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智能体最先见效的,一定是企业里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业务痛点场景。当前还没有通用的“1 到 100”的 AI 产品,只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智能体。 ②智能体时代可能会出现“悄无声息的胡作非为”,技术与工程体系仍待成熟,应更注重探索AI责任与安全的规范,确保创新与可控并行。
《科创板日报》7月29日讯(记者 黄心怡)当前,大模型和AI浪潮正为科技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多家机构认为,2025年,AI Agent(智能体)将迎来规模化落地浪潮。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记者在现场看到,智能体在金融、办公、消费电子、文旅、医疗、政务等场景全面开花。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IO、城企数智事业部总裁蓝文广表示,智能体的价值爆发,本质是 “从业务痛点切入” 的渐进式突破,而非技术的突然颠覆,是从具体业务一步步积累实践的结果。智能体最先见效的,一定是企业里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业务痛点场景。当前还没有通用的“1 到 100”的 AI 产品,只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智能体。
企业智能体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蓝文广将企业智能体其发展分为“点-线-面-体”的递进阶段。
首先是“工具化”阶段(点),即通过开发单一功能的智能体解决特定单点任务,例如客服问答、合同生成等,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验证AI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落地可行性;
其次是“流程化”阶段(线),依托工作流编排技术构建线性智能体,打通完整业务流程——如合同管理智能体,可实现从需求提出到生成、校正、审核、签署的全流程闭环,推动AI从“单点执行”向“线性协同”升级;
再者是“场景化”阶段(面),聚焦企业某一职能领域(如销服),通过多角色、多流程、多资源的智能协同,实现该领域的全面智能化,此时智能体需具备自主规划与资源协调能力;
最终是“生态化”阶段(体),这一阶段将突破企业边界,推动内部资源与上下游生态的深度融合,实现跨领域、跨专业的能力协同,企业日常生产作业将由AI自主决策,并由多智能体共同支撑,形成“生态共生、智能共生”的新型运营体系。
在蓝文广看来,AI会是一次生产力革命,对AI变革的认知以及是否能够尽早最大的获益会成为未来企业存亡的关键。为此,超聚变对内正在积极推进智能体变革,内部称其为“智企 1.0项目”。过去一年,已在企业内部挖掘并落地100余个单点智能体应用,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等核心环节。
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围绕业务, AI和数据服务业务设计,覆盖流程与业务应用;二是围绕“人”,面向员工,为每位员工配备 AI 助理,为各类岗位设置超级智能体,使其成为对应岗位的顶尖专家;三是做好数据基础工作,包括数据为 AI 服务、智能体时代的数据梳理治理及数据工程。
谈及智能体的终极应用场景,蓝文广相信,未来的智能体将成为企业运营的“数字伙伴”。例如,当客户提出个性化产品需求时,智能体可自动联动研发、采购、生产、物流等多领域资源,动态调整工艺参数、优化排产计划,并同步协调供应商与物流伙伴,最终在保证交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端到端的敏捷响应。同时,智能体将通过持续学习与进化,丰富自身的能力,更好的完成“自主决策和执行”。
蓝文广进一步解释道,这里“自主决策”是控制在人设定的规则内的。当前的“数据流通”建设是基础,终极场景智能体生态化建设阶段,“数据+业务处理”的智能体会自主贯通流转,帮助企业突破传统管理的效率边界,构建更具韧性与创新力的数字化生态。
智能体热潮方兴未艾,然而行业中也存在诸多概念模糊和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进行“冷”思考 。
蓝文广表示,如果说前两年大模型对话流行的问题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那么当下智能体时代则可能是“悄无声息的胡作非为”。“当前技术与工程体系仍待成熟,也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更注重探索AI责任与安全的规范,确保创新与可控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