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AIC财经下午茶邀请到业界极具代表性的嘉宾,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爱芯元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建伟;清宝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王磊;绘话智能CEO贾学锋,就“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深度对话与精彩分享。
《科创板日报》7月28日讯(实习记者 王胜楠 记者 李佳怡) 热辣7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如约而至,人形机器人是今年大会最热议的话题。由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指导,财联社与东浩兰生主办、《科创板日报》等协办的”WAIC财经下午茶”活动,同步在上海世博木棉花凯悦臻选酒店举行。
本次WAIC财经下午茶邀请到业界极具代表性的嘉宾: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爱芯元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建伟;清宝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王磊;绘话智能CEO贾学锋,就“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深度对话与精彩分享。
爱芯元智联合创始人刘建伟在谈到高性能芯片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关系中提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对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更高性能、算力和能效比。与人形机器人相比,自动驾驶自由度少,对芯片算力需求较低,而人形机器人自由度更多且与物理世界互动频繁,因此算法和芯片要求远超车辆。
此外刘建伟还说到,当前机器人行业类似早期汽车产业,需高性能芯片平台探索更多可能性,待能力边界明晰后,再考虑适配规模化量产的低算力芯片。同时,其对芯片的需求也具有多样性。
当前机器人行业面临瓶颈,机器人规模化量产需降低成本,这要求硬件体系通用化,因此,刘建伟希望芯片厂商提供通用AI算力,支撑机器人各类AI程序,让不同场景机器人共享硬件平台,最终实现成本下降。
刘建伟表示,人形机器人是制造业和自动化的延伸,AI使其能内嵌环境感知、判断决策能力,将部分服务业内化为制造业,提升自动化程度,丰富物质生产。在谈到未来时,刘建伟畅想未来机器负责物质生产,解放人类,人类可专注未知探索和情感链接,技术发展将让AI更普惠,改善生活。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说到,智元机器人以“以智能机器创造无限生产力”为目标,旨在让机器人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推动经济社会形态变革,机器人将作为人类伙伴,替代或辅助人类工作,实现自主决策与世界理解。
然而人形机器人落地仍面临难点,王闯强调有三个方面,一是量产与成本控制,2024年才进入量产阶段,此前多为实验室产品,成本下降依赖规模化;二是人机交互自然性,需将大语言模型与机器人动作深度融合,避免“硬拼接”感;三是操作智能数据稀缺,物理世界交互所需的重量、材质、摩擦力、力控制等数据不足,需依赖具身智能范式下的仿真数据与模型突破。
王闯未来愿景是人机共生、碳硅融合:机器人替代枯燥、重复、危险岗位,填补劳动力短缺,助力经济逆势增长,率先突破的国家或能逆袭老龄化;人类则专注创造力与情感连接。
同时,王闯认为需防范AI幻觉等风险,在底层构建安全底座,遵循“不伤害人类”等原则。此外,他还呼吁更多人才投身该领域。
总结来说,王闯认为对于AI的发展在态度上需秉持“短期耐心,长期乐观”。
绘话智能CEO贾学锋关注到中国正经历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由此催生了老年陪伴机器人的研发。
他带领团队从桌面式机器人切入,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和认知变化,着重在三方面打造产品:一是主动式沟通,二是个性化互动;三是提供生活便捷服务。 同时打造人机协同的家庭服务模式,让员工借助机器服务更多老人。
此外,贾学锋希望未来与更先进机器人结合,让老人能有尊严、幸福地老去,让人工智能切实融入生活、创造价值。
清宝机器人王磊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优质载体,能承担人类不愿做或不能做的工作,如展厅讲解、教育服务等。他们的研发和应用走差异化路线。
王磊指出,外界易被视频误导,觉得人形机器人做炒菜、跑步等很容易,实则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大距离。
对于行业痛点,王磊则强调,机器人需兼具大语言模型交互、视觉感知物理世界、自我决策及执行能力,还要平衡好成本、工程化可靠性(如稳定高频次完成任务),才能更好结合场景。
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应定位为陪伴、赋能人类,未来会长期与人类共生,且人形机器人需求潜力大,如马斯克所言可能需百亿台以上。
本场2025WAIC财经下午茶,由资深媒体人,财联社TMT主编毛明江主持。
在一个多小时的思想碰撞与观点分享后,2025WAIC财经下午茶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