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区块链技术发展共经历3代演变,发展至今实现了性能的持续突破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②未来,谁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多的用户量,谁就有更大可能性推动稳定币的使用; ③广发计算机团队建议投资者关注稳定币分销层的投资机会。
财联社7月23日讯(记者 林坚)瑞信证券正式更名为北京证券。7月23日,方正证券披露公告称,瑞信证券完成股权变动的工商变更登记,公司不再持有瑞信证券股权。公告显示,瑞信证券已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图为方正证券披露的最新公告内容。
对于这一消息,财联社曾在今年3月的《北京证券要来了?北京国资公司获准瑞信证券主要股东,更名传闻也来了》中有过报道。如今,随着方正证券不再持有瑞信证券股权以及瑞信证券正式更名,有五个重点内容值得关注:
瑞信证券正式从外资主导的合资券商转变为国资控股券商。今年3月,监管核准北京国资公司成为瑞信证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接手瑞信证券85.01%股权。
更名北京证券无疑将有全新的发展思路与资源支持。北京国资公司曾表态,这是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延伸,也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目前有一个解读猜想是,北京国资入主后,北京证券或转向服务国企改革、北交所企业融资等本土化业务。不难发现,国资背景可为券商提供资本、政策及客户资源支持,尤其在服务区域经济、国企改革等领域更具优势。
券商更名往往是战略调整、股权结构变化的外在表现,目前以省市命名的券商已有东北证券、山西证券、南京证券、东莞证券、上海证券、大同证券等6家。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政策不断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券商通过更名,一方面可以重塑品牌形象,更好地契合新的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市场对公司新的股权结构和业务方向形成清晰认知。
方正证券彻底退出合资券商阵营,体现了公司的战略考量,预期带来财务端的实质影响。方正证券通过本次股权转让收回现金,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受公司权益法核算所持瑞信证券股权负收益影响,将增加净利润,这对于方正证券的财务状况改善有着积极意义。不仅如此,方正证券或许正聚焦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与整合。
鉴于行业整合趋势明显,伴随着股权变更(并购重组)与股东变化,不排除未来还有券商会发生更名。近年来,已有金融街证券、麦高证券、高盛(中国)证券、国新证券、诚通证券、国投证券、华源证券、天府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国联民生证券等10家券商更名。
北京证券诞生,将有哪些期许?
对于收购瑞信证券股权,北京国资公司曾提到过,是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延伸,也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
北京国资公司是北京市为数不多具有金融主业的市管国有企业,业务涉及银行、证券、要素市场、消费金融等领域,是北京银行的中方第一大股东、北京农商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建信消费金融的主要股东、北京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国资背景的券商在服务区域经济、国企改革等领域往往具备独特优势。国资背景能够为券商提供资本、政策及客户资源支持。例如,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资控股券商可以凭借与国有企业的紧密联系,更好地理解国企的需求,为国企的资产重组、并购等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在北交所企业融资方面,北京证券凭借地缘优势以及国资背景下的资源整合能力,有望在挖掘优质北交所企业、助力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后续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差异化发展成为券商寻求突破的关键路径。北京证券的更名,或许正是迈向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未来在本土化业务方面的布局和进展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至此,北京地方国资体系参控股的券商至少有首创证券(实控人是北京国资委)、第一创业(第一大股东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也就是北京国管)、金融街证券(原名“恒泰证券”,实控人金融街集团为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旗下企业)、中信建投证券(第一大股东是北京金控集团)以及最新被核准收购的北京证券。北京国资体系方面券商是否会借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东风进行整合,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十余年沉浮,复盘瑞信证券变更四大阶段
十余年沉浮今年画上一笔。在瑞信证券完成工商变更与更名之前,瑞信证券整个股权变更经历了四个阶段。
