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银行业“三低”期突围:沪农商行中期答卷——规模扩、结构优、特色强

当下,我国银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三低考验,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率成为行业新常态。其中,农商行承压更为明显。据光大证券研报,2024年商业银行整体净利润同比下降2.3%,其中农商行净利润占银行业净利润的比重从9.4%下降至8.3%。盈利能力下滑、资产质量承压已成为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股票代码:601825)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不仅呈现了经营业绩稳健、资产质量稳定、分红保持高位的亮眼数据,也凸显了深耕特色领域的差异化优势。

预判利差收窄趋势:以结构优化破局,构建盈利韧性护城河

在行业盈利空间收窄的大环境下,沪农商行通过规模增长+结构调整+成本管控三重发力,实现经营效益稳中提质,核心指标表现优于区域中小银行平均水平。

从规模维度看,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15494.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4%;贷款与垫款总额7741.64亿元,增长2.51%,信贷投放持续向实体经济倾斜;吸收存款本金11090.17亿元,增长3.44%,存款作为核心负债的压舱石作用稳固。这一规模增速既契合上海地区GDP同比5%的增长态势,也体现了该行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动作为,上海地区贷款占比达95.21%,郊区对公贷款、存款占比分别为61%、54.31%,深度融入区域城乡发展格局。沪农商行积极践行稳楼市、促需求的政策导向,聚焦居民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并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全流程作业效率与客户体验,业务快速发展。上半年该行住房按揭贷款投放122.73亿元,同比提升78%。

盈利端更凸显提质导向。2025年上半年,集团实现归母净利润70.1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同比增长6.69%;营业收入134.44亿元,扣非后同比微增0.38%。值得关注的是,盈利结构优化成效显著:非利息净收入达38.19亿元,同比增长2.19%,在营收中占比提升至28.41%,较上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其中,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22.12亿元,同比大增14.05%,代销理财规模同比增长超160%、保险销量增长16%,财富管理业务成为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新引擎,有效对冲了传统息差业务的压力。

成本管控则为盈利保驾护航。上半年,该行存款平均付息率降至1.57%,同比下降26个基点,这得益于存款期限结构的主动管理与高成本存款压降;业务及管理费37.43亿元,同比下降7.46%,提质增效理念贯穿成本管理全流程。降成本+优结构的组合拳,不仅缓解了净息差收窄(1.35%,同比下降15个基点)的压力,更让该行在行业薄利时代保持了较强的盈利韧性。

锚定区域经济红利:深耕上海特色赛道,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

作为总部位于上海的区域性银行,沪农商行精准把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银发经济创新等区域战略机遇,提前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特色领域,将区域经济优势转化为业务增长动能,其布局节奏与上海产业升级、民生需求高度契合,体现对地方经济趋势的深刻洞察。

上海作为我国科创中心,2024年并购六条发布后累计披露重组金额达2419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70%,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沪农商行早在2009年便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心,率先探路科技金融,近年来更围绕科创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的实践逻辑,构建四梁八柱发展体系,形成差异化服务能力。

据半年报数据,截至6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较上年末稳步增长;科技型企业客户数4624家,较上年末增加346家,增幅8.09%,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69.14亿元,增长6.62%,服务覆盖上海市22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超半数,以及约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上海科技金融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该行还突破早期科创服务空白,联合上海理工大学设专项基金支持医工交叉产业化,联动生态圈伙伴匹配资源;并落地全国首批、上海首单科创债券承销,深化投商行一体化,为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此举契合上海政策,也抢占高成长客群,为未来增长奠基。

沪农商行还将绿色金融定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2025年上半年,该行绿色金融业务加速落地:截至6月末,绿色金融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643.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2%),表内绿色债券投资157.00亿元,绿色租赁余额188.86亿元(增长34.38%),绿色资产规模在长三角农商行中位居前列。

为提升服务能力,该行推出绿鑫同舟品牌,打造集绿色金融特色服务、绿色行业金融服务、绿色债券、绿色租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其还创新产品模式:落地上海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全行首笔航空业转型金融贷款,运用政策工具降融资成本;完成光伏电站、上海碳普惠等课题,扩大绿色客群。

面对上海37.6%户籍老龄化率,沪农商行提前布局养老金融,以金融+非金融服务打破传统银行边界,打造有温度的养老服务品牌。截至6月末,代发养老客群129万户(新增同比提升42%),代发养老金笔数增量沪上第一,服务全市400余万老人;建成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超1000家心家园公益站(覆盖全街道乡镇),提供八大非金融服务,打通15分钟生活圈最后一公里。

产品上,该行推出安享心生活品牌,开发老年专属理财,优化手机银行安享版操作界面;服务上,以网点+社区+线上模式提供综合服务,融入公益活动。这种布局不仅契合上海银发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更通过高频民生服务提升客户粘性,数据显示,代发养老客户零售AUM较上年末增长6.46%,成为零售业务稳定增长的压舱石。

应对资产质量压力:风险抵御能力增强,高比例分红助力价值投资

在经济复苏不均衡、部分行业风险仍存的背景下,资产质量是银行稳健经营的生命线。沪农商行自2021年上市以来,始终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内,2025年6月末不良率维持0.97%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达336.55%,两项核心指标均处于A股上市银行第一梯队,风险抵补能力凸显。区域层面,上海地区贷款不良率0.9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作为业务核心区域的风险屏障持续稳固。

此外,该行资本充足率指标表现优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52%、一级资本充足率14.55%、资本充足率16.90%,均远超监管要求,充足的资本缓冲为风险抵御与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从分红政策来看,该行自2021年上市以来,始终坚持高比例、可持续的现金分红策略,每年现金分红比例均稳定保持在当年归母净利润的30%以上,2024年度分红率进一步提升至33.91%,较上年度提高3.81个百分点。2025年中期,该行延续这一策略,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总股本为基数,对普通股每10股分配现金红利2.41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3.24亿元,中期分红比例较2024年同期提升7个基点。

这种持续稳定分红的策略,不仅彰显强劲的盈利兑现能力,更在低利率环境下形成高股息优势(股息率居同业前列),吸引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为股价提供稳定支撑,体现对股东回报的长远承诺。

从资本市场布局来看,该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主流指数全覆盖,入选沪深300指数与上证180指数两大资本市场核心指数样本股,成为目前符合条件的可纳入主流指数的全覆盖银行。这一成果不仅是资本市场对其投资价值的认可,更带来三大红利:一是被动资金流入,跟踪两大指数的基金将被动配置其股票,提升股票流动性;二是品牌影响力提升,纳入核心指数有助于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关注,改善投资者结构;三是市值管理动力增强,指数纳入使公司进一步提升经营透明度与治理水平。

从预判利差收窄而提前优化盈利结构,到锚定上海区域红利而深耕科技、绿色、养老金融,再到应对行业风险而构建风控,沪农商行2025年半年报中的每一项数据,都是其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战略思维的落地体现。无论是科技金融的早小硬客群培育,还是绿色金融的千亿资产规模,亦或是养老金融的民生服务延伸,都展现出超越同期中小银行的战略眼光。

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沪农商行的实践证明:唯有精准把握行业趋势与区域机遇,以差异化战略打破同质化竞争,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盈利韧性,才能在行业变局中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银行业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