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不止于“果链”:AI与汽车双“引擎”驱动,立讯精密上半年营收净利大增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

按2024年销量统计,全球市场平均每两部智能手机、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每五部智能汽车中,便有一部使用立讯精密(002475.SZ)的产品,这一数据,为这家精密制造企业的市场渗透广度提供了客观注脚。

2025年8月25日,立讯精密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与此同时,公司发布的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8.90亿元至113.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至25%。

财务数据持续增长的背后,是公司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

2025年以来,立讯精密在持续夯实消费电子业务“基本盘”的同时,其前瞻布局的通讯与数据中心、汽车两大业务板块,在人工智能技术趋势的推动下,正成为公司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眼下,立讯精密已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最新的战略部署,旨在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资本支持,也将由此开启了该企业发展的全新篇章。

通讯与汽车业务高增长,消费电子基本盘稳固

立讯精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长,清晰地呈现出新旧动能协同发力的健康结构。

以AI算力基础设施和汽车电子为代表的新兴业务板块,展现出高增长弹性,为公司整体向上提供了核心动能;而体量庞大的消费电子业务,则通过与AI趋势的深度结合及业务边界的持续拓展,为公司提供了稳固的基本盘。

通讯与数据中心业务是上半年增长的重要贡献板块之一。

报告期内,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0.98亿元,同比增长48.65%。其增长与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行业背景直接关联。立讯精密在财报中指出,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持续驱动全球数据中心建设与网络架构的代际升级,推动了数据中心高速互联需求激增。

在此背景下,立讯精密凭借在数据中心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为客户提供从高速铜缆连接、高速背板连接器到高速光模块,再到服务器电源及热管理系统的“铜、光、电、热”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技术层面,公司的产品进展明确且具备行业领先性,电连接产品方面,224G高速线缆产品已实现量产,448G产品也已与多家主流客户展开预研工作。公司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中表示,立讯精密在高速铜连接领域已从原来的跟随者成长为被客户认可的技术引领者。

光连接领域,800G硅光模块实现量产,1.6T产品正在进行客户验证,并已对后续5纳米产品展开布局。在AI服务器功耗急剧攀升导致散热成为核心瓶颈的背景下,公司的热管理业务也取得突破,液冷解决方案已从前瞻布局转向规模化商用阶段,预计在2025年将实现营收和利润的翻倍增长。电源管理模块的电源产品则已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进入量产阶段。

2025年以来,立讯精密在全球头部云服务商(CSP)、芯片客户以及设备商客户中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多款高速率、高附加值产品已实现批量交付。

汽车业务则成为立讯增速最为显著的板块。

2025年上半年,公司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实现收入86.5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2.07%。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的角色并非“造车”,而是聚焦于整车的“血管与神经系统”,定位Tier 1核心供应商。

据了解,立讯依托长期积累的精密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成功实现了技术与业务的跨界赋能,目前,公司汽车业务已进入持续多年的“收获期”。产品线上,汽车线束在高压、高速领域持续发力,2024年获得多个新项目定点,并在2025年陆续实现量产;智能座舱及智能辅助驾驶领域,除了EMS模式项目外,自主研发产品也获得了头部客户定点,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批量供货。

据公司管理层透露,公司在该领域已获得的定点项目在全球排名第二;2024年新布局的智能底盘产品线,预计在2025年实现营收的0到1突破;动力系统则已实现批量稳定供货。通过对德国莱尼集团的成功收购与整合,公司已成功切入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产品线不断丰富,客户群持续扩大。

立讯在半年报中表示,依托多元产品矩阵、本土研发、全球交付的独特运营策略,立讯精密已成为支持中国品牌出海及服务全球客户的优选Tier 1伙伴。

作为公司业务的“基本盘”,消费电子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表现稳健,实现营业收入977.99亿元,同比增长14.32%。该业务的稳健增长,得益于由AI驱动的全新创新周期。

AIPC、AI手机、智能穿戴等终端产品的加速普及,激发了新一轮市场热潮,立讯精密凭借与核心客户长期建立的协同开发机制,持续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复合开发投入,为全球品牌客户提供从零部件、模组到系统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服务。

