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记者最新获悉,中国移动正积极向工信部申请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牌照; ②中国联通近日获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2023年中国电信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已率先启动; ③工信部将进一步优化卫星通信市场准入,卫星通信在消费电子领域普及将带动产业链厂商业务加速落地。
潮水起落,风云变幻。2025年,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过去数年间,企业在创新投入、产业升级和国际化探索上持续加码,如今正在逐渐走到收获的阶段,中国创新药企业,正试图通过更加务实的路径实现全球化。
三生国健(688336.SH)2025年上半年业绩,恰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交出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答卷——2025年上半年,三生国健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6.42亿元,同比增长7.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9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6.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57亿元,同比增长24.6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8亿元,同比增长33.95%,体现出稳中有进、逐步释放创新积累成果的特征。
此外,三生国健与三生制药和辉瑞达成的SSGJ-707对外授权(BD)交易,也让公司站在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可以说,三生国健的上半年,是“蓄力与突破”的结合:既有内生增长的基本盘,也有外部合作打开的想象空间,更有管线布局支撑的长远价值,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三生国多年持续投入、不断试错和积累的结果。
创新“森林”正在成长
根据半年报披露,三生国健的研发管线中共有22个自身免疫项目。除了SSGJ-707,公司多个处于中后期临床阶段的重磅管线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它们代表着公司未来数年内即将收获的果实:
·SSGJ-608(抗IL-17A单抗):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Ⅲ期临床试验已顺利完成,并已于2024年11月递交了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此外,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Ⅱ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并获得研究结果,并启动了临床Ⅲ期研究。
·SSGJ-610(抗IL-5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的Ⅲ期临床持续入组,并已启动成人延长给药间隔的Ⅱ期临床入组。
·SSGJ-611(抗IL-4Rα单抗):治疗成人特应性皮炎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启动入组。此外,其治疗青少年特应性皮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Ⅱ期临床试验均已完成。
·SSGJ-613(抗IL-1β单抗):该项目已于上半年完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临床Ⅲ期研究,并已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适应症的临床Ⅱ期研究也已完成,并启动了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关键临床Ⅲ期的沟通。
除了这些处于临床后期的项目,三生国健在新一代前沿靶点的布局同样领先行业。其中,SSGJ-626(抗BDCA2单抗)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BDCA2单抗,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皮肤型红斑狼疮(CLE);其已完成在健康人中开展的安全性、耐受性及PK/PD的Ia期临床研究入组。而SSGJ-627(抗TL1A单抗)则是国内首个申报临床并获受理的抗TL1A单抗。
这些产品,均瞄准自身免疫疾病的大适应症,未来上市后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的商业化矩阵。与此同时,公司在前沿靶点上的探索也不断推进。SSGJ-626(抗BDCA2单抗)和SSGJ-627(抗TL1A单抗),都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同类产品,并且采用“中美双报”策略。
与辉瑞的BD合作:一次长期价值的验证
如果说净利实现超过四成的同比增长的业绩是三生国健内生增长的坚实写照,那么今年上半年三生国健、三生制药与全球医药巨头辉瑞(Pfizer)达成的重磅BD(对外授权)交易,则是其创新成果外延价值的重要佐证。
此次合作的核心标的,是三生国健基于其CLF2专利平台自主研发的靶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根据协议,三生国健及其关联方共同授予辉瑞SSGJ-707在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这是一笔金额空前的交易:辉瑞将支付高达12.5亿美元的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同时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支付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
这样的交易金额,放在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历史上,属于少数头部案例。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笔12.5亿美元的首付款,绝对金额和在交易总金额中的占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辉瑞对SSGJ-707临床价值的高度认可。
据悉,辉瑞将针对SSGJ-707进行积极的全球临床开发,把握领先优势,快速启动NSCLC和其他实体肿瘤的全球Ⅲ期临床开发,还将探索707在胸部、泌尿系统、消化道及其他肿瘤中单药和联合疗法的临床方案,包括与ADC的联用。
这笔交易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SSGJ-707卓越的临床数据和“同类最优”(best-in-class)潜力。该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中,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化疗,均展现出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其四价结构比单独的pd-(L)1检查点抑制剂效应更加显著,具备潜在同类最佳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和PD-1高亲和力,已经在单药治疗和联合化疗治疗NSCLC和mCRC的I/Ⅱ期临床取得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今年4月,SSGJ-707获得国家药监局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
目前,SSGJ-707单药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这些扎实的数据,为BD谈判提供了最坚实的筹码,也让辉瑞相信其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与同类产品展开竞争。
从更宏大的产业视角来看,三生国健的这笔交易,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地位跃迁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创新药生态体系日益成熟,BD交易已成为全球医药产业的“新常态”。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年全年总额。这一趋势表明,中国已不再仅仅是全球仿制药的“制造者”,而是具备源头创新能力的“价值创造者”。与辉瑞的合作,正是这种供需关系完美契合的范例,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正在从全球医药价值链的下游向上游攀升,其创新资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顶级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