瑞信证券成立与前期股权变更。2008年10月24日,瑞信证券经证监会批复正式设立,当时名为“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由方正证券持股66.7%,瑞士信贷银行持股33.3%。2020年6月,瑞士信贷银行完成对瑞信方正证券的增资,持有51%股权,成为外资控股券商之一。2021年6月,公司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瑞银收购瑞信引发股权变动。2024年5月31日,UBSAG(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吸收合并瑞信,瑞信不再存续,瑞银承继了瑞信对于瑞信证券的51%股权和相应股东权利义务。
北京国资公司确定收购股权。2024年6月24日,北京国资公司与瑞银集团和方正证券就收购瑞信证券共85.01%股权达成三方协议。其中,北京国资公司收购瑞银集团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股权,对价为9135万美元(约合6.505亿元);收购方正证券持有的瑞信证券49%股权,对价为1.24亿美元(约合8.85亿元)。
证监会批复北京国资公司入主瑞信证券。2025年3月,证监会作出《关于核准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变更主要股东和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批复》,核准北京国资公司成为瑞信证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北京国资公司依法受让瑞信证券85.01%股权无异议。
已有10家券商更名并登录证券业历史
瑞信证券更名为北京证券这一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背后更蕴含着股权结构的重大调整、业务方向的潜在转型以及方正证券的战略抉择,同时也反映了证券行业在整合趋势下的新变化,证券业正在经历新一轮“改头换面”。
近年来,有多家券商进行了更名,主要是由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变更,以及品牌升级、战略调整等原因,包括金融街证券、麦高证券、高盛(中国)证券、国新证券、诚通证券、国投证券、华源证券、天府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国联民生证券等10家。经过记者梳理,整体变化情况如下:
1.金融街证券:原名为恒泰证券,2024年8月2日晚间,恒泰证券公告称董事会建议将公司中文名称更改为“金融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更名原因是2023年金融街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此次更名基于公司战略定位、品牌规划与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在金融街集团全业务链条上实现价值互认和品牌协同效应。
2.麦高证券:原名网信证券,2023年1月,指南针发布公告称,因经营发展需要,公司全资子公司网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名称变更为麦高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22年7月,指南针完成对网信证券的收购,持有重整后网信证券100%股权,随后进行了更名。
3.高盛(中国)证券:原名为高盛高华证券,2023年6月,高盛宣布其中国核心业务主体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已获批正式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此次更名是高盛在中国赋予了更为清晰的品牌形象,使之与全球各地保持统一。
4.华源证券:前身为九州证券,2023年9月,九州证券发布公告称完成变更公司名称的工商变更登记,公司名称变更为华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2月,中国证监会核准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九州证券实际控制人,后续完成了更名。
5.国投证券:原名为安信证券,2023年12月,国投资本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变更为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安信证券更名是基于公司战略定位、品牌规划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旨在强化股东赋能和产融协同。
6.诚通证券:原名新时代证券,2022年6月,新时代证券更名为诚通证券。央企中国诚通拿下新时代证券控股权后,将公司纳入旗下金融企业序列,随后进行了更名。
7.国新证券:原名为华融证券,2022年1月,中国华融与国新资本有限公司签署国有产权交易合同,转让华融证券股权。2022年6月,证监会核准国新资本成为华融证券主要股东,同年8月,华融证券更名为国新证券。
8.国泰海通证券:原名为国泰君安证券,2025年4月11日,国泰君安A股证券简称变更为“国泰海通”。国泰君安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后,新公司定名为“国泰海通证券”,体现了两家公司名称的核心元素,彰显历史传承。
9.天府证券:原名为宏信证券,2025年6月,宏信证券更名为天府证券。这家券商2001年成立时名为和兴证券,2012年更名为宏信证券,此次更名或意味着新的战略布局。
10.国联民生证券:原名为国联证券,2025年2月7日,国联证券公告完成更名,正式更名为国联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约28.3亿元增至约54.7亿元,并已获得无锡市数据局换发的营业执照。2月14日起,公司A股证券简称由“国联证券”变更为“国联民生”,证券代码“601456”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