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年上市公司认购投资理财产品的金额减少1026亿,结构性存款认购金额大幅减少869亿元,但仍占主导地位; ②部分非保本资管产品的配置比例有所上升,同时股市火热吸引部分上市公司资金投向,或稀释了部分低风险投资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
财联社9月5日讯 2025年是资管新规发布后的第七年。今年以来,国内外资管机构面临关税战下的全球新变局,政策波动和不确定性加大,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财联社是由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国内领先的资本市场媒体和金融信息服务机构,长期关注资产管理业发展。在成功举办前两届资管年会的基础上,今年9月将继续于上海举办“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汇聚监管、机构和学界精英,共同研讨资产管理行业热点话题。
此外,财联社特联合兴业研究,组成课题组,推出《2025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观察报告》,即日起将陆续节选部分内容刊载。
本文为第一篇,课题组对资管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纵览和观察,并对我国资管行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总览,并梳理了2024年以来的行业监管政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近160万亿的资管市场各细分业态有了新的变化,各类机构面临着共性与个性化挑战。
资管规模稳健增长,收益率持续走低
2024年,我国资管行业总体稳健发展。监管政策在统一监管标准、优化行业结构、鼓励培养长期限资金等方面形成系统性布局,推动行业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持续转向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在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居民资产多元财富管理需求提升,资金持续涌入我国资管行业的各类机构,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从总体规模来看,2024年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总体规模扩张增速加快。2024年末,估算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规模(重合部分未剔除)约为159.78万亿元,同比增加约13.27%,增速较2023年提升约10.17个百分点。其中,中基协口径下公募基金净值为32.83万亿元,中国理财网理财市场报告统计口径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29.95万亿元,信托业协会口径下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9.56万亿元,中基协口径下私募基金产品规模19.93万亿元、私募资管行业产品规模12.18万亿元、资产证券化行业产品规模2.07万亿元,金融监管总局统计口径下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26万亿元。
图表 1:我国主要资管机构类型及其产品供给情况
注:基金管理公司是指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获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券商资管及其他证券期货私募资管机构数量口径为中基协统计的2024年12月末存续私募资管业务规模的机构数量。保险资管管理余额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
资料来源:Wind、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信托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理财网、课题组
2024年,除了私募基金、私募资管规模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品种资产规模稳步增长。从具体产品类型来看,2024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连续位列资管行业细分领域规模第一,且产品净值同比增速接近20%;银行理财规模在2024年止跌回升,产品类型仍以固收类为主;信托行业在新规下深化转型,持续调整产品结构,规模出现加快回升,新设产品类型中以资产服务信托产品为主;保险系统资产运用余额加快扩张,带动保险资管规模提升;私募基金与私募资管行业从 “粗放扩张” 转向 “精耕细作”,转型进入关键期。
图表 2:2024年末我国资管行业管理资产规模约159万亿元
从资管产品的收益率变化来看,由于存款挂牌利率调降、金融市场债券收益率走低等多方面因素,以固收为底层资产的资管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以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变化趋势来看,新发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由2024年1月的3.32%下降至2024年12月的2.70%,2025年上半年,新发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仍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2024年“924”政策对于资本市场回暖的支持,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含权类资管产品的收益水平显著提升。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得到了延续。新发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由2024年8月的3.63%提升至2024年12月的4.23%。以企业年金所对接投资的养老金产品为例,含权类养老金产品2024年全年的投资收益率为6.66%,相较于2023年,其收益率由负转正。
图表 3: 不同类型新发理财产品收益率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课题组
图表 4: 含权益类养老金产品的当年加权平均收益率
资料来源:人社部,课题组
从不同资管产品的绝对收益率对比来看,由于2024年第四季度A股市场回暖,叠加债券市场利率在2024年快速单边下行,资管产品整体收益率表现好于2023年。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我们选取了部分典型类别的资管产品收益率进行比较,其中部分资管产品由于缺少收益率均值或整体水平,故采用中位数代替。
具体来看,2024年各类资管产品的主要收益率情况如下:银行理财的各月平均收益率为2.65%,随利率下行而走低;公募基金中的货币基金、债券类基金、混合类基金、权益类基金2024年收益率分别为1.71%、4.29%、4.21%、6.75%;券商集合资管产品中的固收类、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1.84%、0.65%、1.74%;非标信托产品中的权益、固收、混合类产品加权收益率分别为5.71%、6.14%、5.59%;保险资管产品中债券型、股票型、混合型产品的收益率均值分别为4.32%、8.04%、5.86%,企业年金所投资的养老金产品中,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货币型产品的收益率分别为4.71%、6.66%和2.29%。
图表 5: 2024年不同资管产品收益表现
