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OpenAI推出了一款名为GPT-5的新型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在编码、创意写作以及复杂查询推理方面具备更强的能力。 ②中航证券认为,大模型进入智能体执行时代,AI应用落地与政策支持共振加速。
当前,AI智能眼镜行业正经历技术快速迭代、市场高速增长与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的关键阶段,供应链的发展对于AI智能眼镜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月5日,由XR Vision联合BEYOND Expo主办的VisionX AI智能眼镜供应链趋势大会在杭州圆满举行。
此次大会汇聚了100+国内外智能眼镜行业上下游的公司,300+行业从业者,共同探讨了涉及光波导技术、碳化硅材料、MicroLED、智能眼镜屈光度矫正方案、高密度电池等AI智能眼镜供应链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
大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分享了AI智能眼镜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对于行业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大会现场总计有30多款智能眼镜可供体验,包括AI智能眼镜、基于光波导显示或BirdBath方案的AR智能眼镜,参会者可以一站式体验市面上的主流智能眼镜产品。
智能眼镜破局:轻量化设计激活亿级存量市场
“刚需场景决定了粘性,解决近视问题是目前戴眼镜人群的第一刚需,大部分消费者购镜决策流程未包含对智能功能的考量,而是从‘看得中,拿得起,放不下’开始”。
前依视路创事务负责人、现担任VISTA远景光学与智能穿戴的负责人郝育昭结合自身在传统眼镜行业近20年的从业经验,在大会现场做了《如何打造好看&舒适的智能眼镜》的主题分享。
▲ VISTA远景光学与智能穿戴的负责人郝育昭
在他看来,目前多数智能眼镜功能与手机、手表交叉,导致智能眼镜的场景悬浮、可替代性强。与此同时,当前智能眼镜续航能力不能保证用户全天候使用,当智能功能不在,一副好的眼镜会减少消费者的弃镜率。
此外,眼镜与手机、手表等产品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眼镜侧重的是人体工学与美学的平衡,手机的核心设计目标则是功能驱动下的极简主义,而手表则是工具属性兼具身份象征。郝老师建议,智能眼镜厂商要特别注重这里面的区别,注重眼镜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 微光科技CEO戴照恩博士
在新技术应用的早期阶段,有效激活存量市场是获取用户的关键路径。作为轻量化AR智能眼镜的创新者,微光科技CEO戴照恩博士以USB 3G上网卡、新能源汽车等成功连接新旧需求的“桥梁”产品为例,强调全球约20亿的眼镜用户群体正是推广AR技术最具潜力的庞大存量市场。
那么如何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挖掘庞大存量市场?基于这一洞察,微光科技以模块化设计为突破口,推出了全球首款夹片式智能AR眼镜。该产品让用户无需更换日常佩戴的光学镜片,即可无缝叠加体验AI+AR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显著降低了尝鲜门槛。
▲ 微光科技下半年推出的全彩AR眼镜产品
会上,戴照恩博士宣布将于下半年推出两款全新的全彩AR眼镜产品。新系列将继续贯彻微光科技公司“极致轻量化”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众多细节上实现产品突破。
AI智能眼镜产业链亮出新方案
当前AI产品在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续航时间普遍短、制约移动场景深度应用以及影响用户体验。
豪鹏科技AI业务负责人朱兆祯指出,AI眼镜对电池有着6大需求,包括高能量密度、轻量化设计、快速充电、安全性、温度控制和长循环寿命。在他看来,电池与结构件领域,高密度电池和轻量化材料(钛合金、碳纤维)成为续航和佩戴体验的关键突破点,电池技术将成AI眼镜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 豪鹏科技AI业务负责人朱兆祯
为了应对AI眼镜续航时间短的问题,行业普遍认为短期以多块电池、增程环、换电等方式为主,而中长期则以方钢叠片、固态电解质、硅负极等中长期解决方案为主。而长期则是以固态电池方案为主。
据了解,豪鹏科技作为一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全球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企业,目前在“All in AI ”战略的引领下,研发量产了钢壳叠片等高能量密度电池,积极针对AI眼镜等下一代智能终端客户对电池的小型化,续航等需求,提供灵活可靠的一站式电池解决方案。
除了续航,进行差异化也成为很多智能眼镜厂商关注的点。
