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算力领域密集迎大事件,国家数据局、国家信息中心等在数博会期间发布多项重要成果; ②一线从业者较关注现阶段的算力供需失衡现象,有受访者称这是产业升级必须经历的过渡阶段; ③国家不断传递“提质”信号,相关领导、业内人士已给出诸多“解法”,业界普遍期待算力高质量发展。
近日,诺亚控股(06686.HK)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业绩公告,凭借前瞻性战略布局与业务韧性,实现盈利大幅增长、境外业务占比近半,为行业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财务表现:盈利端大幅跃升,资本结构持续稳健
2025年上半年,诺亚控股在收入微降的表象下,实现盈利端的逆袭,核心财务指标表现强劲;第二季度更延续复苏态势,增长动能进一步释放。
从上半年整体来看,公司净收入为人民币12.441亿元,虽较2024年同期轻微减少1.7%(主要受境内保险产品分销减少影响),但盈利端却呈现爆发式增长:股东应占净收益同比大增41.6%,从2024年同期的2.313亿元增至3.275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股东应占净收益增速更高,达33.9%,由2.672亿元升至3.578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两大核心因素:一是歌斐资产所管理基金的公允价值提升,带来资产端收益增厚;二是歌斐作为普通合伙人向其基金支付的一次性开支减少,成本端压力显著缓解。
第二季度业绩更凸显复苏力度。单季度净收入达6.295亿元,同比增加2.2%,增长动力来自境内外私募证券基金产品分销规模的同步扩大;股东应占净收益同比增幅高达79%,至1.79亿元;盈利能力显著优于同期。此外,经营收益同比稳健增长20.2%,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净利润同比攀升78.2%,印证公司降本增效战略与产品结构优化的双重成效。
资本结构方面,诺亚控股持续保持稳健态势。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117亿元,无任何有息负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382.18亿元,足以覆盖未来12个月以上的现金需求;应收账款净额40.32亿元,其中89.6%为1年以内账期,资产质量优质。
业务聚焦:境内外协同发力,客户与产品双升级
面对复杂市场环境,诺亚控股通过境内优化成本、境外拓展增量的策略,实现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的协同增长,客户基础与产品结构持续升级。
2025年上半年,财富管理业务总募集量保持稳定,达人民币331亿元,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二季度分销投资产品总价值更同比大增17.7%,至170亿元(约24亿美元),增长核心来自私募证券基金产品的爆发,单季度私募证券基金分销同比增加44.4%,成为拉动募集量的关键动力。
分区域看,境内市场在结构调整中寻求突破:境内公开市场证券业务(以“诺亚正行”品牌运营)表现突出,总收入同比增长9.6%,私募证券基金募集量同比激增180%,主要受益于2024年9月以来A股及香港市场政策支持与活跃度提升;境内保险业务虽因销售团队结构调整,收入同比减少55.3%,但公司正通过招募无底薪经经纪团队、拓展家族继承计划服务,为长期稳定发展铺路。
境外市场则成为增长压舱石。上半年境外产品募集量达164亿元,同比增加0.6%;其中境外对冲基金及结构性产品募集4.20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82.0%,彰显高净值客户对多元化避险资产的需求提升。截至6月末,境外资产配置存续规模达91亿元,同比增长6.6%,境外财富管理服务的客户粘性持续增强。
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尽管受境内私募股权产品存量减少影响,整体资产管理规模(AUM)从2024年同期的1540亿元微降至1451亿元,但境外业务逆势扩张,成为重要增长点:截至6月末,境外资产管理规模达414亿元,同比增长5.9%,主要依靠自主管理美元产品的新融资落地。
产品策略上,诺亚控股正积极应对技术驱动型通缩的行业范式转变,构建通胀对冲锚、通缩对冲资产、灵活过渡资本平台三大战略支柱,引导客户从债务驱动的资产泡沫转向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率红利。例如,境外资产管理业务(以“Olive Asset Management”品牌运营)加大与全球顶尖管理人合作,丰富结构性产品与对冲基金品类,报告期内境外资产管理总收入同比增长16.7%,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截至2025年6月30日,诺亚控股注册客户总数达46.46万人,客户基础保持稳定;其中境外注册客户数达1.88万人,同比大幅增长13.0%,凸显全球扩张战略的客户获取成效。活跃客户方面,境外活跃客户超3600人,同比增长12.5%,客户留存与活跃度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5年上半年,诺亚控股在行业挑战中展现出强劲的业务韧性与战略执行力:盈利端的大幅增长印证降本增效与资产端优化的成效,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近50%,新加坡全球总部落地、日本东京之星银行战略合作等布局,更让公司站在亚洲资本流动的关键节点,将区域阻力转化为长期优势。
未来,诺亚控股将继续聚焦三大方向,扩大境内外客户群(尤其开拓美国、加拿大等新市场)、升级全球产品组合、保持卓越运营与成本控制,在把握“技术驱动型通缩”机遇的同时,审慎应对市场风险,推动业务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为股东创造稳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