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东海证券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231.01%; ②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8.5%、160.71%,合计贡献了逾七成营收; ③东海证券上半年营业外支出为5593.93万元,增长14780.41%,主因是行政罚款增加。
财联社7月31日讯(记者 王晨 林坚)集约化已从行业“选择题”升级为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与此同时是多个疑问摆在面前,现在做是否来得及?有哪些具体可行措施?各自将面临哪些挑战?大型券商凭规模效应与技术投入是否必然领先?中小券商凭“船小好调头”能否实现弯道超车?
逐一来看。财联社在《券商打响集约化运营持久战,最新调研(上):真正的难点在哪》报道中,深入剖析证券业向集约化运营深度转型的必然趋势与核心驱动力,并展现了互联网原生型、传统巨头及区域特色型券商在转型路径上的差异化探索与面临挑战,尤其是组织内部复杂的利益博弈与战略耐力的严峻考验。
记者持续调研发现,组织架构、技术支撑、制度设计、商业模式是券商集约化运营体系落地的核心要素,且缺一不可。
集约化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从依赖单一资产规模的粗放客户分级向融合多维度特征的“立体化画像”;技术应用的深度化推动“人机协同”模式演进;投顾服务与资产配置体系的精细化、场景化,最终推动商业模式完成从“免费引流”到“价值付费”的根本性转型。
四大核心要素撑起集约化体系
从券商的实践来看,组织架构、技术支撑、制度设计与商业模式是缺一不可的四大要素。判断一家券商的集约化水平,也需从四个核心维度进行考量。
组织架构的“独立性”是集约化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否拥有专门的集约化运营部门,部门人员数量及职责划分是否清晰,是集约化运营推进的重要基础。
湘财证券客服中心拥有180人,在行业内处于前列,这样的人员规模为集约化运营提供了保障。此前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设立互联网分公司,本身就是组织架构适应集约化需求的体现,互联网分公司以集中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天然具备集约化基因。“没有专门的组织架构,集约化就会沦为‘纸上谈兵’。”湘财证券总裁周乐峰曾如此强调,部门级别与人员规模直接反映战略优先级,集约化做得好的券商,专职团队规模往往超过百人。
技术支撑是集约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微信、呼叫系统以及对应的管理方案,是集约化落地的关键。
湘财证券的CMP系统搭建就是一个案例。通过该系统追踪客户的每一步操作痕迹,并将数据推送到客服中心,实现了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智能外呼系统的应用更是降低了人工成本,一轮、两轮、三轮的自动外呼可在短时间内高效触达客户,而企业微信等工具则就客户沟通、信息分发提供了便捷渠道。
制度设计及考核指标是推动关键。例如,对营业部既包括开户数、资产规模等传统指标的考核,也考核其配合总部集约化运营的成果,且后者权重逐年提升;对总部集约化运营团队则既考核客户活跃度、服务渗透率等指标,也与营业部的分成比例挂钩。
“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让执行者感受业务增量,而不是谁的利益被剥夺。”周乐峰给出这样的制度设计准绳。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则决定了集约化的生命力。券商线上产品销售、投顾服务、开户、转介绍等业务的铺开程度,决定了集约化的业务范围与价值实现方式。不同于传统模式依赖佣金和利差,集约化需要构建新的盈利模型。湘财证券的探索显示,投顾服务收费、基金代销分佣、高频交易工具付费等构成了主要收入来源。
推进集约化,各体量券商各有何优势?
有一种观点称,中小券商因成本低、分支机构少等特点,使期在集约化转型中更具备独特优势,且改革阻力小于大型券商。
中小券商集约化需打通商业模式、制度支持、系统支持、组织架构四个核心支持。记者调研得到的共识观点在于,集约化的核心好处是解决经营效率和转化率问题,但不解决经营规模问题,规模提升仍需靠市场拓展和营销服务能力提升。
在周乐峰看来,集约化不等于服务能力提升,券商核心仍在于投研、投顾工具产品及交易稳定,集约化是投顾业务转型中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点,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也有头部券商相关负责人认为,集约化运营转型的背后是金融科技的军备竞赛,AI等技术投入成本高昂,如单张AI卡约20万元,高性能服务器成本约20万元,千卡集群需1000万客户才能支撑边际成本,小型券商因客群规模不足(300万以下)难以承担,成本收益模型不匹配。因此大型券商业态具备规模效应,有资源和动力投入技术建设以降低边际成本,实现集约化运营。
对于中小券商而言,集约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大型券商如华泰证券、国泰海通则可依托规模效应,巩固技术优势;中小券如湘财证券通过“短期解决获客、长期提升服务”的路径,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何种规模机构,那些能够平衡效率与体验、技术与人性、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券商,将在集约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集约化运营将呈现三大趋势
站在当前节点展望未来3-5年,券商集约化运营将呈现三大趋势,这些趋势不仅会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更将重塑券商与客户的关系。
客户分级的立体化将打破传统的“资产规模”单一维度。在数字化能力支撑下,券商正从“30万以下/以上”的粗颗粒划分,转向融合资产量、交易频率、风险偏好、投资知识等多维度的动态分类。湘财证券已构建出“4K+4P”模型:从客户的购买力、风险承受力、专业度、忠诚度四个维度,结合其交易行为、持仓结构、资讯偏好、互动频率进行立体画像。“今天是30万,明天可能转入100万,静态划分毫无意义。”周乐峰指出。
技术应用的深度化将推动“人机协同”走向新阶段。记者调研发现,在AI时代,投顾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不再提供具体投资标的,而是传递科学的投资方法,陪伴客户坚守策略,这一过程可通过AI实现标准化服务。但AI也存在“一本正经地胡说”等缺陷,因此人机结合成为主流,AI负责简单信息传递、流程处理,人工则聚焦于个性化服务与情感陪伴。
服务体系与资产配置体系将更加细分。券商需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构建差异化的服务体系,投研、投顾工具产品及交易稳定性仍是核心竞争力。“集约化并非万能,不能等同于服务能力的提升,就像麦当劳、肯德基虽集约化程度高,但产品好吃才是吸引客户的根本。未来券商需在服务收费模式上探索,通过优质服务获得合理回报,摆脱单纯依赖免费服务吸引客户的困境。”周乐峰曾在一次此前的公开交流中谈到。
实践样本:湘财证券的集约化实践
作为中型券商的代表,湘财证券的集约化颇具样本价值,其策略既不急于颠覆现有体系,又积极布局未来模式。这种“稳健中求突破”的策略,或许是中小型券商的参考路径。
获客能力的提升是其首要目标。当前A股投资者数量已达2.4亿,存量客户的争夺进入白热化。湘财证券的策略之一就是通过集约化服务提升转化效率。
在组织架构与技术布局上,湘财证券拥有专门的集约化团队,客服中心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工具较为完善,企业微信、呼叫系统、智能外呼、CRM及CMP系统等一应俱全,为集约化运营提供了基础支撑。考核激励机制上,针对投顾业务也有相应激励,虽未以集约化业务为核心考核指标,但已形成初步的激励体系。
业务模式上,湘财证券开展了两项核心尝试。与益盟操盘手合作的OEM投顾工具类服务,全链路由总部集约化团队负责,营业部仅需配合,实现约两千多万收入;试点营业部通过大量财经内容触达客户,聚焦流量转化与业务转型,14名员工服务3万企微客户,日均触达10万次,此后这种模式有望进一步铺开,充分发挥集约化优势,提高客户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