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前7个月量化产品备案3081只,贡献近五成增量; ②百亿私募单家平均备案23.21只,是0-5亿元规模私募的13倍多; ③量化私募“以少胜多”,机构数量是主观私募的1/3,备案产品超主观私募465只; ④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备案占超八成,宽德、黑翼备案均已超百只。
财联社8月4日讯(记者 沈述红)近日,量化私募创始人被公司股东联合“清理出局”的事情又迎来“新剧情”。
根据靖奇投资创始人范思奇最新发布的说明,近期市场上"靖奇投资存在财务投资人”、“股东借钱给范思奇创业”、“股东垫资发放工资”、“股权转让已达成一致”、“删库跑路、卷款逃跑”、“范思奇本人存在财务问题”等,均为不实传言。
他表示,自己目前在上海,公司量化交易系统也正常运行,未发生“删库"行为。公司日常财务审批及资金转账操作权限也由唐姓股东掌握,导致自己丧失了对于公司的实际控制。纠纷发生后,范思奇还发现,公司股东多次出现未及时说明资金去向、使用公司资金处理个人事务的情况,如通过旗下公司收取返佣收入且未及时入账,用于购车及以“股东出资"形式注入公司资金等。
早在6月,范思奇及靖奇投资“官方”已进行了数次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对垒”,较量双方各执一词。值得一提的是,在惊爆业内眼球内斗事件发生后,靖奇投资近日斩获了由私募排排网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10亿元-20亿元规模量化私募业绩榜单top1”的成绩。在近一年、近三年量化私募相关业绩榜单中,该公司均位居前列。
从事情目前的进展看,靖奇投资股东和创始人之间的“权利斗争”还未结束。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最大股东、法定代表人被“清理出局”的剧情未来将如何发展?公司长远业绩、规模,以及持有人利益是否会受到影响?还有待继续关注。
“被迫出走”创始人对多个传言予以驳斥
在最新发布的《关于近期市场传言的事实说明》中,范思奇对近期市场上"靖奇投资存在财务投资人”、“股东借钱给范思奇创业”、“股东垫资发放工资”、“股权转让已达成一致”、“删库跑路、卷款逃跑”、“范思奇本人存在财务问题”等传言进行了一一驳斥。
范思奇表示,从靖奇投资成立到现在,他一直是最大股东以及法定代表人,公司从未引入任何财务投资人,运营资金来源于范思奇管理的量化产品所获得的收益。该公司设立初期的全部启动资金及后续开销,均由范思奇实际盈利所得支出,不存在任何一位股东向他提供借款开设公司。
“有关‘公司经营困难,由个别股东垫资发放工资’的说法不实。”范思奇指出,靖奇投资的薪酬支出有正常财务安排,并未发生由个别股东个人垫资替公司发放工资的情形。
对于市场上流传的"股权转让已达成一致"的传言,范思奇回应称,自2025年6月以来,公司其他两位股东从未与他本人直接沟通过任何股权转让事宜,范思奇曾通过律师向两位股东及公司员工多次发送函件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公司事宜,但至今未收到任何实质性书面或口头回应。“仅有一次通过对方律师口头传达出价50万元购买我所持有的44股权,让我离开。”
谈及“删库跑路、卷款跑路”,范思奇表示,这与事实完全不符。他目前在上海,公司量化交易系统也正常运行,未发生“删库"行为。同时,靖奇投资银行U盾长期由唐姓股东掌管,范思奇不具备资金操作权限。
“2024年7月2日,在我要求两位股东归还公司法人章、银行U盾后的数小时内,公司基本账户中的500万元现金被全部转出,其中包含唐姓股东给自己发的十多万的‘年终奖’,以及向未提供任何服务的关联账户支付的70多万的所谓的‘信息技术服务费’截至当晚9点账户仅剩2600元。”范思奇透露,上述资金流动未经其本人知情或授权,与“卷款"无任何关联,反而构成重大资金异常转移行为。
关于"资本金未实缴"的传言,范思奇回应,当初公司三位股东协商一致,均存在阶段性未全部实缴的情况,各股东资金流向清晰可查。“根据公司台账数据,唐姓股东所欠出资金额高于我本人。”
对于范思奇本人存在财务问题的传言,他表示,自己长期专注于量化策略开发与系统建设,出于信任,公司日常财务审批及资金转账操作权限由唐姓股东掌握。也正是基于此,导致他丧失了对于公司的实际控制。如确有财务异常,也应首先对其资金操作进行核查。
“本次纠纷发生后,我查询之前财务发送的数据才发现在此前运营中,唐姓股东曾多次出现未及时说明资金去向、使用公司资金处理个人事务的情况。”范思奇举例称,这包括长期通过唐姓股东全资持有的州瑞贤公司收取返佣收入,未及时入账,部分年份甚至未申报。此外,相关收入曾被用于购车等个人消费用途,部分收入还被用于以“股东出资"形式注入公司资金,行为性质值得关注。
“上述情况均有相关账目、材料、文件可供核实说明。本人保留依法追究造谣者和侵权方法律责任的权利。”范思奇称。
“内斗”双方各执一词
早在6月,靖奇投资“官方”及其“核心人物”范思奇已进行了一场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对垒”。对比看,范思奇的“卸任信”和《十年努力,一朝背刺》一文,以及靖奇投资的“官方回应”存在一定出入。
