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净息差降至1.42%“第二增长曲线”何处寻?国有大行领衔,中资银行国际化布局悄然提速
①今年以来以国有大行为首,带动部分股份行和地方银行,加速在跨境国际业务和境外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②在低利率趋势下,国内市场银行“挣钱效应”受到直接影响,发展国际业务可在不同的利率市场环境寻求增长点。
                ③不仅服务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加大零售业务的跨境和国际化。

财联社8月20日讯(记者 梁柯志)刚刚公布的监管数据显示,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下降1.3bp;更为特殊的是,此次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环比全线下跌,其中国有大行下跌1.8bp为最。

8月19日,某头部股份行一级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最近三年银行信贷业务“非常难”,竞争已经陷入存量竞争、同质化的状况,最后只能“卷关系和利率”,长远来说都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国内市场过度“内卷”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以国有大行为首,带动部分股份行和地方银行,加速在跨境国际业务和境外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加深自身国际化的色彩。

如工商银行在年初境外机构座谈会首次提出,“因地制宜推进五化转型,结合属地经营环境和机构特点,努力探索境外经营的第二增长曲线”,除了国际业务外,工商银行已经将海外当作重要平行市场。

作为工行最大分行、工行广东省分行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分行累计为1380家贸易新业态办理跨境结算业务近1250亿元,同比增长40%。

不仅大行,8月11日,东莞银行宣布在香港成立全资子公司东莞银行(国际),成为首家在香港设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亦为地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最新尝试。

此前,上海金融与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财联社表示,加强国际业务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出海客观要求外,中国银行业规模庞大,经营国际化和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也都需要大型银行要强化境外业务,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对大银行而言,优化境外机构布局其实是一个非常实际问题。

大行领衔发力国际业务,上半年增量可观

公开信息显示,最近一周,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大行举办的跨境金融、企业出海等相关推介会持续在各沿海城市举行。

同时,数据反映上半年大行的国际业务发展可圈可点。

建设银行最新公布数据称,上半年,建设银行服务外贸客户近11万户,国际结算量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3万亿元,贸易融资投放超1万亿元。

对于银行跨境国际业务的高速增长,北京某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财联社分析称,在低利率趋势下,国内市场银行“挣钱效应”受到直接影响,若跟随和服务出海企业客户,发展国际业务,可在不同的利率市场环境寻求增长点。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与往年相比,年初国有大行和多家股份制银行更为明确将“服务稳外贸稳外资”、“发展国际业务和国际化”等相关内容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

作为海外资产最大规模的中国银行,在今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以更实举措服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安全、提质效,加快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银行将“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作为“三个能力”之一,要求丰富综合金融服务供给,深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区域,大力保障外贸外资企业融资需求。

上海金融与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经营国际化和资产配置的多元化需要大型银行要强化境外业务,形成第二增长曲线,优化境外机构布局其实是一个非常实际问题。

中小银行顺势“掘金”,未来境外机构更易获批?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目前中资银行国际业务格局中国有大行是绝对主力,全球化布局和能力处于优势地位;股份行其次,主要依赖香港和澳门的网点支撑,其他地方银行的国际业务基本在境内服务。

官微显示,今年以来,多家股份行,还包括海南银行、鄞州银行、潍坊市农联社等地方银行纷纷加入“战团”,举行国际业务专题会议,表示要大力推动贸易融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跨境电商和外贸客户。

股份行中,除较早实施国际化布局的招商银行之外,1月16日,兴业银行在相关会议也明确表示:“顺应出海浪潮,迈出国际化经营更大步伐,构建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离在岸、投商行’五位一体’的国际业务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化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连续两年突破2万亿。

8月19日,某城商行广州分行国际业务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去年以来总行加大对分支行国际结算开户和交易量的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业务的规模。正是制造业客户出现企业出海、应对贸易战的客户需求,从而产生对跨境结算、融资和汇率避险的业务机会。

该人士承认,城商行在软硬件的基础上不如大行,因此服务的客户规模、经营半径和业务品种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做低风险的票证业务,在寻找客户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

事实上,国际业务的规模与银行的境外机构布局有关。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部分城商行已经开始国际化布局。

在厦门国际银行在香港收购集友银行为子公司之后,时隔八年,东莞银行近日宣布在香港成立全资子公司东莞银行(国际),成为首家同时在香港设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东莞银行称“将依托香港分行、香港子行,加强境内外机构协同联动,形成集团综合化服务能力”。

在机构发展上,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表示,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叠加目前企业出海已成规模,金融机构出海也属于水到渠成的事情。预计在银行国际业务、境外金融和机构的设置上,监管政策的支持力度会更大。这对银行而言将是一次机会窗口。

悄然加速的银行国际化:从传统国际业务渗透到大零售、大资管

一方面是受到银行业向外发展的原生动力推动,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出海带来的新的金融服务商机。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4%,增长率提升9.93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收入占比10.98%,提升1.39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中国上市公司共设立海外办事处近3800个,开展海外项目近16万个,新增海外员工超240万人。

前述股份行人士认为,国际业务和跨境业务目前在银行收入结构中并不属于主力,重点还是服务企业资金结算和汇兑,信贷规模也不大。但是,现在服务这类客户主要是从客户和业务增量的角度来考虑,以及未来在境外属地发展零售和批发业务的发展空间。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东莞银行称,香港子行是该行国际化综合化战略重要举措,未来“香港子行将立足香港本地市场,致力为香港中小企业和市民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

不仅服务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加大零售业务的跨境和国际化。

近日,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公开场合罕有表示,中国财富资管已经迈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招行要与资管合作伙伴共同做好客户全球资产配置的“服务者”,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依托香港“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功能,积极融入全球财富资管市场,服务客户财富保值增值。

大金融 银行业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