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安能物流6月份货量双位数增长,安徽分拨中心运营效率、经营效益同比提升; ②得益于“3300”产品,今年H1公司票均重进一步优化,已降至75公斤; ③公司正探索无人车在快运市场应用场景,智能重卡有助于降本,计划今年共置换300~500辆智能重卡,明年置换800~1000辆。
在医药行业集采与创新并行的当下,传统中药企业正面临深度结构调整。近期,一份来自华鑫证券研报指出,珍宝岛(603567.SH)正通过其在ADC前沿技术的布局与中药1.1类创新的突破,实现从传统中药向创新药价值链跃升的关键拐点。
在传统业务深陷集采降价周期、短期利润承压的背景下,珍宝岛选择了逆势布局与双轮驱动突围:一边是以注射用血塞通、双黄连口服液为代表的中药老品种,在集采之后争取“量补价”修复窗口;另一边,则是以“清降和胃颗粒”进入1.1类中药新药注册体系、参股特瑞思ADC平台等为代表的创新路径,逐步构建起从成药制造到原创研发的跃迁逻辑。
当集采红利滞后释放与创新管线同步推进,在产业周期切换与政策红利共振的关键点上,珍宝岛正试图完成从“降价受压”到“价值重估”的跨越。这场重构,不只是收入结构的再平衡,更是估值体系底层逻辑的重写。
短期集采影响落地,执行后销量有望提升
7月24日,国家医保局表示,第11批集采工作已经启动,在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下,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这一调整将有效破解过去药品集采中报价“内卷”至“地板价”的行业痛点,引导企业报价回归理性区间。
2025年,珍宝岛药业14个中选品规覆盖心脑血管、呼吸、抗病毒等核心领域,锁定全国公立医院基础采购量,为2025年营收构筑“政策保底”机制。核心产品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双黄连等凭借智能制造体系下的质量优势,在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覆盖超300亿元市场份额,触达数万家医疗机构。以注射用血塞通为例,其凭借28项指南共识推荐的循证医学背书,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神经功能改善率优于常规疗法,成为集采放量的硬核支撑。
除积极参与带量采购外,珍宝岛同步发力下沉渠道的增量挖掘,公司营销渠道下沉战略在2025上半年度正式启动。截至目前,第一阶段终端开发目标达成率创新高。通过深度渗透基层终端,将进一步丰富公司的增长路径。
从产业周期看,带量采购“降价+放量”的兑现节奏往往滞后半年以上。随着各地中选结果陆续执行,公司多款产品销售渠道已铺设完毕,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完成销售承接,有望迎来结构性修复窗口。
研报亦指出,公司传统中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基础深厚,在集采压价之后,仍保有终端放量空间,有助于缓冲短期盈利压力。
横向来看,行业内已有多个案例证实集采后期可能迎来销量回升、利润修复的路径。例如,昆药集团血塞通口服系列通过集采渠道下沉与母公司华润三九等院外合作,2024年口服产品营收突破10亿元,验证“以价换量”逻辑;佐力药业的乌灵胶囊在广东、京津冀集采中标后,通过调整包装规格,延长处方周期,2024年销量增长23%,医院覆盖达15,000家。
这类一线中药企业的先行经验,表明在集采制度成熟度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具有渠道资源、品牌积淀和终端控制力的传统中药企业,能够在压价之后通过“量补价”的机制实现业绩回升。对于珍宝岛而言,其在中药注射剂和口服制剂领域均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销售网络,若后续放量兑现顺利,公司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初的营收表现可能将呈现显著修复趋势。
当前行业趋势也正在为中药企业重构路径提供机会。从医保控费、医保目录调整到支付方式改革,传统药品价格中枢已步入“压缩式重构”阶段,而企业若能在集采之后实现放量交付,其恢复性增长仍然可期。珍宝岛在终端渠道的控制能力,可能成为决定其短期营收回弹幅度的关键变量。
中药1.1类“清降和胃颗粒”临床启动,中药创新迈向“平台级”品种培育
与此同时,珍宝岛在中药创新层面亦动作频频。2025年7月,珍宝岛自主研发的1.1类中药新药“清降和胃颗粒”完成全国首例受试者入组,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关键性临床验证阶段。
清降和胃颗粒是珍宝岛药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合作的临床经验方,明确针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寒热错杂证这一复杂证型。相较于现有西医治疗方案常面临的缓解率有限、易复发及药物不良反应多等临床痛点,清降和胃颗粒凭借其独特的中医组方原理以董建华院士“通降理论”为核心,经李军祥教授优化处方,有望为患者提供更符合疾病特点、整体调节且耐受性更优的“中国方案”。
区别于传统成药优化思路,该产品具备从中医理论溯源、临床验证到注册路径的完整逻辑。产品开发路径紧贴《中药注册分类与申报资料要求》的1.1类标准,若未来进入Ⅱ期并形成初步临床证据体系,将成为中药创新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率先突围的重要样本。
