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A股投资中,主要围绕收益确定性、风险可控性和支付适配性,动态调整并综合决策增减持操作。 ②在权益投资上既关注新质生产力、新经济等成长性领域,也非常重视高股息股票的配置。
财联社8月31日讯(记者 曹韵仪)“8月最后一周,各家保险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切换产品。”近日,财联社记者走访市场时,多位保险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26号开始很多老产品就下架了,最近陆续接到各家保险公司新老产品替换的通知。”
在新一轮保险产品预订利率调降周期中,8月底成为备受瞩目的时间节点,此前,多家保险公司公告,将在8月31日完成新旧产品切换。多位保险代理人则对财联社记者坦言,老产品“欲购从速”,“多家保司已经关闭预核保通道”。
不过,财联社记者在走访调研中也了解到,每一波停售都对消费者的心态均有所冲击,但此次,除了本身在观望的消费者以外,仅老客户会在停售窗口有加保动作。有银行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近两年保险产品调价较为频繁,客户反应趋于平稳。
“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这几年来一路下行,在考虑是否配置时,我们也会更多与银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进行比较,看看吸引力如何。”多位消费者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并不会冲动参与“炒停售”。有专家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下调预定利率会增加新保单的销售难度,因为较低的保证利率可能会削弱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这也要求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注重开发保障功能更强的产品,而非单纯依赖投资回报。
上百款产品下架 保险代理人忙着冲业绩
“普通型从目前的2.5%下调至2.0%,这意味着新的保险产品将集体涨价,成人重疾险大概涨13%,孩子涨幅可能到29%。8月以后,一家子保费每年要多花几千。”保险代理人王鸥(化名)对财联社记者表示,8月她一直都在推荐客户趁着最后这十几天配置一些重疾险。
此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连续两个季度低于2.5%的动态调整阈值,触发预定利率调整。
根据相关安排,自2025年9月1日起,普通型、分红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以及万能型保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将分别下调至2.0%、1.75%和1.0%。其中,普通型和万能型产品利率分别下调50个基点,而分红型产品仅下调25个基点。
近年来保险产品利率持续下调,此次调整意味着保险行业正式迈入预定利率“2.0时代”,不少代理人正抓紧机会开单。“最近肯定是加大活动量、组织团体活动,拜访客户,趁着产品转换期再冲刺一下业绩,8月底可能是销售的一个小高潮。”上述保险代理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26号开始很多老产品就下架了,最近陆续接到新老产品替换的通知。
保险代理人陈平(化名)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近期投保已进入白热化状态。“临近8月31日的最后期限,由于单量太大,多家保司已关闭预核保通道。” 她表示,预核保已经开始限流,无法保证时效。“最好先确保核保通过,再决定扣不扣费。”有截图显示,部分保险公司核保自8月16日至9月14日暂停服务通道,原因为作业高峰期,核保员全力投入核保作业。
“针对9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行问题,新保险产品我们总行目前已经准入,会有交替但不会影响销售。未来还是以增额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的代销为主。”某股份制银行的经理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不过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多个保险产品正式停售。在“水滴保之家”小程序上,预计会有上百款产品将在8月31日前下架,产品涉及重疾险、失能险、意外险、定期寿险、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和分红险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产品将经历重要调整。
水滴保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正积极沟通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策略,做好新旧产品切换、客户服务等各项工作,全力推进新旧产品的衔接计划,确保在售产品合规,并为新产品上线作准备,以确保平稳过渡。此外,也将制定专项服务预案,针对下架产品和投保疑问为用户提供清晰、及时的咨询与解答,保障用户权益,提供更好服务体验。
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定利率调整后整体影响较为有限,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新产品储备、销售管理、人员培训、系统建设、政策宣传、舆情监测等方面。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多次下调消费者心态已趋稳 未来分红险是主流
近年来,保险公司逐步重视银保渠道,财联社记者此次也走访了银行,调研银行渠道8月最后一周保险产品的售卖情况。
有银行一线员工对财联社记者反馈客户的热度平平。“近两年保险产品调价较为频繁,所以客户反应趋于平稳,会有本身犹豫观望的客户下单,但是总体体量不大。“某城商行的经理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上述银行经理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如果客户手上有一笔余钱,那可能会抓紧窗口期购买。
陈平也对财联社记者坦言,每一波停售都对消费者的心态有所冲击。“屡次停售背景下,消费者已经慢慢接受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降低的现实。老客户会在停售窗口加保,或者购买新的保险。但是本身不想买保险的人,不会因为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要降低而购买。”
“观望人群、老客户是此次节点营销的重点。”王鸥对财联社记者分析,此前只买了储蓄险但没买重疾险的客户,会推荐考虑配置一些重疾险,毕竟预定利率下调后重疾险的影响很大。
“客户会根据积极的配置情况,查缺补漏进行加保,但是我们也感受到,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持续调降背景下,保险产品对部分客户的吸引力也在变化。”一位人身险公司人士对财联社记者坦言,在此背景下,其所在公司,已经开始加大度优化产品结构力度,增强保险的服务能力,强化投资能力,“还是希望让客户更多的看到,保险的稳健及平滑风险的能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财联社记者指出,下调预定利率会增加新保单的销售难度,因为较低的利率可能会削弱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这也要求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注重开发保障功能更强的产品,而非单纯依赖投资回报。
“保险产品仍有吸引力。”一位华东地区的保险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看,1.6%左右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以及只有1.3%的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虽然近期股市有所起色,消费者会综合考虑进行配置,但无论从风险保障角度,还是资产稳健角度,保险都是消费者“一揽子”资产名单中的“必选项”。
此前,多家保险公司表示,普通型、分红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将分别调降至2.0%、1.75%。面对不断下行的利率,有寿险公司的高管对财联社记者坦言,转型必然有阵痛期。
君龙人寿副总经理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郑竹凯对财联社记者直言,当前权益品种收益承压与长期利率下行,是整个寿险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也倒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优化经营逻辑,用合理的定价提供真正的保障,用专业的投资创造长期的价值。
“另一方面,‘报行合一’某种意义上与‘利率下行’形成了当前市场环境的一体两面。这对于寿险行业而言并非‘约束’,更应视为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发展’ 转型的关键拐点。” 郑竹凯表示。
在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下,市场人士认为未来分红险或突出重围。兴业证券非银研报分析显示,差异化调整幅度强力驱动行业全面加速向分红险转型,其核心价值在于压降刚性负债成本。分红险的刚兑成本较低,根据公司投资表现调整分红收益,客户与公司共担投资风险,其红利分配具有弹性机制,分红特别储备平滑红利分配对公司投资端的波动,可降低利差损风险。
以近期发布中期业绩的中国人寿来说,从财报中可以看到,分红险成为个险新单保费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受益于此,个险渠道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达243.37亿元,同比提升9.5%。
郑竹凯认为,“对寿险公司而言,唯有主动跳出 ‘费用竞争’ 的路径依赖,聚焦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效率提升,才能在严控费差损的同时,实现规模与价值的长期平衡。”
余丰慧建议险企加强风险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加大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提升竞争力;积极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以平衡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收益;最后,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教育,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保险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长期的保障作用,而非短期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