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这波芯片行情的强势股集中在科创板; ②机构称,伴随大模型Token处理量爆发式增长,AI的商业模式或将逐步闭环,国产算力诉求有望进一步攀升。
《科创板日报》8月20日讯(记者 李明明)近日,北京Yimutian Inc.(一亩田集团,以下简称“一亩田”)以“YMT”为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农产品电商第一股”。
但上市首日,一亩田收盘股价跌破发行价,为2.80美元/股,下跌31.71%。
业内人士认为,一亩田上市后,其股价表现将直接取决于能否在破解行业固有难题的同时,向资本市场交出一份兼具增长性与健康利润的答卷。在业务拓展上,“沃来采”(一亩田数字农业商贸服务线下品牌)的扩张速度与盈利情况,以及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成效,都将成为衡量其发展的关键指标。
首日表现不佳,股价大幅下挫
一亩田上市首日开盘报5.88美元/股,较发行价大幅高开。然而这一势头未能维持,股价随后急剧下滑。
截至美股收盘,一亩田股价报收2.80美元/股,较发行价下跌31.71%。这一表现逊于市场预期,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成立于2011年的一亩田从信息服务平台起步,现已成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数字农业企业。公司自称是国内领先的大宗农产品交易B2B诚信平台。
从商业模式来看,一亩田主要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经营主体提供交易撮合服务,平台供应商主要有农村合作社、经纪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采购商则包括农产品批发商、加工企业、超市、餐饮连锁企业、B2C卖家、出口贸易企业。一亩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帮助农产品从产地高效流通到市场。
有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一亩田的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40多个城市与2800多个县,渗透65%以上的一级和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台商户总量突破3800万,提供约2100万个SKU,年促成1.47亿次搜索、5.83亿次电话与即时消息沟通。
但财务数据显示,一亩田尚未实现盈利,且营收增长乏力。2022-2024年,一亩田营收分别为1.56亿元、1.88亿元和1.61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约为-1.16亿元、-1.06亿元和-3494.10万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一亩田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数字农业商贸服务和其他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两大业务线条。2024年,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4.6%和5.4%。
数字农业商贸服务又分为会员服务、增值服务二个类别,收入占比分别约为59%、33%。
明星资本加持,红杉中国为最大机构股东
作为最早入局农业互联网赛道的创业者之一,40岁的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并非农业专业出身,其创业的兴趣与灵感,源自一段特殊的经历。
邓锦宏是广东湛江人,本科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先踏上了创业路,经历过两次创业尝试,之后加入百度,历任产品经理、市场部战略合作负责人。
2009年,邓锦宏在百度接手了一个乡村信息化项目。在为期两年的项目推进中,他多次深入农村,亲眼目睹了乡村的诸多困境:空巢现象严重,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产品流通环节数十年未有革新,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突出——农民难以及时将农产品以合理价格卖出,采购商也常陷入“找货难”的窘境。
这些观察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的种子。2011年,26岁的邓锦宏从百度辞职,正式创办了一亩田。
成立至今,一亩田已获得红杉中国、云锋基金、华创资本、源码资本、DST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投资。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一亩田获得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红杉中国参投;2014年7月,红杉中国、光信资本参与了B轮2000万美元融资;2015年7月,一亩田完成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在2016 - 2019年期间,红杉、真格基金、易贸控股、云峰投资等均参与了一亩田C轮融资,2019年1月2日,一亩田宣布完成C轮系列数亿元融资,由华创领投,红杉等老股东进行了跟投 。
IPO前,红杉中国持有一亩田15.9%的股份,是一亩田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方。
有投资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一亩田的收入来源仍以广告和会员服务为主,盈利压力显著,农业产业互联网领域一直被视为具有巨大潜力但发展挑战重重的赛道。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规模庞大,数字化转型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环节众多、分散,标准化程度低,要实现高效的互联网整合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