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翰森制药、普瑞金、维立志博、奥赛康、海和药物相继达成对外BD授权交易,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②外资药企在面临专利到期和管线补充压力下,对可快速进入全球临床、具备商业化前景的中国资产兴趣倍增; ③中国创新药企从“讲故事”转向“讲利润”。
国家医保局从立项、定价等方面入手,畅通新技术的收费通道,助力满足临床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收益回报。目前已公布的30批立项指南新增涉及新产品新设备的价格项目100多项,基本形成“价格立项与技术创新并行”的格局。比如:
神经系统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后,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
耳鼻喉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人工耳蜗植入费”“发音装置安装费”等价格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
放射治疗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价格项目,促进高端医疗设备的临床转化应用。
与此同时,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国家医保局还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 王小宁:我们支持高水平的创新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实际上就是比较满意的一个价格水平。而且对于高水平的创新药,设置一定价格稳定期。第二方面,从挂网流程方面我们给予积极支持,包括采取一省受理各地通行这种联审通办的模式,来助力新药快速推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