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5年8月22日3时10分左右,中国中铁全资子公司中铁大桥局施工的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发生事故,造成12人遇难、4人失联。 ②中国中铁表示本次事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及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近日,津药药业(600488.SH)发布了2025H1成绩单,尽管航程中遭遇集采扩围、国际市场竞争等多重暗礁,导致短期业绩有所承压,但津药药业并未因此偏离航向。
如同管理层在半年报中直言,面对集采扩围、国际市场竞争等多重外部压力,公司始终保持清醒与定力。津药药业正凭借在甾体激素领域的深厚积淀,以加速兑现的科研成果为罗盘,以扎实推进的降本增效为风帆,稳步穿越周期,完成一次面向未来的蝶变,也为市场提供了观察其内在韧性的全新视角。
甾体核心优势延续,科研成果密集落地
甾体激素是津药药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核心优势。
作为国内最早进入甾体原料药领域的企业之一,津药药业不仅在技术积累和规模产能上处于领先,更在国际合规与产业链协同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目前,津药药业甾体激素原料药涵盖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倍他米松等40余个品种,年产能超过4000吨,产品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夫可特等多个原料药则取得美国FDA DMF“First Adequate Letter”,二丙酸倍他米松等原料药获得CEP证书,地塞米松系列产品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今年上半年又获得巴西GMP认证,多项资质认证凸显其在国际市场的技术与质量优势。
而且,依托“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模式,津药药业既能自供关键原料,降低制剂环节的成本与风险,又能凭借制剂产品反哺原料需求,形成上下游协同的闭环格局。例如甲泼尼龙片在美国多年保持市占率前列,正是这种一体化优势的直接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津药药业在行业内率先实现植物甾醇生物降解制备雄烯二酮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并不断通过技改提升中间体质量和关键产品指标,显著降低成本。在国内,尤卓尔乳膏、卤米松乳膏等皮肤科用药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在国际市场,津药的甾体制剂已逐步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强化了全球龙头的地位。
科研创新则成为甾体龙头优势的延伸。上半年,津药药业6个产品获批国内注册,包括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其中,富马酸福莫特罗作为呼吸领域的重要管线产品,已实现原料与制剂的同步突破,凸显“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战略的协同效应。与此同时,低钙腹膜透析液(乳酸盐)、腹膜透析液(乳酸盐)通过一致性评价,未来有望在医保支付与临床采购中获得优先地位。
截至目前,津药药业的甲泼尼龙片等多个制剂产品在美国市场陆续获批并上市,今年上半年,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又斩获多米尼加注册证书,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不仅增强了津药药业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业绩的中长期增长提供储备动能。
科研创新背后,是研发体系的持续升级。津药药业在研发费用控制上保持稳定,明确年度研发支出原则上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5%。目前津药药业拥有680人的研发团队,建有市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平台覆盖甾体、氨基酸及制剂创新方向。依托于此,津药正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以研发突破对冲市场压力。
此外,津药药业行业影响力正在强化。2025年上半年,津药药业圆满承办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氨基酸与甾体激素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并获得天津首张涵盖26种氨基酸的特殊膳食用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不仅显示出其在甾体与氨基酸领域的深厚积累,也进一步确立了行业话语权。
提质降本落地,管理升级驱动稳健发展
在医药行业因多种因素导致价格下行的背景下,如何守住利润底线,已成为制药企业的共同难题。
津药药业选择的路径,是以全链条的提质降本为起点,逐步过渡到管理与战略层面的系统升级,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修炼”。
这场“内功修炼”首先从源头采购端开启。半年报显示,津药药业首次在大品类纸包材上引入集采招标,单一品类就带来超过四成的降本空间。同时,MRO集中采购体系全面升级,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重改善。这些措施不仅带来即时的费用下降,更为后续的生产精益化释放了空间。
而且,津药药业全面引入精益理念,通过工艺优化降低损耗、通过能源管控减少消耗,让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津药药业将多余产能转化为CMO业务,与外部合作伙伴共享产能红利。这种模式下,产能从成本负担变成盈利资产,体现了管理层对存量资源的再造思维。
这套降本逻辑随后延伸至市场端,并与销售策略深度协同。国内市场上,津药药业通过巩固甾体与氨基酸原料药大客户合作,以及制剂品种在集采中标,稳固了终端覆盖;海外市场,津药药业则依托新加坡子公司加速东南亚与大洋洲渗透,并通过美国平台继续维持甲泼尼龙片等核心产品的领先份额。内外市场形成良性互补,使津药药业在周期波动中拥有更稳健的收入结构。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治理与组织层面。津药推动“战略、质量、流程、数字化”四位一体的升级,不仅优化了研发、营销的业务流程,更通过IPD和GTM体系的搭建,让跨部门协同效率显著提升。管理层强调的“精简高效、协同作战”,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执行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津药药业的“双燕牌”获评“津门老字号”,不仅是市场认可,更是文化资产的沉淀;经典制剂“尤卓尔”继续在皮肤科保持领先;湖北津药则凭借针剂产能和区域渠道优势稳居华中市场。这种多品牌、多渠道的矩阵,让公司具备了更强的周期对冲能力。
津药药业的提质降本已不再局限于单点控费,而是演变为一套贯穿采购、生产、市场、管理到品牌的系统工程。更重要的是,这种从成本优化延伸到治理升级的路径,已成为公司向稳健与长远发展过渡的重要基石。可以预期,随着产品结构优化与国际化布局深化,津药药业的中长期竞争力有望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