当前中药创新的推进正迎来政策与产业的共振窗口。自《“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国家持续推动以真实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中药新药研发,通过完善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审评审批体系,整体制度体系正加速向“证据导向、机制明确、疗效确证”的现代中药转型。
在此背景下,以“清降和胃颗粒”为代表的临床经验方转化项目,符合当前中药创新从“临床源头”走向“规范上市”的发展逻辑,也体现了中药创新在适应症聚焦、证候精准化及申报路径规范化方面的趋势方向。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成功推进中药现代化转型的案例也逐渐增多。以步长制药“脑心通胶囊”为例,其通过现代药理机制研究及适应症扩展,逐步实现从传统产品向慢病长期用药的价值演进;再如以岭药业“连花清瘟”系列产品,则通过注册路径迭代与国际市场布局,完成品牌价值再塑。珍宝岛正在推进的“清降和胃颗粒”,若在NERD等常见病种中建立确证性疗效基础,未来亦具备进入医保、拓展海外市场的中长期潜力。
据推算,NERD在中国成人中患病率超过10%,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患者存在中医辨证标准所定义的寒热错杂型表现,这意味着一旦“清降和胃颗粒”确证成功,其市场潜在人群规模可能超过百万人次。考虑到中药复方制剂在慢病长期管理中的服药依从性与医保可负担性,该产品有望成长为公司中药创新板块的“平台级”品种。
此外,珍宝岛也在持续推进其他中药新药的临床前工作与联合开发,包括对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方向的中药资源筛选和院校合作。通过对中医药创新链条的上游控制与知识产权落地,珍宝岛在政策鼓励与技术成熟的交汇期,已走出一条与传统成药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
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路径探索”正成为估值体系重估的焦点之一,而珍宝岛则通过切入明确适应症的中药创新药,逐步实现从“中成药制备企业”向“创新中药开发平台”转型。
以特瑞思TRS005为锚,撬动珍宝岛中长期市值跃升
公司在ADC产业链的布局上,是当前资本市场最关注的潜在“估值锚点”。珍宝岛目前为国内ADC创新药领先企业浙江特瑞思第二大股东。特瑞思核心产品TRS005作为CD20靶点ADC,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注册临床最前沿位置,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并进入“关键Ⅱ期附条件上市”绿色通道。
据悉,TRS005是一款靶向CD2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聚焦于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人群,在传统R-CHOP失败及CAR-T治疗后生存期极短的人群中展现了具有说服力的数据。
根据ASCO 2024披露的结果,对完成了至少一次TRS005用药后疗效评价的64例R/RDLBCL患者进行分析,整体ORR为48.4%,DCR为78.1%,mPFS为5.4个月,12个月PFS率为34.6%,mDOR为15.9个月。其中1.8mg/kg剂量组疗效信号明显,ORR、DCR、mPFS分别为59.4%、87.5%和7.26个月。而且中位OS尚未达到,显示大部分患者仍在生存观察期,代表潜在生存收益空间。
目前,TRS005也已拓展适应症至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多个B细胞NHL亚型,并考虑未来拓展至CLL、WM等慢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形成“适应症-线次-机制”三维立体布局。
更为关键的是,TRS005在安全性上的表现打破了传统ADC“疗效-毒性”非线性制约。数据显示,≥3级AE主要为粒细胞减少与白细胞下降,未出现严重周围神经毒性、血小板减少、肺毒性或细胞因子风暴。整体AE谱与传统化疗毒性相似,且可通过常规对症处理管理,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对比同治疗方向药物,且已经成名许久的Zynlonta、Polivy、Lonca等产品,其在耐受性与使用便捷性上的优势尤为突出,TRS005有望成为DLBCL领域安全性最优的药品。
从平台战略来看,TRS005目前也被视为珍宝岛参股ADC平台特瑞思的“验证级”品种,若未来进入商业化并启动国际BD,将重塑其所对应的估值基础。随着TRS005海外多中心推进,以及可能的国际BD交易,该产品已进入“具上市能力、具BD交易潜力”的双重价值阶段,珍宝岛所持股权有望成为公司中长期市值弹性的最重要来源。
从估值角度,珍宝岛传统中药板块正在经历集采压力出清,创新药线条正在接棒,为公司构建“价值重估+收益释放”的双引擎结构。在医药行业由政策周期向创新周期切换的窗口期,珍宝岛通过中药1.1类创新与ADC产业平台双轮驱动,完成从“制造药”向“创造药”的角色转变。
这不仅是一家传统药企的逆周期进化,也是新旧估值体系重构背景下,A股创新药投资逻辑的重要观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