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刘格菘卸任广发多元新兴,将由8月增聘的周智硕独管; ②周智硕2月加盟广发基金,8 月参与管理产品,已重返百亿基金经理阵营; ③年内1657只基金卸任经理,债基、指基是卸任主力。
资产管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伴随35万亿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一场围绕投研生产方式的系统性革新,正在悄然发生。
近日,中欧基金“向前一步”中欧制造·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成功举行。会上,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首次在公开场合,系统阐释了公司近年来全力推动的“工业化”投研体系升级战略。
窦玉明介绍,基于公募基金投研体系从理念到流程的框架重构,更基于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中欧基金正努力将“用长期业绩说话”的实现路径,从依赖个体转向依靠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基金的“制造方式”。
窦玉明表示,中欧基金致力于让可持续的高质量基金产品从依赖个体的“偶然”,进化为体系输出的“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所提出的“工业化”并非“去个体化”。恰恰相反,在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中,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将进一步凸显,每一个个体都是“智慧生产线”上的关键一环。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契合未来投资框架的“第三代基金经理”。
自2023年首次提出“资管工业化”理念以来,中欧基金持续探索并制定了“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体系升级战略,最终将其凝练为“中欧制造”这一投研品牌。窦玉明坦言,真正的体系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取得效果,预计还需要十年时间的努力。”
为何必须走向“工业化”?
下决心走“工业化”之路,窦玉明表示,有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市场发生了变化。当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8000家、资管规模迈向35万亿,中国资管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明星基金经理单兵作战”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复杂度与规模体量。
二是随着基金公司管理规模的增加,收益来源单一很容易导致业绩不稳定。因此,通过团队化、协作化的投研模式构建多元收益来源,已成为必然选择。
此外,客户需求也日益多元和理性。银行理财、保险资金、个人投资者,每一类客户的风险偏好、收益目标和持有周期都不同。资管机构必须从“生产我们能生产的”转向“生产客户真正需要的”。
中欧制造的内核: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
几年前,中欧基金将原有十几个事业部整合为主动权益、固定收益、多资产解决方案、量化投资四大生产线,以“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大支柱推动从“强调个体”到“强调整体”的转变。
极致的专业化,是工业化的第一块基石。
细分专业化已经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窦玉明以拔牙举例,现在牙科医院拔智齿已经细分到“专拔未长出智齿的儿童牙科”。 基金研究也必然走向更精细的分工,只有聚焦到某个细分领域,长期耕耘并不断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形成真正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判断。换句话说,当下的投资,只有聚焦细分领域才能持续产生“洞见”。
在专业化体系中,投研人员需要“缩圈”,研究能力需要做细、做窄,研究时间需要做长,每个人都要力争成为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产生洞见的专家。研究员不一定要成为基金经理,完全可以一辈子深耕一个行业,优秀基金经理的成长也需要“10年研究+10年投资”的漫长时间沉淀。
中欧制造的第二个组织升级是“工业化”。窦玉明表示,这是最难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何让专业人才更专注,让协作更有效,这要求团队能统一语言、高效协作、乐于分享。
因此,中欧基金通过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首先是方法论统一。例如,权益团队全面推行五要素模型分析方法,成就精耕细作的股票真专家。在这一体系之下,研究员3分钟就能讲清楚一只股票,同时采纳率显著提升。“现在研究员推荐3个股票,平均有2个能被基金经理采纳。”
其次是流程标准化。例如,多资产团队将投资流程划分为设计、生产、组装、检测“4大车间”,通过多资产投资解决方案(Multi-asset Solutions),力争帮助投资者取得可预期(Anticipated)、可复制(Repeatable)、可解释(Specific)的投资回报。
最后是营造乐于分享的文化氛围。通过开放办公空间、分享激励等措施,打造“乐于分享”的公司文化。“基金经理业绩好了,提供投研支持的研究员团队也能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的组织才能越来越强。”窦玉明表示。
