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冲基金经理热议A股牛市成因与投资机会,多个维度聚焦科技、制造、消费主线; ②多位嘉宾强调香港在全球配置中的中枢地位,内地高净值人群全球配置需求渐显; ③排排网数据显示,9月信心指数延续上扬,私募整体仓位稳定,慢牛共识增强。
财联社9月5日讯(记者 吴雨其)在今年A股市场反复震荡、热点频繁切换的背景下,有一场安静却激烈的战役正在进行——不是在二级市场高频换手,而是在定增市场中埋伏布局。
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4日,已有41家私募机构合计投入近40亿元参与定向增发项目,涉及15个申万一级行业、41只个股。截至当日收盘,这批私募账面浮盈13.9亿元,整体浮盈比例高达35.11%。在结构性行情主导下,定增市场悄然成为私募机构竞逐“超额收益”的主阵地。
但如果只看这组平均数字,远不足以揭示这场博弈的真实残酷。在这些浮盈背后,有人靠密集出击斩获翻倍回报,有人重金一注却仅换来个位数涨幅。相似的市场环境,不同的投资逻辑,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例如轻盐创业投资与润城投资,便是这场博弈中两个完全不同的注脚:一个四处开火、战果辉煌;一个重锤出击,却收效寥寥。
定增升温,轻量私募浮盈最猛
从整体规模来看,小体量私募在定增市场的活跃程度远超大体量私募。数据显示,参与定增的41家私募中,0-5亿规模私募数量最多,达17家,占比超过四成;10-20亿规模私募次之,为7家;而百亿级别的私募则仅有2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0-5亿私募获配总额为11.01亿元,占比仅为27.79%,但其整体浮盈金额却达到4.89亿元,浮盈比例高达44.41%,显著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若将浮盈效率作为参考系,这些小规模私募的“以小博大”策略效果显著。在所有规模分段中,浮盈比例最高的两个梯队恰恰是0-5亿(44.41%)与100亿以上(44.35%)。不过从绝对金额来看,仍是10-20亿与0-5亿规模私募合力贡献最大,分别录得1.96亿元与4.89亿元浮盈金额,显示出中小私募在定增中的高杠杆、高效率运作方式。
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合伙人指出:“当前大体量私募更多将定增视为配置补充或策略博弈的一环,而小体量私募则倾向于‘押注式’操作,单笔金额虽小,但在个股选择上更为激进,因此当行情配合时,回报非常可观。”
轻盐创业投资定增多点开花
要说谁在今年定增舞台上最亮眼,轻盐创业投资毫无疑问拥有“主角光环”。
这家管理规模仅5-10亿的私募,自年初以来一口气参与了13只A股的定增项目,累计投入5.42亿元。而截至当前,其浮盈高达2.52亿元,整体收益率46.52%。更惊人的是,它并非靠单一股票拉升战绩:横河精密、中钨高新涨幅翻倍,嵘泰股份、星云股份、德明利等多只股票亦实现50%以上涨幅,构建出一套近乎“全面开花”的战术图谱。
有接近相关人士直言,当前定增机会极度分化,能否精准踩中窗口、切中主题,最终拼的还是研究厚度与资金调度力。
从该机构定增的上市公司看,摊铺于多行业热点:先进制造、新能源零部件、军工配套……多为今年“涨价预期”或“政策扶持”覆盖的板块,策略并非重仓豪赌某一只股票,而是以密集火力争取命中率。这种灵活、高频、滚动的打法,也反映出中小私募对“确定性”与“赔率”的精准拿捏。
而这套“轻装连中”的模式也并非人人能模仿。在流动性要求、选股宽度与风控模型方面,小体量私募拥有天然优势。从上述提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0-5亿规模私募共17家,整体浮盈比例达44.41%,远高于其他规模段。
重注者的孤注一掷,有时换来沉默
与轻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些选择“all in”的私募。润城投资,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今年定增市场上,润城仅参与一单TCL科技,投入高达4.81亿元,却只换来2.14%的浮盈。换句话说,润城把“全部筹码”押在一张牌上,而这张牌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满堂彩。
这种策略思路并不罕见。百亿私募迎水投资今年也只投了一只股票——绿的谐波,幸运的是,该股浮盈率达到47.41%,这才守住了尊严。
“今年的定增,不能靠老套路了。”一位私募定增负责人透露,过去一些私募习惯大额进场、搏中长期成长,如今更讲究节奏和窗口期配合。“尤其在全市场对热点轮动节奏极为敏感的当下,‘砸重金’并非安全垫,反而可能沦为负担。”
前文所述的数据来看,20-50亿规模私募中整体浮盈率仅为31.06%,显著低于中小规模梯队。而50-100亿、100亿以上私募的浮盈率虽高,但样本数量仅各2家,代表性有限,更多像是个案的“押注成功”。
从“翻倍赢家”到“边缘漂浮者”
截至目前,参与定增的41家私募无一亏损,但收益差距却形成强烈的“剪刀差”。
浮盈翻倍者有三家:北京金泰基金、立华投资与相变投资。其中,立华与相变仅参与一单,就获得了132.53%与102.64%的浮盈,验证了“择时+择股”成功后的惊人爆发力。而北京金泰则参与3只定增,浮盈100.32%,稳定性与策略厚度均不俗。
紧随其后的,还有一批浮盈在40%-90%的私募,例如玖鹏资产(46.34%)、铸锋资产(62.96%)、信持力资产(60.53%)等,这些机构或以量化手段捕捉交易型波段,或结合主观判断提前埋伏主题机会,成为这一轮定增潮中真正的“高收益稳定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私募“浮盈尚浅”:有4家机构浮盈不足10%,其中睿亿投资仅为9.52%、杭州钱唐汇鑫私募更是仅录得2.73%的回报。部分基金如牧鑫资产、珠池资产、康祺资产等虽然押中定增标的,但当前股价表现并未充分释放,回报空间受限。
这些数字透露出一个现实:在定增这个看似确定性更高的投资赛道中,依然充满了复杂的分化博弈,少数人吃肉,大多数人喝汤。
“今年不少项目一上会就满额,有的是抢筹,有的则是闭眼冲。大家其实都知道,浮盈只是当下的数据,真正考验的是退出的流动性和锁定期后的兑现能力。”一位资深定增参与者坦言,短期账面好看不代表终局胜利,真正的考验还在路上。
附:今年以来私募参与定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