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渠道终端遭遇增长瓶颈 业界共话创新药发展如何探寻新动能|直击西普会
①尽管中国新药研发与审批呈现 “量速齐升” 的态势,但国内市场的商业回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②基本面与资金面的双重利好,仍将推动创新药领域实现螺旋式上升。

《科创板日报》8月20日讯(特约记者 史追云)国内药品终端市场增速下滑态势持续,今年上半年表现依旧疲软。

据预测,全年市场规模将同比下降2.9%。细分渠道中,医院终端和药店终端分别同比下滑5.7%和0.4%;基层医疗终端增速回落至4.3%;曾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电商渠道,增速也放缓至5.8%。”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八届西普会上,中康产业研究院披露了这样一组引人关注的数据。

在渠道终端遭遇增长瓶颈之际,对于创新药企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当支撑企业穿越周期的传统增长引擎已然放缓,整个行业都在迫切求索:新的增长动能究竟何在?

是继续从院内市场的深度挖潜中寻找突破口,还是向院外零售、互联网医疗等新兴渠道要增量?是依赖单一产品的爆款逻辑,还是构建多管线、多适应症的产品矩阵形成持续造血能力?是将商业化重心放在国内,还是通过 license-out、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路径叩开全球市场的大门?

每一种路径选择的背后,都是对创新药探寻发展新动能发起的拷问。

▌多重元动力重塑产业底层逻辑

从2015年国家药监系统开启里程碑式改革,到2018年港交所18A规则落地、2019年科创板开板引发资本热潮,以及叠加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共同助推了中国创新药来到蓬勃发展的上升期。

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我国便批准创新药43款,同比增幅达59%,这一数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48款的获批总量。与此同时,头部MNC对中国创新药的 “扫货式” 收购持续升温,BD交易规模与频次不断刷新,都充分印证了开启“自主之姿”的中国创新药无论是市场竞争力,还是全球版图中的话语权均在显著提升。

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隐忧已然显现

“在市场端,医院市场受合规反腐、集采政策及创新药入院壁垒等多重因素冲击,销售持续下滑;零售市场则面临门诊共济分流、价格管控及多渠道竞争的压力。”

“在支付端,创新药医保谈判平均降幅达60%,企业陷入‘进医保则回报不足,不进医保则市场受限’的两难困境;商业保险体量尚未壮大,院外零售渠道正逐渐成为创新药销售的主阵地。尽管中国新药研发与审批呈现 “量速齐升” 的态势,但国内市场的商业回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康科技(02361.HK)副总裁李俊国对《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

不过,李俊国进一步表示:“困境核心在于支付结构转型与供给侧创新升级的节奏差,医保在提质控费,而创新洪流已至,结构调整期也是机遇孕育期。”

中康科技董事长、西普会大会主席吴瀚也认为:“当前环境正倒逼产业加速蜕变,推动行业从过去的‘被动增长’转向‘主动进化’,产业开始从‘增量竞争’步入‘价值重构’深水区。但总体来看,长期向上的趋势不会变,多重元动力正在成为重塑产业底层逻辑的关键变量”。

在吴瀚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重新定义医药研发的 “时间成本法则”,其将新药研发周期从15年压缩至1.5年到3年,研发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1%,临床试验效率也实现翻倍提升。

与此同时,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商业健康险—创新药/优质健康商品—民营高端医疗/院外服务” 形成新增长闭环,强势的增长推动下,创新药将成为药店重要品类,将与医保外药械、健康商品大量涌入药店,重构终端市场格局

此外,吴瀚还预判,在政策、技术、资本的合力加持下,中国创新药产业规模有望于2035年攀升至3.5万亿元,届时其全球市场份额将从当前的3%提升至15%,海外收入占比也将突破40%,这一系列跃升将推动中国从制药大国稳步迈向创新强国。

▌穿越行业发展周期,企业还有哪些打法?

在行业穿越周期进程中,当规模扩张不再是唯一标尺,创新药企需要在临床价值、商业效率等多重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坐标,让增长动能从渠道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政策红利转向创新红利。对此,创新药企自身又该聚焦于朝哪些方向进发?

信达生物(01801.HK)董事长俞德超认为,在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创新药市场之后,行业发展的重心必须从“数量”走向“质量”,而药企自身则应同步向三个方向实现 “新层次的进化”

其一是向科学深水区进化,突破算法与生物学的洞察融合,形成双轮驱动;其二是向价值医疗进化,关键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切实回应并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其三是向全球规则制定者进化,要重点跨越临床证据、全流程质控、伦理共识“三重大山”。

率先“由仿转创”的恒瑞医药(600276.SH)更是深有体会,恒瑞医药董事、执行副总裁张连山表示,在创新药全球化研发与管线布局方面,企业需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通过差异化策略挖掘产品价值。当前行业在肿瘤领域布局集中,而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等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结合市场需求推进研发。

此外,企业需构建开放协同的研发生态:通过外部优质资产引入、风险共担等合作模式充实管线,在兼顾成熟市场深耕与新兴市场开拓的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持续赋能,孵化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

在企业已勾勒出自身清晰的发展逻辑后,作为产业重要参与者的资本方,对于创新药发展的未来走向又有怎样的预判?

中信证券全球医药健康行业组联席负责人张军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创新药在数量、质量与交易金额上持续攀升,管线布局的持续优化更推动资产价值稳步抬升。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仅0-1的原始创新与1-100跟随改进成果丰硕,分子组合创新等前沿方向也已进入全球引领行列;加之高效的临床研发能力、以及临床数据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共同构筑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另外,创新药相对其他领域受全球贸易争端冲击较小,中美合作仍存广阔顺畅空间,进一步筑牢了发展根基。

在资本市场角度,国际投资者正调整资产配置,部分资金转向中国市场,形成持续流入态势,尽管短期市场或因情绪波动出现分化,尤其是在解禁等节点后,但具备扎实研发能力与优质管线的企业将更受青睐,总体而言,基本面与资金面的双重利好,将推动创新药领域实现螺旋式上升

科创板最新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