小米智能眼镜供应商深圳市唯酷光电有限公司穿戴事业部总经理黄琰羚女士则分享了液晶电致变色技术在三类眼镜中应用,“应用于AI眼镜,可快速调节透光度与镜片颜色,适配多样交互场景;应用于AR眼镜能平衡虚实光照,优化显示效果并降低功耗;而应用在传统眼镜则兼具实用与时尚,自动适配全天光线,多色可选提升搭配感,兼顾舒适与美观。”
▲唯酷光电有限公司穿戴事业部总经理黄琰羚
ISP则是决定AI智能眼镜拍摄效果的关键模块。“相比于手机,AI智能眼镜拍摄优点是快速拍摄和第一人称视角,用户的期待是拍摄效果尽可能接近手机的水平。厂商在ISP的选择上,像素点达到12M就够了,多帧融合算法是关键,基础效果要重点看极端场景下的对比。”前荣耀影像专家李龙在基于多年在手机影像及AR智能眼镜影像方面的积累,围绕《ISP的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展开分享。
▲ 前荣耀影像专家 李龙在
李龙在认为,影像的体验要细化成效果、延迟、稳定性和热四个方面。在大会现场,他对比了当前已发布的AI眼镜产品影像情况,从对比结果上来看,多款AI眼镜影像基础效果调试的问题还有很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他还建议,算法导入与画质调试介入时间虽然晚,但重要性程度非常大,智能眼镜厂商可以多给画质调试预留时间。
AR智能眼镜的发展依赖于光学及显示技术的发展
2025 年下半年,包括Meta、三星等越来越多的厂商计划推出带显示功能的 AR 智能眼镜,而AR智能眼镜的体验与包括MicroLED技术和光波导等光学与显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Cellid、慕德微纳、理湃光晶为光波导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目前侧重于不同技术方向的光波导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来自这三家企业的嘉宾从各自的技术路径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分享。
“2027年起AR智能眼镜产品有望迎来爆发性的增长,短期内Cellid正在推进单层玻璃全贴合的方案,而中长期来看,树脂材质的波导将会成为主战场,但仍需提升良品率及解决彩虹纹等问题。”Cellid中国区负责人周仲分享道。
▲ Cellid中国区负责人周仲
Cellid是一家总部在日本东京的光波导技术公司,这是Cellid首次携旗下包括60度FOV的全彩衍射光波导产品、支持屈光度矫正的光波导产品来中国进行参展。
据周仲介绍,目前Cellid在树脂类衍射光波导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且在2024年获得sid最佳年度产品奖,这次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布了包含玻璃和树脂的多种全彩光波导方案,并且由于Cellid的树脂类光波导具有良好的透过率,在电池消耗上能够提供更好的续航能力。
“Cellid一直关注用户体验,所以通过树脂全贴合工艺可以为客户提供更轻便的解决方案,同时在用眼安全和减轻眼部疲劳上推出了pull/push方式的解决方案。Cellid同时致力于大FOV的全彩解决方案,预计今年年底会推出FOV 50度的树脂,FOV 70度的玻璃材质光波导方案,同时为了解决光机瓶颈也在开发适合大FOV的全彩光机。”周仲说。
国内衍射光波导领军企业慕德微纳(杭州)科技有限公司CEO杜凯凯总结了当前AR衍射光波导的经典技术方案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量产性解决方案。
慕德微纳目前专注于刻蚀光波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对困扰行业的闪耀光栅、倾斜光栅和渐变深度光栅的刻蚀方面有自己的量产方案,尤其是碳化硅波导在轻量化、彩虹纹及热管理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 慕德微纳CEO 杜凯凯
来自理湃光晶事业部经理李雨雪分享了理湃在几何光波导技术方面的探索,“公司首发的全彩大视场几何光波导显示产品,实现了全彩小体积(光机体积1cc)大视场(FOV53°)的行业突破。通过精密冷加工与智能组装双产线协同,波导量产良率稳定在96%以上。”
▲ 理湃光晶事业部经理 李雨雪
据悉,理湃光晶13年来专注几何光波导技术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链条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李雨雪介绍,上述产品已规模化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维保及医疗手术导航等领域,推动AR设备向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方向发展,加速虚实融合时代的到来。
除了光波导技术,MicroLED的技术发展对于AR智能眼镜的显示功能至关重要。
