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每一台太空舱最小仅需9㎡空间,却可全天候自主运营,售卖饮品、小食、文创、药品等高频消费品类,单舱预计日均服务人次可达2000; ②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银河太空舱是在商业场景下全球唯一面向消费者常态化经营的具身智能零售解决方案。
《科创板日报》8月8日讯(记者 李明明)指尖在iPad屏幕的饮品栏轻轻一点,选中东方树叶后,微信支付的界面瞬间弹出,确认付款的提示音刚落,对面的银河通用自研的Galbot已“接令”行动。它灵活的机械臂如同长了眼睛般,在琳琅满目的货柜中精准定位,稳稳钳住那瓶东方树叶茉莉花茶,腕部轻轻一转便完成抓取。随后,它平稳移动,抵达《科创板日报》记者面前时,机械臂微微前倾,将饮品稳稳放在手边的台面上。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从下单到送达不过一两分钟,全程无需人工遥控,真正实现了“无遥操、全流程自主”。周围早已围拢了不少市民,有人举着手机拍摄,有人忍不住小声惊叹:“这机器人不光会说话,端咖啡、拿饮料比服务员还利索!”一位阿姨凑上前打量,笑着说:“以后出门买东西,说不定真能全靠它们啦!”
他们眼前的,正是银河通用为城市生活量身打造的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银河太空舱。
当机器人便利店像公交站一样普及,当科技服务像水电一样随手可得,一个被具身智能深度重塑的未来社会正在加速成型。
打造机器人零售新形态
据了解,每一台太空舱最小仅需9㎡空间,却可全天候自主运营,售卖饮品、小食、文创、药品等高频消费品类,兼容冷藏/冷冻等多种商品形态。单舱预计日均服务人次可达2000、订单量达500单,周边人流预估提升30%-40%。
银河太空舱由银河通用自研的机器人 Galbot 运营,可完成语音接待、下单支付、精准抓取与商品取送,实现“无遥操、全流程自主”。
银河通用副总裁、销售负责人闻爱荣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银河太空舱于今年端午节立项,为其运营提供智能支持的,是团队自主研发的 GroceryVLA、GraspVLA 等端到端具身大模型,其赋予了机器人在真实复杂、动态环境中感知、理解并完成任务的能力。
“银河太空舱是一项真正回应城市现实需求的实用型产品。在传统便利店难以覆盖的城市边角区域——如交通枢纽、老旧小区、景区街角和夜间场景,它能够以更低成本、快部署的方式提供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密度与消费便利性。”
更重要的是,银河太空舱具备天然的话题性和聚客能力,能够为项目带来稳定人流、社交关注和消费动能。其商品结构远超传统自动贩卖机,不仅可陈列超 300 种不同品类,还在持续探索更多“机器人+商品”的组合创新,如机器人售卖冰淇淋、咖啡、文创纪念品等特色商品,解锁具身智能更多服务形态。
一位具身智能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银河太空舱”的落地,不仅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的技术探索阶段正式迈向真实生活场景的实用化落地,更因其搭载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从商品取放、订单处理到用户交互均实现智能化规范操作,以及依托技术迭代形成的低成本运营模式——通过人机协同降低人力成本、优化库存周转效率,未来有望对城市末端零售网络的现有格局形成重构,为社区便民服务、商业综合体配套等场景注入更高效、更灵活的零售新形态。
“十城百店”计划:未来将逐步覆盖更多城市
在发布现场,银河通用正式宣布启动“十城百店”计划:以北京海淀为起点,未来将逐步覆盖更多城市的街区、景区、商圈、交通枢纽等典型场景,构建一个可快速部署、可持续运营的城市级智能商用服务体系。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智源学者王鹤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银河太空舱是在商业场景下全球唯一面向消费者常态化经营的具身智能零售解决方案,产品成熟、技术领先、部署简单。在超大城市高人流密度、高商业价值核心区域的落地也是对技术实力最好的验证,这次也将率先实现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在文旅消费场景下常态化示范应用,打造出具身智能在文旅和消费领域应用的全球标杆。
据悉,未来几个月,银河通用将以北京为起点,在十个甚至更多城市打造百个银河太空舱。对银河通用而言,未来几年最关键的任务是完成千台至万台机器人的自主批量交付。
那么,将太空舱从实验室场景迁移到真实的商超、工厂或写字楼等场景时,在环境适应方面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闻爱荣表示,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迁移,并非简单的外部环境变化,核心在于机器人的操作空间可达性和整体运行稳定性。“举个例子,我们第一家落地的门店约10平米左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会从多个维度设置任务并制定达成指标。而要完成这些指标,就需要拆解出硬件、软件系统各自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导航精度、路径规划逻辑,以及感知、决策等一系列环节。所以,这本质上是技术层面的系统性攻坚,需要让机器人在硬件性能、运行稳定性,以及传感、感知、决策、执行等全链条操作上实现突破。”
她进一步介绍,机器人需要能在24小时内稳定运行,成功率要接近100%,只有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才能实现全空间自主操作。更重要的是,公司训练的不是机器人在固定环境里“重复劳动”,而是像人一样具备通用泛化的识别能力。所以现在无论是从实验室到新场地,公司基本能实现“一键部署”,今天在这个场景落地,明天换个地方也能快速适配。核心还是要让机器人的“大脑”达到端到端的通用智能水平。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此前也有一些类似的机器人零售业态案例,比如位于深圳香蜜公园的安诺AI机器人圣代冰淇淋亭,其单日产能超800份,支持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由穿山甲机器人推出,入驻天津市滨海文化中心商场的宋小贩格子机。
闻爱荣认为,目前常见的机器人零售业态多是自动零售柜,这类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品类有限,空间狭小导致用户选择很少。但银河通用做机器人零售的初衷,是想做机器人值守的便利店、操作店。“所以我们的机器人适用性更强——不需要改造外部环境,直接部署就能投入使用,能覆盖更丰富的品类和服务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