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创新药热度持续,医药主题基金集体霸榜; ②7月多只医药基金涨幅居前,年内12只翻倍; ③港股医药成公募新宠,重仓市值近600亿元。
财联社7月30日讯(记者 周晓雅)一日之内7只ETF翻倍基诞生。
创新药的强势表现下,不仅重仓赛道的主动权益基金领跑,赛道主题ETF也收益翻倍。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16只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超过100%,包括7只ETF和9只主动权益基金。
值得留意的是,多只收益翻倍的基金都是在7月29日诞生。7只翻倍的ETF在此之前年内净值回报仅是90%以上,昨日单日涨幅多在4%以上。
主动权益基金也是如此,此前7月28日,市场仅有4只翻倍基,均为主动权益产品。
整体来看,16只翻倍基背后的基金管理人有15家,而汇添富基金唯一一家在管2只年内“翻倍基”的基金管理人。收益翻倍的背后,如何看待创新药板块的后续行情?
一日涌现7只“翻倍ETF”
7月29日,创新药板块继续强势,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恒生创新药指数等多只跟踪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指数均收涨超4%。
而对于此前年内净值回报已经站上90%的多只相关ETF而言,随着昨日净值更新后,年内收益翻倍已无悬念。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以107.67%年内净值回报领涨ETF市场;跟随其后的是万家中证港股创新药ETF,年内净值回报达106.87%;排名第三的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年内净值回报达到106.39%。
此外,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创新药ETF 、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等年内净值也翻倍,年内净值回报依次为106.36%、105.67%、103.36%、101.21%。
这7只产品的单位净值均在昨日创下各自成立以来的新高。7只产品中,除了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其余产品挂钩的均是创新药这一细分赛道指数。
除了上述产品以外,还有3只挂钩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ETF,年内净值回报已经超过90%。
主动权益基金依旧领跑
同日,主动权益基金也新增了5只翻倍基。截至7月29日,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依旧领先市场,年内净值回报已达到138.9%;长城医药产业精选的年内净值回报也逼近130%的关口,为129.35%。
另外,中银港股通医药和永赢医药创新智选的年内收益也超过110%,分别为119.64%、114.79%。
新增的5只翻倍主动权益基金中,华安医药生物单日净值增长5%以上,年内净值回报一举跃升至109.26%。
诺安精选价值、嘉实互融精选、中航优选领航、平安核心优势等4只产品年内净值回报则分别为105.67%、100.87%、100.45%、100.09%。
上述新增的翻倍主动权益基金,也都是重仓医疗板块产品,持仓以创新药为主。比如,嘉实互融精选在2021年之后由郝淼接手,侧重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机会挖掘。由于郝淼坚定看好A股和港股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方向,2023年起,嘉实互融精选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配置比重已经达到90%,且前十大重仓股持仓较为稳定。
对比ETF,主动权益基金的年内收益依旧跑赢。前述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5。
翻倍之后还能买吗?
而年内收益翻倍,如何看后续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机会?华泰柏瑞基金研究部提到,三大因素推动创新药主题基金年内业绩翻倍。
一是海外mnc面临专利悬崖,BD需求上升,中国药企创新药2.0时代进入收获期,供给需求整体匹配,因此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创新药出海交易加速。
二是诸多biotech公司未来三五年内有望进入到盈亏平衡拐点。
三是来自支付端、研发端等全方位政策支持。
在他们看来,当前时点,创新药板块估值整体合理水平,内部有结构分化,部分个股可能存在高估情况,但龙头公司估值或尚处于合理水平。
嘉实大健康研究总监、嘉实互融精选基金经理郝淼也提到,创新药表现最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创新药产业加速国际化发展,与跨国公司达成许多产品合作开发协议,且BD(商务发展)交易金额屡创新高,极大提振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创新药公司投资价值的信心。
“创新药板块收获了较大涨幅,预计板块后续的波动可能会加大。”郝淼认为,中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周期才刚刚开始,优质龙头企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华安医药生物基金经理桑翔宇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创新药行业的发展逻辑并未改变。国内创新药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正在逐步缩小与国际药企的差距,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不过我们也提醒过大家,上半年创新药板块涨幅较大,积累了一定的获利盘,部分资金有落袋为安的需求,这可能导致板块出现回调。”他认为,后续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研发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创新药板块有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投资者也需保持理性,创新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创新药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中国创新药企业和CRO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