2025年上半年,立讯完成了对闻泰科技部分子公司股权及资产的收购,标的资产主要集中于非苹果客户的消费电子系统集成业务,此举有助于立讯拓展更广泛的客户矩阵。

立讯精密的前沿布局不止于此,在AR/VR、AI眼镜、消费级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立讯也正持续与客户加深合作。

在半年度业绩交流会上,立讯精密的管理层表示,目前AI领域头部品牌均已是立讯的客户,对于一些未来具有潜力的AI端侧品牌与产品,公司也会倾注资源提供策略性支持。

整合能力与资本运作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撑

如果说三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构成了立讯精密增长的“硬实力”,那么其卓越的全球运营能力、并购整合能力以及前瞻性的资本市场部署,则共同构成了公司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与战略保障。

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与持续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全球化的制造网络成为立讯精密保持供应链韧性的“护城河”。

立讯精密方面在投资者交流中明确表示,已充分考虑到关税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做好了相应准备。其应对策略的基础,是遍布全球29个国家、105个生产基地的制造网络。除了在中国大陆的多个核心园区外,公司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地均设有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能够更灵活地配合客户市场需求,提供全球化制造服务。公司管理层对此表示,正是因为拥有覆盖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地的产能布局,公司得以从容应对关税带来的影响,保持产业竞争力。

卓越的并购后整合与运营提升能力,是立讯精密区别于传统制造商的另一项核心竞争力。

公司董事长王来春在与投资者交流时曾将此形容为“计算一道数学题”,即在不同区域,只要产业相同、经营模式一致,通过大量的沙盘推演,就能快速找到作业流程的差异点以及提升人效的关键点。这一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论在近年来的两次重要整合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对于德国莱尼集团的整合,立讯精密与莱尼高层共同优化了公司治理架构,提高了组织运行效率,推动公司向目标管理模式发展。

整合后的成果显著,公司管理层透露:“员工工作热情高涨,团队日益自信,各项管理指标持续向好,客户也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预计可以提前完成我们设定的经营指标。”莱尼的成功整合,不仅提升了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更成为立讯精密赋能全球汽车客户、支持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平台。

对于闻泰系统集成业务的整合,同样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立讯精密团队介入以后,通过对零组件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分析,并在产品研发方面进行模块化优化,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客户的认可度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在家电业务方面,客户因认可近半年来的进步,定点项目比接手时增加了2~3倍。公司管理层对此总结道:“对于已经加入立讯的莱尼和闻泰团队,他们的表现都已超过我们的预期。”

基于清晰的战略路径和强劲的业务增长,立讯精密开启了全新的资本市场部署。

2025年8月18日,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

此举被外界视为公司在业绩高点、战略清晰的背景下,为下一轮全球化发展储备资源的前瞻性布局,根据公司公开的申报材料,本次赴港上市募集资金将有明确的投向。一方面,将用于提高汽车电子业务的产能及升级其生产基地,专注于汽车线束、域控制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硬件及智能底盘解决方案等主要产品,以巩固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资金将用于提高消费电子业务的产能及升级其生产基地,通过扩大分布式生产网络,加强全球服务能力,并降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风险。此外,募集资金还将为公司在各业务板块的上下游整合提供有力支持。这一资本运作的背后,是立讯精密日益巩固的行业地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立讯精密在精密智造解决方案行业中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大陆第一,并于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此次赴港上市,是这家全球领先企业为匹配其全球地位而进行的战略性资本运作。

在2025年半年度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对公司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总结判断:“立讯自上市前三年至上市后15年,这18年来始终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多年发展至今,我认为立讯正处于最佳发展阶段。尽管地缘政策环境带来挑战,但这正是公司展现实力的最佳时机。我能明确感受到立讯未来5~10年的发展方向是清晰的。”

这一判断,与公司在港股招股书中所提出的长期发展愿景相互印证,面向未来,立讯精密的目标是:“坚定投入技术前沿领域,跨界赋能,持续打破核心技术壁垒,不断突破行业极限,立志实现30%产品系列进入全球行业‘无人区’。”

公司经营透视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