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大厂战投 重现活跃 |聚焦
①在AI领域风起云涌的当下,互联网大厂再次将战略投资纳入核心议程,将其作为与业务并行的抓手,加速展开AI时代的卡位竞赛。
                ②尽管战略手段一致,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它们已走出了迥异的轨迹。

《科创板日报》8月10日讯(记者 敖瑾) 3年前一片收缩声中走向沉寂的大厂战投,重现活跃。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从多名接近交易信源处获悉,阿里领投了核聚变初创企业诺瓦聚变的天使轮投资,金额达到亿元级别。

此前,《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诺瓦聚变方面获悉,其落地应用将聚焦AI数据中心的能源供给。这意味着,阿里的投资布局进一步延伸至AI产业链上游。而自生成式AI兴起以来,阿里已完成从能源、AI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到应用的全链条投资布局,涉及硅基流动、宇树科技、月之暗面等不同产业链环节的标志性项目。

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字节方面也曾调研了解过包括能量奇点在内的市面上多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但最终并未进行出资。

近期因为频繁的对外投资动作而引发关注的,还有京东、美团和蚂蚁集团。这轮具身智能投资热中,三者均多次以领投方身份进行了出手。尤其是京东,一天内连续官宣领投三家具身智能项目的节奏,让市场目光重新聚焦到了这家过去四年鲜少出手的大厂身上。

可以看到,在AI领域风起云涌的当下,互联网大厂再次将战略投资纳入核心议程,将其作为与业务并行的抓手,加速展开AI时代的卡位竞赛。而尽管战略手段一致,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它们已走出了迥异的轨迹。

阿里系:全面进击!

阿里战投上一次引发市场大规模关注,还是因为2022年中下旬的团队缩减传闻:投资团队从110人缩减至约70人,涉及内地的中高层人员。而到去年初阿里战投再度受到瞩目时,它已经是生成式AI浪潮中最活跃的战略投资方之一了。

彼时,国内AI风口还集中在大语言模型细分。阿里作为投资方,对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以及零一万物等几家当时主要的大模型创业项目都进行了出资覆盖,可以说是大厂中投资布局最激进的一家。

随后,国内大模型竞争格局迅速发生变化,一些项目经历价值重估。而重仓大模型初创项目的阿里,其投资策略亦面临审视,尤其以7.9亿元的总对价、获取了月之暗面36%股份的这笔决策。

2024年9月,负责推动对月之暗面这笔投资的阿里战投负责人胡晓离职。据《暗涌》当时报道,同样参与月之暗面投资的阿里战投的投资总监蒋珊珊,也将调换至别的岗位。月之暗面当时已经深陷与老股东的仲裁风波,此前还曾因为创始人杨植麟的套现行为引发争议。主导阿里对月之暗面这笔投资的相关人员在这一时点的离开,引发遐想。

外界通常将阿里战投的出手视为同一主体,据知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阿里内部实际上设有多个战略投资部门,不同的战投部门在投资方向和决策机制上也各有侧重,比如,阿里云战投主要围绕云基础设施相关领域展开投资。

今年早些时候,阿里CEO吴泳铭曾表示,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而阿里对核聚变项目的出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也是这一AI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的延伸——在能源端寻找颠覆性技术解决方案,降低AI基础设施运行成本。

据悉,除了月之暗面之外的几家大模型初创项目,出手投资就是阿里云战投。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阿里云战投前两年确实出手了不少项目,但总体而言节奏不算激进。”

《科创板日报》记者结合财联社创投通数据进行统计,今年截至目前,阿里云战投公开投资事件共三起,涉及云原生项目环界云计算、AI计算基础设施平台硅基流动以及AI Agent开发平台BetterYeah AI。

以阿里集团为出手主体的项目则共有7起,包括家居定制服务平台氧屋东西、机器人顶流项目宇树科技、升学规划服务平台圣达信教育以及机器人研发商源络科技等,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但多数项目与人工智能强相关。

可以看到,阿里集团战投的投资覆盖更广,既有前沿技术,也有与主营业务协同度高的项目。

从整体路径而言,阿里投资策略在事实上打造了人工智能的能力闭环,即不仅涉及了上游能源与算力端的卡位,又向中游的大模型和下游的应用延伸。

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对上游环节的布局,从AI产业的竞争来看,可以保证稀缺性和议价权;而全产业链的广撒网,则创造了协同空间,有利于阿里云、电商、支付等业务形成复合增长。

但其亦坦言,这一路径也意味着较高的资本消耗和技术不确定性风险,“这套投资版图要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还需要确保跨部门、跨业务线的协同落地。”

京东蚂蚁美团: “激进”的机器人捕手

如果说阿里在AI投资中以全链条铺排见长,那么蚂蚁集团、美团和京东则因为近期集中对具身智能的押注而引发关注。

蚂蚁集团今年出手的项目高度集中在具身智能产业链,星海图、星尘智能、宇树科技以及灵心巧手等均是其被投项目。在对外进行股权投资的同时,蚂蚁集团还单独成立了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子公司蚂蚁灵波科技,打造应用于家庭、养老、医疗健康场景的机器人产品。

但蚂蚁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布局并不止于具身智能,早前,其还投资了爱诗科技、秘塔科技等AI应用软件项目,并对大模型创业项目边塞科技进行了收购。

