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宾州州立大学开发氮化镓半导体 | 每日全球科技要闻
2025-08-14 星期四
原创
①英国RAICo专家指出,机器人技术将决定聚变商业化成败,英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经验对聚变电站远程运维有重要参考价值。
②美国密歇根大学利用“双离子束辐照技术”测试RAFM钢,发现高剂量辐射下TiC颗粒会溶解失效,为聚变反应堆材料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科技前沿资讯
关注

▌澳大利亚拟投资16.5亿澳元建设稀土精炼厂

澳大利亚政府向澳大利亚矿业公司Iluka Resources提供了16.5亿澳元(约合10亿美元)的贷款,在西澳大利亚的Eneabba建设稀土精炼厂。Iluka预计到2030年能够满足西方大部分稀土需求。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在稀土加工方面仍需面对环境污染等挑战。

▌英国RAICo专家指出机器人技术将决定聚变商业化成败

英国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协作中心(RAICo)专家指出,聚变电站的长期运维将高度依赖机器人技术,因为其运行环境复杂且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英国在机器人领域拥有世界级研究机构和丰富的核设施退役经验,这些经验对聚变电站的远程运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提前设计遥操和运维设备将使英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密歇根大学利用“双离子束辐照技术”优化聚变材料设计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研人员采用“双离子束辐照技术”,模拟聚变能极端环境,对一种新型先进钢材(RAFM钢)进行了测试,该钢材中包含用于捕获氦气的纳米级碳化钛(TiC)颗粒。实验结果显示,在高剂量辐射下,TiC颗粒会溶解失效,导致材料膨胀。这一发现为未来聚变反应堆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

▌美国科学家揭示量子数据驱动的量子学习动态相变

南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揭示了量子神经网络(QNN)训练中由量子数据驱动的动态相变现象。研究发现,目标值与数据共同决定了训练过程的收敛性,并绘制了一个包含七种不同动态行为的“相图”。研究为加速量子神经网络训练收敛提供了理论指导,有望推动量子优势在复杂分类和回归任务中的实现。

▌欧洲Ariane 6号火箭成功进行极地轨道任务

欧洲Ariane 6号火箭于2025年8月12日成功发射,将一颗用于气象预报和气候监测的卫星送入极地轨道。这是Ariane 6号的第三次发射任务,标志着欧洲在减少对SpaceX依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前,Ariane 6号于2024年7月首次发射,是欧洲航天雄心的核心项目。与此同时,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的联合企业ULA也在同一天发射了其Vulcan火箭,希望打破SpaceX在发射服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宾州州立大学开发氮化镓半导体

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在高达800°C运行的氮化镓(GaN)半导体,优势在于其宽能带隙(3.4 eV),通过在氮化镓上方添加铝栅极,形成高电子迁移率(HEMT)结构,可提高晶体管的响应速度和电流存储能力。目前该材料在800°C下的持续运行时间约为一小时,这一突破可能对太空探索、喷气发动机和制药过程等应用至关重要。

▌英国科学家发现过滤训练数据可有效防范人工智能滥用

牛津大学、EleutherAI及英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通过在训练前过滤数据,可为开源语言模型构建有效的防篡改安全机制。此方法能有效抵抗后续的恶意微调,其抵御能力比现有顶尖方法高出十倍以上。这种从源头嵌入安全性的策略解决了开源模型因其开放性而易被滥用的关键风险,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德国科学家首次捕捉到锂硫电池中电解质实时视图

德国赫尔姆霍兹中心柏林(HZB)的研究团队在HZB的电池组装实验室设计了多层袋式电池,使用与工业相关的稀电解质参数,并通过中子断层成像技术实时跟踪充放电循环过程,首次观察到电解质的“吸气”和“呼气”润湿模式,这与硫化合物在循环过程中的溶解和沉淀相匹配,为理解锂硫电池快速老化和失效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贡献,有助于设计更紧凑、高能量密度且寿命更长的锂硫电池。

▌耶鲁大学开发可应用于狭小空间的新型机器人手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Sphinx的新型机器人手,能够抓取并沿三个轴旋转物体,结合了传统手腕和夹持器的功能,简化了设计。这种球形机制无需复杂传感器或摄像头,即可在狭小或复杂空间中高效操作,例如在拥挤的橱柜内拧紧灯泡。这一创新显著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操作效率,推动了机器人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医院和灾难现场等日常环境的过渡。

▌苹果推出脑机接口技术助力渐冻症患者用意念控制iPad

苹果公司推出了一种脑机接口技术,使渐冻症患者仅通过意念就能控制iPad。该技术结合了苹果的BCI协议和Synchron公司的Stentrode植入式设备。Stentrode设备植入颈部血管,靠近大脑运动皮层,可无线传输大脑运动信号到体外解码器,苹果的BCI技术则将其转化为设备上的实时操作。这种技术无需开颅手术,降低了风险,未来有望为更多运动障碍患者提供便利。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