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公司控股股东为张昌武及其控制的淮安天绘科技信息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占公司14.68%的股份; ②一位航空航天领域的从业人士表示,该公司自主研制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是我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三号’”。
《科创板日报》8月4日讯 今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建设航天重大科创基地,壮大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
《方案》的目标为,到2027年该集群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具体行动内容包括:
火箭链: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核心能力提升,加快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和配套设施建设。
卫星链:推进卫星超级工厂建设,开工建设卫星部组件制造中心、火箭大部段制造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商业航天企业布局总装总测能力,推动星、箭、场一体化发展。
数据链:发挥行业龙头带动作用,依托海南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
诸多迹象表明,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加速阶段。在火箭发射端,今年1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其紧邻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期,总用地面积约2000亩。项目采用“三平”(水平转运、水平总装、水平测试)测发模式,主要建设发射区、技术区和古松测控站。
由于传统的火箭发射场需要承担较多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射任务,因此需要新建的商业航天发射场工位以分担商业航天发射。东方证券指出,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等新工位陆续建成,未来有望形成“沿海+内陆”互补的发射网络,火箭发射速度将持续加快。
民生证券则进一步指出,我国火箭发射工位的数量及效率正在提升,我国两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发、东方航天港都已投入使用,尤其是近期机制跑通的海南商发1号、2号液体火箭发射工位共具备年32发发射能力,相比传统发射场有较大提升。
该机构认为,25、26年是我国民营及国家队新一代可回收火箭的首飞验证大年,有望成为我国商业火箭真正拐点。
卫星制造方面,东方证券调研结果显示,银河航天、格思航天等民营航天公司多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目前卫星年产能300颗,未来新项目投产后产能有望增长至500-600颗。随着智能化、模块化生产普及,低轨卫星的制造速度与效率将大大提升。
就行业需求而言,日前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垣信卫星《2025年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拟采购7次共发射94颗卫星的火箭发射服务,金额13.36亿元。国泰海通证券表示,这是其2025 年第二轮招标,此次调整后民商火箭有望参与,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或提速。
从投资层面来看,中航证券此前表示,短期内,商业航天发射和卫星星座建设仍将继续作为商业航天板块走势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外部环境波动对商业航天相关上市公司冲击有限,上市公司关注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长期看,行业需求释放带动基本面持续改善与市场预期的不断兑现推动估值提升将促使商业航天板块走势持续在震荡中重心持续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