注:银行理财收益率为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披露的2024年月度平均年化收益率,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组合类保险产品收益表现为Wind口径下各类型基金净值增长率平均值,信托(非标类)收益为用益信托口径下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养老金产品收益为人社部所披露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Wind,用益信托,人社部,课题组
存款加快回流至理财
随着存款利率的快速降低,定期存款收益率竞争力显著低于理财产品,2024年资金回流理财市场进度加快。随着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为缓解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压力,银行机构2024年压降负债端成本行动频繁,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之间期限利差收窄,长期限定期存款收益率表现吸引力减弱。而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同期限存款平均利率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表现出较强的收益率竞争力,故而低风险偏好资金又逐渐由存款流进理财产品。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共有194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30.67万亿元,较2024年年末增长2.38%,较2024年6月末增加7.53%。
从产品类型来看,随着2024年的“债牛”,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全部存续理财产品总规模的97.20%,较年初减少0.13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7万亿元,占比为2.51%,较年初增加0.07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则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从产品期限结构来看,随着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持续下降,该趋势导致新发产品期限拉长。理财投资者愿意拉长久期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2025年上半年,期限在1-3年的新发产品募集规模占比迅速增加,新发产品久期有所拉长。
从参与主体来看,理财公司仍然是理财产品的发行创设主力,且整体市场格局趋于稳定。2025年上半年末,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到27.48万亿元,占存量理财总规模的89.61%。从细分机构类型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国有大行理财公司、股份行理财公司、城商行理财公司为理财市场保有规模位列前三的机构,其所发行的理财规模分别占市场总规模的33.26%、44.58%、11.49%,分别较2024年末减少0.44个百分点、增加0.82个百分点、增加0.92个百分点;分别较2023年年末增加2.14个百分点、增加0.98个百分点、增加1.60个百分点。
图表 6: 从产品类型来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课题组
公募基金规模创新高
2024年,我国公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产品数量和总净值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末,全市场共有公募基金12367只,较2023年末增长7.28%,基金总净值为32.8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8.93%。其中,全市场封闭式基金存续规模为3.80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0.11%;开放式基金存续规模为29.0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1.98%。
从产品类型来看,受益于 “924”政策对于资本市场回暖的积极作用,股票基金净值增速最快。2024年末,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QDII基金的净值总规模分别为4.45万亿元、3.51万亿元、6.84万亿元、13.61万亿元、0.61万亿元,分别占公募基金总净值的13.57%、10.69%、20.85%、41.46%、1.86%。其中,股票基金较2023年末显著增长了57.11%,带动其净值在全部基金总净值中的占比提升了3.30个百分点。
从新发基金的结构来看,股票基金表现亮眼。在新发产品数量上,以基金成立日为标准,2024年,新发行公募基金产品1135只,较2023年新发产品数量减少137只。其中,发行产品数量排名前三的公募基金类型分别为股票基金(455只)、债券基金(336只)、混合基金(249只)。在新发产品发行份额上,新发公募基金的总份额为1.18万亿份,发行份额排名前三的公募基金类型分别为债券基金(8308.84亿份)、股票基金(2502.82亿份)、混合基金(699.20亿份)。
图表 7: 公募基金不同类型产品规模趋势
资料来源:Wind,课题组
信托业转型,规模快速扩张
2024年,信托行业的业务转型调整初有成效,总规模快速扩张,信托业资产规模余额创历史新高。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2024年年末,信托产品资产规模为29.5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5.6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3.58%,同比增速较2023年增加了10.37个百分点。
自《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银保监规〔2023〕1号)发布以来,过去按信托功能和资金来源的分类方式已不能与信托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相匹配,信托业务重新划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25个业务品种。
从2024年新设立的信托产品情况来看,2024年全年新成立资产服务信托产品4.73万只,规模为4.48万亿元,分别占新成立产品数量和规模的70.17%和53.84%;新成立资产管理信托1.96万只,规模为3.83万亿元,分别占新成立产品数量和规模的29.08%和46.03%。
资产服务信托作为“三分类”中的首位,主要分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和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等。从2024年新设立情况来看,2024年累计新成立财富管理服务信托4.53万只,规模1.98万亿元;新成立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849只,规模0.74万亿元;新成立行政管理服务信托1029只,规模1.22万亿元。
图表 8:基于不同资金来源的信托产品规模分类趋势
资料来源:中信登,课题组
券商资管规模小幅回升
2024年,券商资管所管理资产规模企稳,呈现小幅回升趋势。结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分类标准,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管理规模范围包括私募资管产品(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公募基金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券商资管的管理资产规模约8.51万亿元,较2024年末小幅增加约0.20万亿元,较2023年年末增加0.65万亿元。
