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通知》提出,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便民生活圈; ②《通知》强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突出“一老一小”,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与外资企业开展良性竞争,再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内外贸一体化的侧重点随着经济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不断迭代。
目前,我国已培育了2200多家内外贸一体化的领跑企业。去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当中,有8.7万家企业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同比增长6.3%。采访中发现,经营主体的感受也与宏观数据相吻合,内外贸一体化不仅是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迫切需要,也越来越成为现实。
先说必要性。内外贸一体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还是国际经贸环境的复杂演变,抑或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指向了内外贸一体化。它既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的“稳定器”,也是释放内需潜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再说可行性。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内外贸一体化的坚实后盾。一方面,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累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遭遇波折之时,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外贸企业的大后方,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来源。出口转内销具备坚实的市场基础。
中国制造韧性是内外贸一体化的核心支撑。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各个领域。强大的产供链韧性,让中国企业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间灵活调配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生产策略,实现内外贸协同发展。
尽管如此,内外贸一体化仍面临一些堵点和挑战。一些企业反映,出口转内销存在标准不一、认证周期长、渠道建设难等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随着制度型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内外贸一体化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