鸿石光电总经理龚金国分享了基于混合堆叠结构的单片全彩Micro LED微显示芯片技术。龚总指出Micro LED 基于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目前微显示屏最小可做到0.12inch,对应光机尺寸较LCD、DLP、LCOS等大幅度减小,为AR设备提供了更完美的选择。
同时,**鸿石光电提出了实现单片全彩的新思路——混合堆叠结构HSS。技术融合两次晶圆键合与一次量子点色转换工艺,兼具蓝绿外延与量子点转换的优势,解决了传统全彩方案的材料短板。
目前,基于 HSS 技术的 0.12 英寸单片全彩样品已实现 120 万尼特白光亮度,且红光性能因量子点发光面积放大而显著提升。根据规划,鸿石智能将在 2026 年完成 200 万尼特亮度产品的小批量交样,2027年实现量产,为 AI 智能眼镜提供更优的全彩显示解决方案。
海南天智丰和,作为恒玄的核心ODM,对恒玄芯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据悉,由天智丰和联合亮亮视野打造的基于恒玄2800方案Leion Hey2 AR智能眼镜已于近期量产发货,该产品采用了JBD的MicroLED及光舟半导体的光波导方案。
天智丰和CEO潘晓雷在大会上做了《基于恒玄2800方案的带显示类AR智能眼镜的最佳实践》的主题分享,详细介绍了恒玄BES2800BP-ZE7芯片的核心特点、JBD光机的原理,以及在研发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 天智丰和CEO 潘晓雷
除了已量产的AR智能眼镜,天智丰和在研恒玄BES2800+研极微方案的天龙眼镜,潘晓雷介绍了市面上不同ISP的特点,并分享了选择研极微ISP的原因。
从“科技单品”到“个性配饰”,多SKU或成破局关键
显示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制约显示走向更大范围应用的瓶颈在哪里?在最后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嘉宾围绕着“显示是否会成为智能眼镜的标配”、“目前制约显示大规模应用于智能眼镜的瓶颈”及“中国智能眼镜市场什么时间点会迎来爆发”等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知名投资机构X Square创始人夏伟奇从消费者视角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认为AI音频眼镜、AI拍摄类智能眼镜、带显示的AR智能眼镜、传统眼镜等几类产品形态未来将会长期并存。
夏伟奇认为,在AI应用没有产生killer app之前,中国智能眼镜销量的暴涨来自于SKU的多样性,这源于智能眼镜和手机等功能性的消费电子产品不同。“对于近视用户,眼镜是从起床第一时间就拿起来戴的东西,具备很强的装饰属性,个性化的需求是很强的,其次才是智能功能。很难想象未来大家都戴同一个样式的眼镜出门, 单一的SKU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夏伟奇补充道。
在郝育昭老师看来,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成功在中国市场是不能复制的,Rayban Meta的合作代表的是全球顶尖的眼镜品牌与全球顶尖的科技品牌的合作,这样强强联合的组合在中国几乎不能实现,而对于一款智能眼镜的成功的定义也需要重新思考。
“在传统眼镜市场,一个品牌同时会销售几百上千个眼镜SKU。一个SKU产品一年1万副的销量就已经算很成功,小米AI智能眼镜只有1个框型3个颜色,在这么短时间实现了近10万的销量已经算是很成功了。”郝老师表示,不间断地推出多种经典框型+多CMF的搭配的长线思维,将会是智能眼镜厂商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向。
另外,在他看来,目前制约智能眼镜渗透的原因之一还在于线下销售渠道端。传统眼镜85%的销量来自于线下,而目前智能眼镜毛利率低,线下门店销售动力不足,实现智能眼镜的低成本,把更多毛利留给渠道端也非常关键。
微光科技创始人戴照恩博士对智能眼镜多SKU的重要性表示了认可。戴照恩博士认为,目前传统电子产品的OEM工厂不接受小批量的生产需求,而这与眼镜多SKU的需求是冲突的。
据他介绍,目前实现多SKU成本还很高,微光科技目前正在自研产线,在生产环节降低实现多SKU的成本,实现不同功能、样式的组合。Cellid中国区负责人周仲则认为目前的显示功能使用场景依然有限,这也限制了显示功能在智能眼镜中的渗透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现场总计有30多款智能眼镜可供体验,其中很多新品为首次展出或首次开放真机体验,包括有Oakley Meta HSTN智能眼镜、成都高屿研发的Corey Air 2全彩光波导碳化硅光波导智能眼镜、上海衍见维实的电子变焦镜片及原型机、Cellid 60 度大FOV全彩光波导原型机、恒玄2800主控芯片的显示类智能眼镜原型机、Looktech AI智能眼镜、基于V821芯片的800万像素白牌新品等。
▲ 大会现场产品体验
另外,还有Rokid Glasses、雷鸟X3 Pro、小米电致变色眼镜、Even Reality G1、魅族StarV Air 2、光粒科技智能泳镜、INAIR智能眼镜、VITURE智能眼镜等市场上的热门产品也在大会现场可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