从私募资管业务规模来看,2024年,券商私募资管行业整体规模仍在压降,但下降幅度减弱。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私募资管行业整体存续规模为12.18万亿元,较2023年年末下降0.23万亿元。其中,券商资管、证券公司私募子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所发行的私募资管产品存续规模分别为5.47万亿元、0.64万亿元、4.66万亿元、1.09万亿元、0.31万亿元,分别较2023年末增加0.16万亿元、增加0.01万亿元、下降0.11万亿元、下降0.34万亿元、增加0.04万亿元。
券商资管近年来业务结构深化调整,公募基金业务以及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等新的行业转型方向发展节奏较慢,券商资管行业仍在寻找规模扩张及业务转型的突破口。2024年,券商资管子公司依旧积极申请公募业务资格,以拓展公司业务转型范围,但券商资管子公司牌照实际批复进度较2023年明显放缓。2024年无一家券商的资管子公司获批,无一家券商资管子公司获得公募业务资格。
私募基金出清加速、增量收缩
2024年,私募基金市场在监管趋严与市场波动中呈现深度调整与结构性优化特征,行业整体“出清加速、增量收缩”,资源持续向头部机构集中。2024年,我国私募基金市场持续结构调整,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减少,存续规模增速有所放缓。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2024年年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0289家,同比下降6.18%;管理基金规模19.93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1.92%。2025年上半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延续收缩趋势,但规模止跌回暖。
从不同类型的管理人数量来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均持续下降,行业结构管理人集中度提升,“扶优限劣” 导向强化。截至2025年6月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分别为7761家、11801家、6家、188家,分别较2024年年末减少239家、减少282家、减少1家、减少11家、减少533家,较2023年末减少708家、减少1092家、减少3家、减少66家、减少1869家。
从不同类型产品的结构来看,受权益市场走势回暖影响,虽然2024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小幅收缩,但其在2025年上半年呈现回暖扩张趋势。2025年6月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其他私募投资基金规模分别为5.56万亿元、10.95万亿元、3.41万亿元、0.33万亿元,分别较2024年末增加3430.62亿元、减少269.7亿元、增加436.66亿元、减少296.19亿元,较2023年年末增加451.83亿元、减少1202.72亿元、增加1724.28亿元、减少1566.45亿元。
图表 9:私募基金规模结构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课题组
保险资管发挥长期限资金优势,规模稳健增长
2024年,保险资管资金规模稳健增长,发挥长期限资金优势。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2024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为35.91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08%。而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金总规模的数据来看,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截至2025年7月末,公开数据仅披露了截至2023年末的保险资管总规模。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末,3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金总规模30.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82%。
从保险资管资金来源来看,虽然仍维持以保险资金为主、保险业外资金为辅的总体格局,但是近年来保险资管来自于银行业机构的资金占比提升较快。2023年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类资金中来自保险资管公司的保险母公司的资金占比为67.63%,相较2022年末下降了5.41个百分点;第三方保险公司资金占比6.68%,相较2022年末下降0.67个百分点;银行资金占比14.92%,相较2022年末上升4.57个百分点,已连续两年出险上升;包括企业年金、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等在内的养老金资金占比7.90%,相较2022年末上升2.08个百分点。
从保险资管业务类型来看,银行或理财公司资金带动组合类产品业务规模逐步提升。2023年末,虽然专户业务仍为保险资管的主阵地,其规模占34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金总规模的69.67%,但其规模占比较2022年末下降了2.63个百分点;组合类产品业务规模占比21.20%,相较2022年末上升了3.49个百分点;债权投资计划占比约6.13%,相较2022年末下降了0.87个百分点;股权投资计划规模占比1.79%,与2022年末基本持平。
2024年资管行业监管事件和政策盘点”
回顾2024年,资管行业监管政策以 “防风险、促规范、推转型” 为主线,在统一监管标准的基础上,优化细分领域的行业结构、业务模式,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2024年资管行业的监管事件和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系统部署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鼓励资管机构围绕相关领域供给资管产品。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1号),结合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要求,提出了“鼓励信托公司培育发展养老信托、绿色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业务”,“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等产品发展”等要求。2025年2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就基金行业更好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提出了要求。在科技金融领域,证监会“鼓励并购基金发展”,推动基金公司“开发更多科技创新主题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在绿色金融领域,证监会不仅支持“推出更多绿色主题公募基金”,而且还“鼓励绿色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在普惠金融领域,证监会则主要关注“完善投资顾问制度规则,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在养老金融领域,证监会不仅“推动将符合条件的指数基金等权益类公募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同时“支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子公司专门从事养老金融服务”。