6月10日,范思奇发布了一篇致信投资者与朋友的“卸任信”,称经过慎重考虑,他将于6月卸任靖奇投资基金经理职务,所管基金产品也将于当周起正式进入清盘流程。
他表示,作出这一决定并不容易。近年来,市场环境变化迅速,给他带来了较大的身心压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基金经理,范思奇发现管理公司事务、协调合作关系及处理合伙人事务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这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也让他逐渐失去了最初进入行业时的热情与乐趣。
彼时,范思奇称,公司已安排妥善的清盘计划,绝大部分产品预计将于本月底前完成清盘。关于未来,他直言有计划继续从事交易相关工作,但将不再以公司形式参与市场。对于当前市场,范思奇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股市相较于持有现金可能更具机会。
随后,6月12日,上海靖奇投资以盖公章的形式发布声明称,范思奇为公司“前基金经理”,并表示其“卸任信”中部分信息被误读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及公众认知。在这篇澄清公告中,靖奇投资直言,“基金清盘”仅涉及范思奇个人管理的部分自营产品,占公司总资管规模比例较低,对公司经营无实质影响。目前,公司所有资管产品均正常运作,策略稳定,业绩达标,无任何清盘计划。
同时,公司运营稳健。近一年通过优化投研体系、扩充团队,投研框架与人才梯队已全面升级,当前人员稳定、协作高效,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到了6月下旬,范思奇发布《十年努力,一朝背刺》,表示自己卸任并非此前致投资人信中所提及的“身心压力大”,而是公司股东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提前9分钟通知的股东会,在没有任何书面讨论的情况下被单方面罢免全部职务,将其从公司踢出去。由此,他失去了系统权限和员工的联络通道,甚至失去了从零开始写的代码。
“一个连交易和T都不懂的股东团队,如何维持一个量化私募正常运作?”范思奇愤怒表示,他依然是靖奇公司的最大股东及法定代表人,对于那些未经本人授权、侵占公司治理权、虚假陈述与人格污蔑的行为,他已经全权委托律师团队处理相关事宜。
刚拿下10-20亿规模量化私募上半年业绩冠军
公司管理层震荡,持有人利益是否受到损失?
记者了解到,在惊爆业内眼球内斗事件发生后,靖奇投资近日斩获了由私募排排网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10亿元-20亿元规模量化私募业绩榜单top1”的成绩。
同时,截至6月底,近1年百强量化私募中旗下符合排名规则的产品共639只,这些产品过去一年收益均值为36.87%。其中,靖奇投资在这一榜单中位居第二。近三年收益居前五的量化私募榜单中,靖奇投资也名列第五。
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显示,靖奇投资旗下“略懂二号”、“基石5号”年内收益均已超过25%,两只产品也都在6月13日变更了基金经理,由范思奇变更为薛浩然。从薛浩然接手后的短期收益看,他执掌的这两只产品任职回报均已超过13%。
另据公开信息,靖奇投资成立于2015年,由范思奇和他的大学同学唐靖人等人在上海创立。目前,该公司管理规模区间在10亿元至20亿元,较前两年有所缩水。范思奇身兼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基金经理等多个身份。从出资人信息看,范思奇认缴比例为36.36%,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唐靖人、茅诺平的认缴比例均为27.27%,上海竞而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认缴比例为9.09%。
在靖奇投资官方介绍和过往采访中得知,范思奇曾就职于瑞银证券,负责算法交易模型开发,现在致力于统计建模在中国证券及期货市场的开发和应用。唐靖人则担任风控官,曾任CICC投行部分析师、南华期货海外事业部经理,多年从事证券、期货私募产品化业务。
创业后,范思奇负责策略,唐靖人负责找资源和渠道。在自营的期间,唐靖人跟范思奇两个人自己投资的一些产品,六年时间已经创造了接近30倍的复合收益,换做单利来看,每年基本上也是有年化85%的收益。2019年,靖奇迈出了从自营转到资管的步伐。
唐靖人还曾表示,“范思奇是一个历史系出来做量化的人,也是我认识唯一在英国学欧洲史的中国人”。他对范思奇的评价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任何事情只要他感兴趣都要做成”。
由此看来,范思奇的确是这家量化私募的核心人物。而根据事情目前的进展,靖奇投资股东和创始人之间的“权利斗争”还未结束。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最大股东、法定代表人被“清理出局”的剧情未来将如何发展?公司长远业绩、规模,以及持有人利益是否会受到影响?财联社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