已建成小规模“一对多”的物理可溯源绿电生产应用场景,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英标协会BSI审定申明。

这种一对多的绿电直供模式在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首创,而盐城已经在落地当中。按照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十五五期间,计划将455万千瓦风电光伏所发的绿电,汇集到220千伏丹桂变和围海变通过专线输送至园区企业,园区企业可溯源绿电消纳占比将达85%以上,届时园区钢铁等高排放企业将实现绿电全覆盖,预计年消纳绿电17亿度。

盐城市发改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在应用示范方面,盐城坚持“五化”(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协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全力推进高比例绿电供应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绿电需求型产业项目招引。

“大丰港绿电直供国际合作绿色低碳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岚泽大丰港年产3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作为全省唯一项目。同时,盐城加快推进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国家试点,牵头制定省级标准。”上述负责人称。

把“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

与大丰港零碳园区专注“绿电体系”不同,距它上百公里的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一套更具当地特色的能源系统正在建设当中。

走进滨海港片区,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的10座白色超大型“气墩墩”(液化天然气储罐)整齐矗立在海边,各色的输气管道井然有序布满整个厂区。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这些储罐的总罐容达到了250万立方米,其液化天然气的年处理能力将达到600万吨。

据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海外通过LNG运输船运送来的液化天然气在这里储存,再通过天然气管网和运送槽车输送至各地。项目可为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持续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天然气,对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中海油盐城“绿能港”的冷能资源,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绿电+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以LNG冷能交换中心为枢纽,探索打造“绿电+冷能”的产业链,并积极向冻干果蔬、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旅游、海洋算力等领域拓展。

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管理方介绍,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需要与海水换热、升温,才能以气体形式向外输送。这个过程中释放的冷能在很多地区被当作“废冷”随着海水直接排放到海洋里,甚至还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国际上,LNG冷能的开发、利用一直是业界难题。最早尝试冷能利用的日本以单一发电模式为主,冷能利用率不到30%。在国内,莆田曾开展冷能开发试点,采用“冷链+空分”的模式将利用率提升10%。

在莆田的基础上,盐城滨海港创新性的提出了将冷能三级开发,分为深冷、中冷、浅冷三个阶段:深冷层(-160℃至-100℃):供给空分等深冷场景;中冷层(-100℃至-30℃):供给冻干食品、冷链物流等,代替传统的电制冷;浅冷层(-30℃至7℃):用于算力中心降温、冷水鱼养殖与冰雪乐园恒温等。

在冷能交换中心的展示区,一条特制的冷能管道接着一台冰淇淋制造机。按下启动按钮,不到十秒一个冷能供给下的冰淇淋就完成了。看上去简单的装置背后,是一套年处理200万吨LNG、制冷功率为23兆瓦的冷能供给系统,以及配套长约2.3公里、上下2层的冷能综合管廊。

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规划中,冷能产业链的延伸极具想象力。冷能将鱼类养殖、冻干食品、算力中心、冰雪乐园等差异极大的产业聚集在了一套体系内。目前,冷水鱼养殖项目已投产,一条条大西洋鲑就在与LNG储罐一路之隔的养殖基地里畅游。养殖基地旁边则是低碳冻干食品项目厂,现场塔吊林立,施工车辆川流不息。

风电产业集群发展

盐城的海岸线绵延582公里,占江苏全省的56%——这条“黄金海岸线”不仅是候鸟的栖息地,更是新能源产业的“动力源”。从LNG冷能的梯级利用到海上风电的叶片转动,到氢能全链条布局,盐城正构建起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体系。

在大丰港的江苏鉴衡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一支150米级风电叶片正在测试平台准备测试——这个全球规模、技术前列的风电叶片检验检测中心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可承载200米级35MW机组的超长叶片全尺寸试验,能模拟叶片在海上25年的运行寿命。

“我们在国内叶片检测领域市占率达到80%,目前检测需求旺盛,常规订单都排到半年以后。”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该检测中心的运营,将大幅提升我国风电产业的技术与研发水平,降低风电叶片企业的研发成本与周期,推动我国风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盐城已集聚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全国整机前5强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零部件领军企业,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叶片产能占20%,成为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盐城市发改委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

盐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则补充道:“金风科技获批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江苏),为全省第四家国创中心,实现盐城‘零’的突破。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也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盐城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截至2025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海上风电

而在氢能方面,盐城正前瞻布局“一南一北”绿色氢氨醇基地,吉电绿氢、岚泽甲醇等项目相继落户,吉电绿氢“制储加运用一体化”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这些布局正推动产业链向更绿色方向发展。

一路走来,能看到盐城的零碳实践遍布了城市发展产业的方方面面,这源自这座城市对绿色低碳战略的深度认知。“我们正推动招商理念从‘重规模’转向‘重科技含量’、‘重绿色含量’”,盐城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绿色产业”,这张金名片正转化为盐城独特的竞争力。大丰产业园首创“点对多”绿电直供实践为全国绿电消纳规则创新探路;滨海的“绿电+冷能”三级阶梯模式开创了产业先河;而随着“东数海算”战略下世纪龙腾AI算力中心的落地,盐城的零碳实践正从制造端坚实迈向数字基建领域。

从每一度可追溯的绿电、每一级梯次利用的冷能……盐城正将零碳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复制的标准化服务。这不仅服务于本地产业的绿色跃升,更是在为全国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城方案”。

当零碳创新的种子在黄海滩涂上“开花结果”,盐城即将迎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聚光灯时刻。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于9月24日在此启幕,“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主题恰似对盐城实践的精准凝练。

盐城用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全球嘉宾踏访这片土地,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机与储罐构成的能源矩阵,更是一个城市如何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并行的中国故事。

公司经营透视 ESG与碳中和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