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富士康郑州港区正处于 iPhone 17 系列产品量产爬坡期,随着投产规模逐步扩大,厂区对人力的需求持续上升。
9月10日,苹果正式召开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 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 及 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机型。在发布会前几天,界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郑州富士康的iPhone 17生产状况。
9月6日清晨,富士康郑州港区招募中心门口,不断有求职者推着行李箱,抱着被褥前来应聘临时工。他们进到招募中心后,先把行李寄存到行李存放处,再走进大厅,填写入职表格、拍厂牌照、检查四肢有无纹身、自主选择是否体检、分发厂牌——一道道流程,像流水线般把他们安排进厂。
与往年不同,从今年9月开始,富士康郑州港区首次允许临时工“自主选择是否体检”。多名中介告诉记者:“主要是缺人。要是体检查出血压高点,就过不了。”
“今年富士康招人是比去年招多了。”一名人力资源中介告诉界面新闻记者,“8月份返费最高9800元,那几天高价的时候,一天都能进几万人,连着一个礼拜没停过。”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返费价格与用工需求的直接挂钩:当厂区用工缺口扩大时,会通过提高返费吸引劳动力;返费越高,意味着用工需求越迫切。
临时工群体中,“返费工” 是主力之一。所谓返费工,是指干满规定期限可额外领取一笔 “返费”的临时工,加上常规工资,他们三个月内通常能攒下两万多元。对许多人来说,这笔返费正是他们走进富士康、坐上流水线的主要理由。
在量产旺季,返费金额的波动会直接影响求职意愿,影响招工效率。
“日进几千人”
每到苹果秋季新品发布节点,郑州港区工厂进入全年最繁忙期,临时工需求骤增,返费价格便随之攀升。今年6月底的4800元,三天后涨到5000元;7月下旬突破8000元;到8月最高点,已喊到9800元,8月底一度回落到7300元;9月初又迅速回升突破9000元,高价再现。
“新品生产需要人的更多,临时工比去年招得多。”李益说,“返费时高时低,可能就是降了之后没人进,然后又涨。”作为河南本地的人力中介,他对这种起伏并不陌生。
目前,富士康郑州港区正处于 iPhone 17 系列产品量产爬坡期,随着投产规模逐步扩大,厂区对人力的需求持续上升。
除了返费工之外,小时工是富士康另一类临时用工。9月5日,记者以小时工身份进入富士康郑州港区,当日近2000名派遣工在分发现场等待。大厅里,男女分区而坐。有人刷着抖音打发时间,有人用河南话聊起被分配到的班次和车间消息。
在生产车间,近20万名工人实行两班倒制度,拧螺丝、贴膜、组装零件,传送带持续输送成型的iPhone 17,随后产品进入包装车间,被装入印有苹果logo的白色包装盒。不过,这一人数规模并非顶峰。据李益回忆:“(厂区)最多的时候能有40万人。那时苹果更火,也主要是富士康在做。现在订单分散,不止富士康一家了。”
作为富士康郑州港区规模最大的厂区,航空港厂区占地560万平方米,沿雍州路分为A至 K 多个子厂区,道路两侧停满员工车辆。它是富士康大陆最大工厂,同时也是苹果全球最大组装厂,多数iPhone高端机型在此组装。每年8月中下旬至11月,这里都会进入全年最繁忙时段,产线几乎拉满。
港区人力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每天几千人进来,量太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厂区人力需求并非“只进不出”,因两班倒模式消耗体力、加班成为常态,且派遣工本身流动性较强,厂区每日都有员工离开,需高频招工补缺口。
事实上,富士康的招人策略与新产品生产周期相匹配。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这些派遣工的工期通常只有两三个月,刚好覆盖苹果新品产量爬坡的关键时期。等到两三个月后,产量目标完成,订单需求趋稳,厂区便会陆续开始“拆楼层”(缩减产线)。招工和生产节奏之间是相互对应的,一批批员工按需招进来,又在订单消化完成后陆续离开。厂区的扩产与收缩,都遵循着这样的联系。
