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技术、需求与政策三重驱动“机器人+”投资时代的全面来临; ②产业趋势不可逆,但需清醒认识当前高估值、高波动风险。
财联社7月18日讯(记者 闫军)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今年第三次中国行,在他的演讲中,除了H20芯片销售解禁的消息让市场振奋,他还提到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着重生产AI主导的智能产品。
此前,黄仁勋也多次表示,人形机器人可能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之一,机器人技术将是英伟达继AI之后的最大机遇。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回顾今年上半年机器人主题的投资表现,从一季度的大涨到二季度的暂时熄火,市场对于当下机器人行业的短期估值、业绩兑现依然存在较大争议。
“尽管产业与投资过程中均存在起伏,有时候热点难辨真伪,但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更是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需要把握这一产业趋势的投资机会。”平安先进制造基金经理张荫先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作为上半年众多机器人投资方向的代表产品,平安先进制造上半年回报率53.31%,在同类主动权益基金中排名前列。虽然该产品在三月初机器人涨幅最疯狂的阶段,弹性表现并不算特别亮眼,但得益于张荫先较好的回撤控制能力,该产品上半年最大回撤仅24.05%,亦排名同类主动权益基金前列。
同时,不难发现,凭借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能精准捕捉真成长标的、灵活应对行业轮动的优势,机器人投资方向的主动权益基金在上半年明显大幅跑赢机器人被动指数基金,超额收益明显。
当下,在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如何在高波动中保持投资理性,避免陷入到“冰火两重天”的投资困境,真正寻找到产业中具备技术壁垒和成长潜力的公司。平安先进制造基金经理张荫先给出最新研判。
从“扭矩计算”到资产配置,产业思维下的投资
张荫先的职业生涯始于轰鸣的汽车生产线。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广州汽车集团研究院,担任动力总成项目主管工程师,正是这种对实体产业的深度浸润,为他日后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奠定了独特根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由实业跨入证券研究领域,在西南证券担任高级分析师。2018年加入平安基金后,他继续深耕制造业研究,并于2023年10月正式管理基金。这条“工程师-研究员-基金经理”的非典型路径,塑造了他穿透市场喧嚣、直抵产业本质的能力。
产业思维让张荫先更关注技术背后的原理可行性,而非市场情绪,更不会跟风抱团。他表示,在产业去伪存真之前,很多热点难以证真伪,但只要愿意分析性能参数、成本及趋势、公司能力及资源,可以尽量减少“踩雷”风险。
人形机器人逐步迎来量产元年,中国供应链深度参与全球竞逐
对于为何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配置方向,张荫先表示,技术、需求与政策形成的三重驱动正推动“机器人+”投资时代的全面来临。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标志性产品。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其标志性产品大概率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张荫先表示,在技术驱动层面,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智能化生产的新高度,具身智能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的交汇点。人工智能可以真正为机器人赋予“大脑”,机器人也可为人工智能提供“身体”。
政策层面上,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该政策明确设定了“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目标。今年两会也提及,建立未来产业投资增长机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上海、广东、杭州等地也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从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吸引等多维度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助力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加速落地。”张荫先表示。
此外,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则为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劳动力成本的刚性上涨是不可逆的趋势,而人类对更高效、便捷、安全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向往,持续催生着机器人在工业、商业乃至家庭领域的应用需求。
基于这三大引擎的推力,张荫先预测,人形机器人逐步迎来量产元年。根据券商研报预测,到2030年,全球累计需求量有望达200万台,对应市场空间约5700亿元。
这一预测与特斯拉CEO马斯克“未来需求量可能高达100亿至200亿个”的远期展望形成共振,人形机器人赛道蕴藏的巨大潜力。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版图中,张荫先对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充满信心。
“中国在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拥有众多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工程师。这些优势将助力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所占体量超过三分之一,为本体厂商提供了丰富的训练、迭代与升级场景,加速了技术落地。”
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印证上述判断。宇树科技推出的UnitreeG1以9.9万元的亲民价格和卓越性能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智元机器人则率先实现量产,其产品在交互服务和柔性制造领域找到了坚实的应用落脚点。
“在规模制造优势下,中国本体产品的经济性更优,有望率先实现细分场景的商业化闭环。”张荫先认为,中国供应链在成本控制、快速响应和场景适配上的综合优势,是参与全球竞争并力争引领地位的核心资本。
“产业趋势不可逆”,投资聚焦供应链与新突破
谈及投资策略,张荫先强调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不可逆。他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只会“迟到”,而不会不到。他管理的基金当前主要配置于人形机器人方向,重点挖掘两类机会:
一是供应链确定性高的公司:寻找在机器人业务中具备较高概率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尤其是在感知、控制、新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有技术壁垒的公司。
张荫先认为,这是把握产业趋势红利的稳健之选。他特别提醒投资者要注意甄别供应链的“快速变化”,这里面虽然有机会,但也隐藏着不少风险或泡沫:当前他更倾向于将仓位布局在感知类零部件、新制造工艺、潜在新型电机方案、整机组装代工商等细分领域。
二是主业改善+机器人新突破的公司:布局主业基本面有改善、同时拓展机器人业务的优秀企业。“这类公司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方案上有望实现0-1的突破,获得估值与业绩的双击机会。”张荫先表示,他也尤为关注“技术同源性”即原有主业的技术积累能有效迁移并支撑机器人新业务的拓展,从而打开全新的成长空间和价值重估通道。
对于产业落地的节奏,他有着清晰的预判,强调爆发点必须基于“实打实地应用”:
第一阶段:讲解员、导览、导购等服务型应用场景率先突破。
第二阶段:工业端应用逐步兴起,如电网巡检、矿山运输、工业缝纫等对安全性和重复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接着技术迭代,从“单项突破”转向“系统整合”,开始进入到泛化性要求更高的、市场更为广阔的制造领域如3C、汽车、家电组装等。预计2026年-2027年有机会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逐步开始应用。
第三阶段:人形机器人最终步入家庭场景,成为真正的通用型助手。
人形机器人赛道成为热点后,选股难度显著增加。产品规模大幅扩容,也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张荫先表示,当前板块面临挑战:静态估值较高、短期涨幅较大可能带来调整压力,波动性难以避免。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是星辰大海,但是在爆发前夜保持清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