第二,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发布,“9.24”政策支持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参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共同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10号,以下简称“新国九条”)。伴随着新国九条的发布,新一轮资本市场的政策体系框架逐渐清晰。新国九条对资本市场“一进一出”、上市公司监管、投资机构建设、中长线资金入市、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提出多项举措。其中,加大引入中长线资金将有利于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支持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发展。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上人民银行提出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从而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本次会议提出的支持工具,通过增加流动性的方式,鼓励了金融机构以及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增持需求,提升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性。
第三,构建了覆盖募集、投资、运作全流程的私募基金行业监管框架,以 “扶优限劣” 为导向加速行业出清,引导投资策略规范化。2024 年 4 月中基协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内容覆盖私募证券基金的募集、投资、运作等各环节,突出问题导向、风险导向,科学设置差异化规范要求。例如,产品规模低于 500 万元需强制清算,股票类产品投资集中度设 “双 25%” 限制等。相关规定推动行业从 “粗放扩张” 转向 “精耕细作”。
第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以中长期投资为目的的“耐心资本”扩容,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和指数基金等基金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2024年12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24〕87号),宣布个人养老金实施范围由36个先行城市扩大至全国。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同时,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并推动将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步入低利率环境。在该宏观背景下,我国经济也或呈现“一中、两低、两高”特征,即中增长、低物价、低信贷、高杠杆、高外部不确定性。利率水平方面,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近年来其波动中枢已逐步由2.00%以上下降到2.00%以下。
图表 10: 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
资料来源:Wind,课题组
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以及稳定银行体系净息差的政策目标下,政策持续推动银行负债端成本下行。随着存款挂牌利率逐步调降,存款资金或将逐步向资管产品等持续流出,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资管行业规模扩张支撑的动力之一。近年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幅度不及资产端,对银行净息差形成挤压。2024年,在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导和自身经营承压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下,银行进行多项举措降低存款成本。预计在融资成本下行的大趋势之下,银行各类负债来源的成本率仍有下调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之间收益率差额空间在收窄,长期限定期存款收益率的吸引力减弱。
图表 11: 存款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课题组
银行理财仍是承接居民“存款搬家”的第一站,产品结构突出流动性管理优势、长期限可获得较高收益等特点。随着长期限存款利率进一步走低,理财较存款的收益优势逐步凸显,预计存款资金将进一步向银行理财流入。一方面,现金管理型产品收益率走低,银行理财突出流动性管理优势,在收取低费用的同时,产品设计方便投资者快速、灵活支取。以余额宝7天年化收益表现来看,收益率已跌落至1%附近。另一方面,从日本经验来看,若10年期国债利率趋势性运行在2%以下,长久期利率债基仍有4-5年的增长空间。未来长期限的理财产品仍有一定的收益率优势以吸引资金。2025年上半年,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比例为72.86%,较年初增加5.71个百分点。
图表 12: 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
资料来源:Wind,课题组
同时,考虑到交易便利性、费率等因素,未来短久期ETF、货币ETF将成为居民、机构流动性管理的主力产品之一。2024年,国内被动指数型纯债基金规模快速上升,增幅近70%。从海外经验来看,主动型共同基金正在将市场让渡给ETF。相较于共同基金,ETF不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净费用收益,还具备更优的交易流动性、税率和管理透明度。被动型 ETF 自 2010 年以来持续流入,管理模式已基本成熟。截至2024 年,前十大被动型ETF管理人负责了全市场82% 的ETF资产规模。
结合海外经验和我国特点,未来资管产品争取高收益的领域将主要在权益市场、海外市场和长久期等相对高票息的债券资产。从日本银行业表现来看,日本央行开启 QQE 和收益率曲线控制之后,日本债券利率进一步下探,10 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已经不足 1%,2016 年以后甚至步入负利率,日本银行业开始提升现金类资产占比、减配日本国债,同时在债券持仓中开始显著拉长久期。日本大型商业银行的外国贷款占比不断提升,达到 30%以上;日本银行业的海外证券投资在全部证券投资中占比也超过 30%。从美国资管市场产品结构来看,共同基金中权益型基金的规模常年保持50%以上比重。2024年末,权益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共同基金规模分别为15.0万亿美元、5.1万亿美元、1.6万亿美元、6.8万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2.6%、17.8%、5.6%、24.0%;规模同比分别上涨12.7%、7.0%、3.9%、15.9%。
随着政策逐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广,相关资金或将更多投资于权益市场和海外市场,在此影响下,境内资本市场“耐心资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当前,我国正逐渐步入低利率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利率的逐步走低,各类资产的收益率也在逐步下行。从日本养老金第一支柱的投资经验来看,为了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其扩大了对权益资产配置,同时探索通过走出去策略投资更多海外资产,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水平。
(财联社&兴业研究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