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当AI智能体走进诊室,大模型如何颠覆医疗?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心怡
2025-07-30 星期三
原创
①AI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力成本,低年资医生+AI也能拥有较高的诊断水平。
②下一代医疗AI的商业化重点不再是单点AI应用,而是能覆盖全院级的解决方案,其中就包括很重要的医院数智化业务系统。
人工智能
关注

《科创板日报》7月30日讯(记者 黄心怡)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范式。曾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将是率先被大模型颠覆的行业之一。

在刚刚结束的WAIC上,AI医疗成为了大厂、创业公司等的布局点,阿里达摩院、华鲲振宇等首发了面向医疗场景的智能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健康如何同绘共生式未来”分论坛上,AI辅助医生队与人工医生队围绕同一份胸部CT影像开展技术较量。面对相同的胸部CT影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三名医生在“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辅助下完成影像诊断与报告撰写,另三名医生则凭经验应战。

AI辅助组医生正在撰写影像报告

面对同一个复杂的病例,相比人工医生队需要花费8分钟完成影像诊断和报告撰写工作,有AI辅助组医生借助智能体,一键就检出肺结节、冠脉钙化等胸部异常,诊断报告同步显现,医生需逐一核实诊断后即可完成,效率提升2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曾蒙苏表示,“这场比赛并非‘人机对立’,而是对‘人机协同’的深度探索。”他认为,AI 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力成本,低年资医生+AI也能拥有较高的诊断水平。

除了中山医院外,《科创板日报》了解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正与联影智能合作开展脑部一扫多查智能体的研发,已收集到30万例数据

“病人做脑部磁共振检查,有五个序列的三维影像,医生会据此出报告。多模态AI从影像和报告中学习,已经做到能识别诊断32种脑疾病,包括脑肿瘤、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等。” 上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联影智能联合创始人、联席CEO沈定刚介绍。

AI医疗已经发展多年,但由于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效果不佳。随着大模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痛点。

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区别在于,以前是一个疾病对应一个模型,现在一个模型能识别三维影像中所有常见疾病,这得益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动学习共性,而且多模态技术(如CLICK)能对齐图文信息,实现影像生成报告,生成速度比医生快。 ”

沈定刚以肺结节筛查为例:“过去单独找肺结节,没法同时分析肺结节和冠脉。现在用Transformer加CNN模型,数据量足够大时,模型能分析各种不同的东西。医生扫影像时需要排查所有可能问题,以前需要一个个算法跑,现在一个模型能看七十几种疾病。”

相比小模型,大模型的优势是关联性分析。“通过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学习疾病间关联,总体敏感性比单个小模型合起来更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结合大小模型,小模型在检测小结节、骨折等方面更准,大模型处理多疾病关联,联合起来满足临床要求。” 沈定刚称。

今年以来,AI医疗领域的热度一直不减。华为、字节、京东、蚂蚁、腾讯等大厂均从不同角度切入AI医疗领域。

在联影智能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周翔看来,AI对临床应用的覆盖已经很广泛。“二级医院、基层医院都需要AI。我们从顶级三甲医院往下拓展,现在已到县级医院、卫生院。”

但是,医疗AI的商业化进程依然面临挑战。周翔认为,主要原因是做医疗AI需要深耕行业,要与医疗领域有深入联系。这种联系是要真正扎根临床场景,洞察医生的临床痛点、了解医生的临床习惯,甚至医院的管理逻辑。

蚂蚁集团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表示,医疗AI还处于发展的早期,还有巨大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对于企业来说,一定是先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再去谈商业模式。

周翔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核心不在于收费,而在于给医生、给医院带来价值,我们专注把技术和价值做出来,自然会有市场。医院愿意为有价值的产品付费,这种价值体现在帮医生提质增效,助力医院服务能力显著跃升。AI产品如果能解决实际问题,医院就会愿意买单。”

今年上半年,AI医疗赛道迎来了多轮融资。联影智能也完成了A轮融资,总规模 10 亿元人民币。周翔向记者透露,后续计划独立上市

“A轮资金一方面用于向多模态拓展,融合影像、语音、文本等在手术室、病房等场景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全力发力大模型智能体、医院数智化业务系统的研发升级。我们认为下一代医疗AI的商业化重点不再是单点AI应用,而是能覆盖全院级的解决方案,其中就包括很重要的医院数智化业务系统。” 周翔解释道。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