为应对用工波动,富士康将员工分为三类,匹配不同生产场景。小时工以小时计费,每干满一个月分两次发工资,分别是同工同酬薪资(底薪2100元、加班费、夜班补贴)和差价补贴;返费工工资由额外返费和同工同酬薪资构成,干满三个月后领取返费,从入职到拿到返费大约要104到120天;正式工底薪2100元,没有返费,但有五险一金、入职激励奖金、推荐奖金、加班费等。
“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干”
在生产端,富士康郑州港区正处于iPhone 17系列的量产爬坡阶段。
作为在郑州港区工作近10年的线长黄运鹏对当前生产节奏有着直观感受。他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目前港区整体产线开动率已达八到九成,“虽然个别楼层还在生产 iPhone 16 等老机型,但主体产能已完全转向 iPhone 17 系列,旧机型仅在一两个车间保留少量产线。按照计划,iPhone 16 很快会进入 EOP(量产结束)阶段,郑州产区这一两周内就会停止该机型生产。”
黄运鹏的日常工作,正是为量产推进提供核心支撑——作为线长,他主要负责手机零部件的物料管理。一台手机,从大件到小件,至少需要两三百颗零部件。根据车间的产能计划,他要先接收各类物料,再按照每天的生产排备,将相应物料分配到产线,推进生产。
谈及苹果新机的量产流程,黄运鹏透露,这一过程有着一系列前置验证环节。按照惯例,苹果新机量产前要试运行。今年5月,深圳厂区率先组装出第一批iPhone 17系列产品,通过试装积累经验和技术参数后,郑州才陆续启动试产。试产产品送往机构检测,合格后进入“物料批量验证”环节。只有在零部件供应稳定、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会进入量产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港区的产能扩张并非“一次性铺开”,而是采取“逐步推进”的模式。黄运鹏介绍,7月以来陆续开启新生产楼层,预计到9月底或10月初,所有生产楼层才会全面开启,人员规模也将同步达到饱和。
一线工人对这种“产量爬坡期”的高强度生产节奏感受尤为深刻。33岁的老金是8月中旬以返费工身份入职的,主要做贴泡棉工序。工作时,他要用镊子夹起对应规格的泡棉,精准放置在贴合机器的指定工位;随后启动程序,将泡棉在机身内部的三个固定位置压实贴合。
“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干。”老金说,加班也成了常态:周一到周六,他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大多数时候还要再加2小时,“工作日加班费是平时的1.5倍,周末2倍,组里工友基本都选择加班,大家还是想多赚点钱。”
但即便有加班工资,工作强度还是超出了老金的预期。“刚开始一天贴几百台泡棉,到后来就要上千台。整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简单,却枯燥。”老金说,“我觉得坚持不到拿返费了,太累了。”按照规定,他必须干满3个月,才能拿到返费。
这种紧张的生产节奏也得到公司层面的印证。富士康集团一位主管告诉界面新闻,从8月起厂区加班强度陡然提升,“加班到飞起”,去年没这么忙。至于后续生产节奏,还得看新品发布后的市场情况。
不仅富士康,苹果产业链上的其他厂商也在同步加速生产,形成“协同赶工”节奏。据劳务派遣公司信息,领益智造在东莞的工厂工价高于周边同类工厂,且提供食宿。目前正值旺季,产能与工时已全面拉满,全力生产苹果新机的相关零部件。
产业链信息显示,领益智造在散热、电池、快充等环节均有布局,能提供石墨膜、VC 均热板、导热垫片、电池钢壳和高功率充电器等产品。这些零部件已进入苹果新品,并有望在未来持续受益于AI终端的升级浪潮。
另有产业链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苹果2025年的全年备货量在1亿台左右,后续根据市场表现会做适当调整。。
界面新闻从多方渠道了解到,此次发布的iPhone 17 Pro系列中,橙色、蓝色、银白色三款配色机型,均有在富士康郑州港区生产。同时,对于材质调整对生产的影响,富士康集团一位主管向界面新闻透露,由于今年几乎没有钛产品,生产顺畅很多,钛良品率低。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益、老金、黄运鹏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