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A股急跌ETF资金未恐慌离场,主题ETF、债券ETF、跨境ETF逆市吸金; ②ETF规模4个月破万亿靠净值增长,调仓动向明确; ③ETF大厂看好“下一个万亿”增长。
财联社8月29日讯(记者 李迪)过去十年,上证指数上涨并不多,而绩优权益基金却大幅上涨。
过去十年,华商新趋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的收益达600%,在所有权益基金中排名第一。
还有多只基金在过去十年的收益超越纳指ETF。国泰纳斯达克100ETF过去十年的收益为469.25%,而万家品质生活A、大成高鑫A、华安媒体互联网A、华安安信消费服务A的收益均超过480%,华商优势行业、交银趋势优先A的收益甚至超过500%。
虽然主动权益基金在市场低迷期的净值波动也较大,但绩优产品可在市场低迷时控制回撤,在牛市中努力创造超额,虽然短期仍有波动,但拉长周期来看就能实现亮眼业绩。不过业内人士也提示称,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对基金经理能力与风格的依赖性强,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充分了解基金经理情况,避免盲目投资。
权益基金过去十年收益最高超600%
过去十年,上证指数涨幅不足25%,而一些绩优主动权益基金却在多次周期轮换中实现亮眼业绩。
其中,华商新趋势优选灵活配置混合的过去十年收益最高。2015年8月28日至2025年8月28日之间,该产品的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达600.66%。
知名基金经理周海栋为该只产品的业绩表现贡献显著。2015年10月8日至2025年3月11日之间,周海栋担任该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任职时长约九年半,任职期间回报达479.07%。
周海栋今年离职后,该只基金由童立接管。童立拥有13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历,现任华商基金研究总监、研究发展部总经理。他擅长从景气度、潜力强、真成长三维度挖掘企业内在价值。
即使更换基金经理,该只基金近期业绩排名同样靠前,因而才能实现过去十年收益突破600%。天天基金数据显示,2025年3月12日至2025年8月28日之间,童立任职时长约半年,期间实现了21.6%的收益,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四分之一。
多只绩优基金十年业绩跑赢纳指ETF
权益基金过去十年业绩前十名中,7只为主动权益基金,3只为被动型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过去十年上证指数的表现比纳斯达克100指数差很多,但却有多只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跑赢纳指100ETF。
2015年8月28日至2025年8月28日之间,国泰纳斯达克100ETF的收益为469.25%,而万家品质生活A、大成高鑫A、华安媒体互联网A、华安安信消费服务A的收益均超过480%,华商优势行业、交银趋势优先A的收益更是超过500%。
这意味着,拉长周期来看,绩优主动权益基金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依然很强。
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低迷阶段,主动权益基金难免出现净值波动。不过,基金经理若能在熊市中控制回撤、减少亏损,等到市场回暖后努力创造超额收益,那么从长期周期来看,主动权益产品最终仍能实现可观的长期回报。
以交银趋势优先A为例,该基金在2020年和2021年的涨幅分别高达61.53%和81.45%,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靠前。之后几年市场低迷,但该基金在2022年和2023年的全年跌幅仅为5.99%和8.39%,回撤控制能力较强。
再以大成高鑫股票A为例,该只基金近些年在市场低迷时展现出较好的回撤控制能力,2018年的全年亏损控制在16%以内,在2022年的亏损控制在18%以内,而2023年度则逆市实现正收益。而当市场回暖后,该基金又抓住机遇实现超额回报,2020年时该基金全年收益为60.26%,2024年则实现了29.01%的全年收益。
主动权益基金翻身,未来仍具投资价值
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业绩终于翻身。由于股市呈现出结构性机会,调仓灵活的主动权益基金能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并斩获超额收益。
富国基金也指出,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展现出强劲的爆发力和超额创造能力。据富国基金统计,截至今年8月15日,主动权益基金战胜业绩基准的比例已经从不到30%飙升至81%。
拉长周期来看,绩优主动权益基金的超额创造能力也很强。信达澳亚基金指出,将时间维度拉长,主动基金在牛市中往往能充分施展优势,在熊市里也可有效弥补劣势,最终实现对被动指数基金的长期超额回报。
近几年市场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心受挫,被动投资热度升温,而业内人士认为,绩优主动权益基金依然具备配置价值。
万家基金认为,对于结构性机会把握能力较弱、追求长期超额收益的个人投资者而言,选择风格明晰、历史业绩验证的主动权益基金,本质是通过“专业能力外包”降低投资门槛。这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配置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能有效穿越周期,实现权益资产的优化配置。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示称,主动权益基金有望博取更高收益,但也会展现出更大的波动性,投资者投资时需要关注净值波动风险,避免盲目入场。此外,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表现对基金经理能力圈、投资风格的依赖较高,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需要充分了解基金经理的相关实力和风格,避免因迷信知名基金经理的光环而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