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对哪些资产影响大?专访星展中国周邦贵:香港利率相关产品吸引力将下降
①当美联储即将进入减息周期,香港利率相关产品收益率也会随之承压,吸引力下降。②从星展上一年新流入资金的配置意向来看,投资者在寻求稳健增值的同时,重视全球化和多元化布局。③我们期待监管部门持续优化QDII额度动态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在跨境产品创新方面的政策空间。

财联社8月28日讯(记者 郭子硕)近日多家机构预计,美联储很可能于9月降息,降息幅度约25个基点。美联储降息预期快速攀升,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也促使国内投资者加速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在此背景下,财联社就降息周期下资产配置方向、外资行财富管理业务应对之策等问题,对星展中国个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经理周邦贵进行了专访。

星展中国个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经理周邦贵

财联社:近期美联储降息信号频频,哪些资产影响较大?国内投资者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如何,风险偏好会不会变?星展下半年的资产配置策略会有哪些调整?

周邦贵: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历来是全球资产配置的“风向标”。此次降息预期升温同样影响国内投资者决策。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的美联储加息周期期间,中国香港的基准利率随之上升,利率相关产品收益率同步提升;同样地,当美联储即将进入减息周期,香港利率相关产品收益率也会随之承压,吸引力下降。

从美联储议息会议点阵图来看,其长期目标利率锚定在3%,意味着减息周期仍将持续,这使得香港利率相关产品收益率受压,吸引力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也处于减息周期,在此背景下,国内投资者提升了风险胃纳,更倾向于加大对风险资产的投入。

《星展丰盛理财富裕投资者调查2025》显示,51% 的受访高净值投资者担忧全球经济衰退,45% 担忧利率波动。因此,投资者更关注投资组合的韧性、多元化及风险管理,65% 将财富保值作为首要目标。同时,61% 的投资者计划未来 12 个月增加投资并调整配置,对全球投资仍有信心。

这种“既想稳,又想赚”的矛盾心态,推动市场转向“攻守兼备”的投资组合策略。从星展上一年新流入资金的配置意向来看,投资者在寻求稳健增值的同时,重视全球化和多元化布局。国内高净值客户全球化配置意愿显著提升,他们期望通过配置海外资产捕捉更广阔市场机遇,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并且投资理念日益成熟,不再盲目追求单一高风险产品,对结构性投资产品、债券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的配置意愿显著提升。

财联社:你如何理解目前这个阶段的国内财富管理市场?面对中资行凭借网点优势抢占大众市场,外资行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具体有哪些策略?

周邦贵:国内财富管理市场早已是“群雄逐鹿”,处于“高速发展与深度转型期”。高净值客户群体壮大且需求多元化,既关注本土资产保值增值,也追求跨境资产配置;监管持续完善推动行业规范发展,金融科技赋能加速财富管理数字化服务迭代,为外资行在产品创新、服务模式上提供了更多探索空间。

外资金融机构多倾向于建立“旗舰行”,以更好地服务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化发展,客户线上业务办理增多,普通网点需求降低;另一方面,旗舰行的设立反映了国内高净值客户需求的变化,比如拥有独立的财富规划空间,配备更贴合高端客户场景的服务设施,让客户在私密、专业的环境中获得银行服务,充分发挥外资银行在提供全球财富管理服务方面的优势。

基于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和承诺,星展中国对个人银行项下各项业务拓展持开放态度。

财联社:在满足客户跨境配置需求的工具里,跨境理财通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评估跨境理财通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利润和价值贡献?星展银行、星展中国和深圳农商行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三者如何协同配合?

周邦贵:尽管该业务目前在星展中国整体业务占比不高,但这是国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承载着促进资金跨境流动、丰富居民投资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使命,意义重大。跨境理财通 2.0 版本的落地,通过降低投资者门槛、扩大合格投资产品范围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吸引力。

星展银行与深圳农商行保持着高度互补的战略合作关系。星展银行定位国际市场高端财富管理,而深圳农商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基础偏向大众与中小微企业市场。从实践上看,星展中国能够利用深圳农商银行广泛的本地网络,加快财富管理业务在大湾区的增长。深圳农商银行目前是星展香港南向通的合作伙伴,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强合作,抓住大湾区内的业务增长机会。

财联社:中外资机构在资管能力建设上的核心差异是什么?星展对金融开放政策有哪些具体期待?

周邦贵:与中资机构相比,外资机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国际品牌带来的渠道优势。QDII机制是中国特色金融开放的关键实践,不仅通过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参与中国的发展,还以“普惠性”降低了个人投资者参与全球市场的门槛。

自2006年实施QDII制度以来,我们观察到境内投资者通过这一渠道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已成为常态。投资者的视野越来越“国际化”,其对美股、港股及海外债券的投资需求持续增长。我们期待监管部门持续优化QDII额度动态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在跨境产品创新方面的政策空间,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注入新的动能。

大金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