有了解蚂蚁集团的投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蚂蚁集团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出钱口子”,“既有内部的战略投资主体,也有市场化的盘子。这些口子近似兄弟单位的关系,可以一起拉着攒局,也可以分开各自出手,这时甚至会有一些竞争关系,尤其是涉及项目抢额度时。”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蚂蚁集团的战投逻辑本质上可以概括为:寻找自身可以发力的切入点。“蚂蚁集团不是一个纯金融公司,它同样有布局前沿科技的诉求。一方面,投资有助于维持其高科技属性、捕捉具有话题性的赛道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盘活沉淀资金,实现资金的周转与增值。”

美团方面对机器人的关注则由来已久,早在服务机器人兴起时期,美团就把市面上的项目基本都投了个遍,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等知名项目背后均有美团的投资参与;就连专注高空作业的史河机器人,也在早期阶段拿到了来自美团的投资。因此,美团这轮对具身智能的出手,可以看作是其对机器人领域长期关注下来的一种延伸,持续跟进并通过投资参与一个行业的演进。

从策略上来看,美团也延续了“扫货式”的出手,星海图、它石智航、自变量机器人、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都是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被投项目。除了宇树科技之外,美团大多时候都是作为领投方参与到项目的融资当中。

《科创板日报》记者还注意到,其中有不少投资是由美团和美团龙珠联合进行出手,比如星海图的A+轮融资、自变量机器人的A轮融资。有接近美团龙珠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美团龙珠属于财务投资,美团战投是战略投资,“有的项目既有战略价值也有财务价值,就会一起投资。”

与美团的稳定出手不同,京东则更像是突然杀出的激进玩家。

如果说今年5月,京东云对智元机器人的出手还未激起水花,那么从7月起对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以及帕西尼等项目的接连官宣出资,则很难再让人忽视京东这股朝具身智能袭来的强势力量。

此前,有上述被投项目方人士面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具身智能这类早期项目,除了有落地场景协同的考量外,短期内京东更看重的是,这些项目与京东在数据、云服务以及大模型方面能力的结合。

就在近日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京东的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近期将接入逐际动力、帕西尼机器人等。

字节、腾讯:静观变化

在2022年发端的大厂战投退潮期中,字节跳动的调整尤为显著。当年初,字节跳动方面在回应整体裁撤投资业务传闻时称,公司年初对业务进行盘点和分析,决定加强业务聚焦,减小协同性低的投资,将战略投资部员工分散到各个业务线条中,加强战略研究职能与业务的配合。

同年3月,由字节投资负责人杨洁发起的锦秋基金成立,该基金的创始团队成员大多也都来自字节跳动的投资团队。外界偶将锦秋基金的动作是视作是张一鸣意志或字节战略的一种延伸,而锦秋基金本身对AI和出海的高度聚焦,确实也与字节的业务存在较强的协同性。

2023年4月,锦秋基金还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联合发起AI技术商业化落地创业大赛,给参赛企业提供不同的赋能,火山引擎提供算力、大模型技术和行业方案,锦秋基金则筛选高潜力项目并推动与火山引擎的业务协同。

成立以来,锦秋基金保持了相对活跃的出手动作,截至目前公开投资项目共21个,其中不乏诸如宇树科技、生数科技等知名项目。但字节内部的战投,则至今沉寂依旧。

今年至今,字节只对外投资了影眸科技一家企业,后者致力于超写实虚拟形象的生成与应用。字节近年在投资上做出的较大动作,还是在2024年上半年对穿戴式音频设备厂商Oladance的收购。

但在投资布局上的审慎,并不意味着字节在AI业务推进上的迟缓。而事实上,字节的AI战略相当激进。

一个可以窥见的窗口是,有接近字节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字节今年对外销售KPI是10亿token/天,明年的目标则是100亿token/天。可以看到,字节在大模型商业化上的野心非常大,在算力、产品和市场扩张上都力求实现数量级跃升。而要实现这个AI战略雄心,字节似乎无意借助战略投资实现,除非是一步到位直接实现对项目的收购吸纳;而是依托自研和业务落地推进。

腾讯则在这轮AI中整体表现偏向谨慎。有AI创业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从作为云服务供应商的角度,腾讯的行业影响力逊于字节、阿里等大厂,在业务拓展方面也远不如其他几家激进。从C端感知方面,腾讯除了在今年初DeepSeek异军突起之后采取了包括投流等系列动作后,AI方面的布局又恢复了相对平静。

表现在战略投资上,今年,腾讯出手的项目不算少,共计达到21个,不过这些项目分散在各个不同领域,并无明显的人工智能聚焦趋势。不过,腾讯对多个AI头部项目均有参与,比如具身智能领域的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和乐聚机器人;另外,早前大模型初创项目密集融资时,腾讯也参与了MiniMax、智谱等的出资。

不过,也有熟悉腾讯的多名互联网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行业不明朗时期保持审慎、待行业逐步成熟后再发力,是腾讯的惯有策略和特色。“尤其是在AI应用领域,目前很多项目还是基于模型层之上的构建,在模型能力还在不停演进的当下,整个应用层的不确定性还都很大,保持适当的审慎和冷静不一定是坏事。”

从阿里的全链条投资布局,到美团、京东、蚂蚁在具身智能上的集中押注,再到字节与腾讯在投资上的克制与差异,大厂在AI时代的战略投资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这种分化背后,是各自的企业基因、资源禀赋、业务结构与风险偏好。但无论路径如何不同,它们的目标无疑是一致的——探索布局任何可能颠覆巨头地位的新技术、新应用,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TMT行业观察 创投风向标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