中欧制造升级的最后一步是数智化,即数字化(结构化存储信息)和智能化(将投研逻辑转化为模型),通过提升投研的覆盖度、效率和客观度,提升整体投资胜率。窦玉明介绍,中欧基金已将AI和大模型深度融入投研流程,在这一流程中,人类负责深度思考与洞察,机器负责广度覆盖与实时响应,人类智慧与量化模型相互赋能,力争及时捕捉好收益。
比如中欧可转债应用大模型处理转债公告、优化定价模型,截至今年6月末该基金近一年业绩同类排名第1,大模型策略对基金收益贡献突出。“一个研究员花1-5个月作出的决策,机器可能只需1分钟。但机器的结论需要人的深度来验证和解读。”这就是中欧数智化中的人机协同、互为赋能。
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化协同,中欧基金希望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产出更高良品率并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投研体系,让每一个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天赋与专注力,并在组织中获得系统性的支持与赋能。
在此次发布会上,中欧基金多资产投决会主席、投资总监黄华以多资产投资为例,详解了中欧基金如何将“工业化”理念实体化,以及如何构建清晰的可视化流程。
黄华表示,多资产配置团队将投资流程分解为设计、生产、组装、检测4大车间,在设计车间,负责策略研发与风险预算分配,解决“投什么”的问题;在生产车间,覆盖股票、债券、海外资产、衍生品等20余类策略,是“原材料”生产基地;在组装车间,基金经理根据组合目标波动率,将不同策略像乐高一样拼装起来;最后来到检测车间,实时监控风险预算执行与策略有效性,确保流程不偏离。
“我们向中国最优秀的制造业学习,把多资产投资决策的过程,变成标准化的流程,让投资变得可预期、可复制、可解释。”黄华表示。
“工业化”≠去个体化,本质是对个体更深的赋能
中欧基金所提的“工业化”,从字面理解,容易误解为冰冷的流水线、去人格化的流程,实则恰恰相反。“工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冷冰冰的机械流程,基金经理、研究员也并非是流水线上的“螺丝工”,这套体系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核心、通过系统化协作提升整体投研能力的战略升级。
在“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个环节中,核心都是人,让专业人才更专注,让协作更有效。用中欧基金一位内部人士的话讲,“工业化”最通俗的理解是平台给基金经理叠buff。
中欧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监、科技组负责人杜厚良介绍,以中欧科技组为例,目前形成了13位基金经理和12名研究员的团队,每人都有精专的细分方向,在研究团队的专业化深耕之下,公司率先捕捉到了光模块、AI巨头等重大投资机会。这些研究员不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产业的发现者。
“我们不仅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来,更要让他们在这里变得更好、走得更远。”窦玉明说。
中欧基金的“工业化”,致力于让高品质基金,不再只是基金经理天分、资历的偶然产物,而是在智慧的生产线上,能被可持续地生产出来。在整个公募行业向投研平台化、一体化转型的过程中,基金经理该如何清晰找准定位,如何在组织中发挥更好的主观能动性,中欧基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长期观察样本。
用长期业绩说话,“工业化”制造稳健长期回报
经过三年转型,中欧基金的“工业化”体系已初显成效,主动权益、固收、多资产、量化等团队均建立起深度协同又专业分工的作战模式,践行着“用长期业绩说话”这一目标,权益、固收投资业绩显著提升,一批内部培养的基金经理开始脱颖而出。
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在13家权益类大型基金公司中,中欧基金主动权益投资能力近1年绝对收益排名第2,近10年排名第4。
具体产品排名方面,银河证券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近1年中欧数字经济混合A同类排名第1(1/54),中欧智能制造混合A同类排名前1%(13/1819),中欧科创主题混合(LOF)A同类排名前2%(3/220);近7年,中欧价值智选回报混合A、中欧明睿新常态混合C同类排名均处于第1(排名分别为1/107和1/59);近10年,中欧价值智选回报混合A同类排名第2 (2/37),中欧成长优选回报混合A同类排名第3(3/37)。
固收类产品同样亮眼,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在14家固定收益类中型公司中,中欧基金固定收益投资能力近1年排名第1,近7年排名第3。
具体产品排名方面,银河证券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近1年,中欧可转债债券A同类排名第1(1/38),中欧诚悦债券A、中欧瑾泰债券A同类排名前5%(排名分别为29/936和40/936);近5年,中欧兴利债券A和中欧盈和5年定开债券同类排名分别位于前6%和8%(排名分别为29/505和5/63);近7年,中欧兴利债券A同类排名前4%(9/261)。
有领先行业的思考,做领先行业的事。12年前,事业部制让中欧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被市场看见、被投资者认可。如今,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欧基金再次以创新者的姿态,成为推动主动投资投研模式向“工业化”深度转型的先行者。
窦玉明表示,未来,中欧基金将继续沿着“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的路径坚定前行,不断迭代投研体系,致力于成为一家真正具备可持续阿尔法产出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这条路刚刚启程,但却指向公司乃至公募基金迈向下一个十年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