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中自科技王云:以技术与场景为导向 朝着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对话科创家
①成立至今,中自科技逐步从尾气催化剂业务拓展到储能/储能+,再到近几年进军复合材料业务,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三块业务背后,是该公司根据自身技术与积累探索出的增长曲线;
                ②目前,储能/储能+业务已是中自科技增长最快的板块,备受市场关注的复合材料业务,亦将于今年底开启规模化投产。

编者按:筚路蓝缕敲钟成,上下求索知路远。这是一档针对科创领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创始人)的访谈节目。他们有哪些少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公司上市前后,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对话科创家》与您一起探寻,以期远眺未来。

本期,《对话科创家》栏目的嘉宾是中自科技总经理王云。

“面对新能源行业如此激烈的竞争,唯有找准定位、瞄准赛道,坚持在细分领域做到龙头。”

▍个人介绍

王云,1986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自2014年7月至今,历任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研发部长和工程师等职位。现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

(图:中自科技王云)

▍公司简介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15日成立,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长期以来,中自科技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致力于内燃机尾气净化及工业催化剂、储能/储能+、氢能源、复合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研发,是一家集技术、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科创板日报》7月14日讯(记者 黄修眉)随着中自科技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相关项目在今年有了阶段性进展,这家最早以内燃机尾气催化剂起步的科创板公司,开始频频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过去几年,中自科技的业务逐渐从尾气催化剂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市场对中自科技战略方向的不解之声渐起,不少投资者向中自科技投去疑惑,“公司增长曲线之间的联系看起来不算紧密”“公司业务跨度怎会如此之大。”

为了一探这家老牌尾气催化剂龙头究竟意欲何为,《科创板日报》记者近日走进中自科技,与该公司总经理王云深入交流,试图厘清中自科技三大业务板块间的底层逻辑、公司未来发展脉络及业务最新进展等。

(图:中自科技位于四川省成都高新西区的总部地址)

看似不相干的三条增长曲线

如何理解一家尾气催化剂公司大跨度地切入新能源(包括电池、储能/储能+)、新材料(基于不同树脂体系的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等新兴领域?

王云对此表示,公司各业务领域的底层技术逻辑,均建立于公司在化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和积累,以及与多所大学科研团队的深度捆绑,构建坚实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之上。中自科技同时涉足尾气催化剂、新能源、新材料并不是盲目跨界。

其提到,从公司科研能力角度看,中自科技200多人研发团队中,80%都是化学和材料专业人才。中自科技在拓展新业务时,首要考虑的亦是对自身科研能力和经验的复用。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自然成为中自科技考虑的重点领域。

“至于谁是第二曲线、谁是第三曲线,是根据市场发展阶段判断和动态变化的。哪个市场推进更快就是第二增长曲线。对技术和积累要求更多,开发周期更长,市场发展阶段更早期的,就是第三曲线。”王云称。

中自科技考量拓展新业务板块的背后,有着多所大学科研团队及成果转化的支持。

该公司最早的尾气净化剂业务,是与四川大学合作而来。其董事、首席科学家陈耀强是四川大学化工领域知名教授、博导,催化材料研究所所长。

中自科技开拓的第二增长曲线——新能源领域,是在引进电子科技大学固态电池技术、天津大学及中国工程院王成山院士团队储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自科技第三条增长曲线——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项目最早在该公司2021年上市时便开始业务筹划和布局。

当年公司内部已就新业务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新业务的人才储备、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土地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已经提前布局和筹划。期间还邀请了航空工业、航天科技领域的多名复合材料专家,对项目及实施方案进行了研讨。

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据王云介绍,尾气催化剂业务作为中自科技的“基本盘”,除囊括各类型内燃机尾气催化剂外,其还向中石油、中石化等龙头企业供应工业废气催化剂、石油冶炼过程中的工业催化剂等,其亦正联合这家两企业研发更多的环境和工业催化剂国产化产品。

(图:中自科技展厅及催化剂展品)

王云表示,“目前,新能源第二曲线是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也是在今年有项目落地,有业绩突破转化的领域。”

在电池方面,中自科技研发钠电池具有耐低温、安全和资源丰富等优势,用以替代低速电动两轮摩托车和蓄电池等使用的铅酸电池,市场有着巨大的替代需求;电池电芯业务之外,中自科技还研发了直接关系电池效率和寿命的充放电控制系统、EMS/BMS能量管理系统等。

中自科技因此具备了全面的终端产品研发与系统管理能力,并正式向综合的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进行战略转型。

“我们调研后发现全球超10亿人缺电。对于这部分人群,中自科技开发出了1.5度电——15度电,具有基本功能、价格优势的锂电池户储产品。”据王云介绍,今年6月,中自科技在“一带一路”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光储微电网项目正式开始发电,这也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第一个光伏发电项目。

此外,中自科技在多米尼加、西非、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项目还在筹建中,预计该公司今年新能源领域营收方面会有一定积极反馈。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国内电价机制从固定单价发展到市场交易机制。中自科技的工商业储能产品及其运营项目也迎来巨大市场前景。

在王云看来,这样的机制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电价和用电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储能需求:在电价波谷时进行储能备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中自科技因此开发出大功率(如:261度电/台的柜机)的工商业储能产品。

数据显示,中自科技于2022年下半年起开展储能/储能+业务,2022年度至2024年度,其储能/储能+业务分别实现收入为213.19万元、1957.85万元、8016.8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18.38%、309.47%。

今年5月,中自科技携手天津大学、王成山院士团队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智能电网及虚拟电厂领域核心技术转化,推动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从单家企业的储能/用电需求发展到一个工业园区、一个社区、一个行政区,形成智能微电网。

在谈到如何面对目前国内外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时,王云表示,在该行业中,不同路线的企业会聚焦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层次的市场,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储备优势、客户积累优势、工程化产业化优势、本地化渠道并不相同,在各自聚焦的领域也拥有一定的壁垒。

中自科技目前定位中端市场,这也是根据中自科技自身资金体量、规模化能力等优势决定的。

王云坦言称,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后,公司也曾有过犹豫,但在多方请教深入研究行业趋势,最终看懂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战略深意后,坚定了投资该领域的决心。

在王云看来,微观看当下,新能源行业已发展到“大洗牌”阶段。但只要企业跟上政策、交易机制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企业最终亦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身真正的确定性。

即将全新启程的复合材料业务

中自科技在拓展新业务板块的过程中,一步步从电池材料-电芯-能源管理系统-户储-工商储能-智能微电网走来,最终根据公司已积累的技术、经验、资源等,开启了第三增长曲线——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研发及制造项目。

去年年初,中自科技启动复材结构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总产能规划为年产预浸料50万平方米、航空复合材料30吨。

今年1月,中自科技已完成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中试线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截至今年7月,该项目产业基地的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到今年底,厂房、设备将达到可使用状态,正式开始规模化投产。

王云认为,中自科技切入新材料领域的时间“不早也不晚”。

国内在该领域做得好的企业并不算多,即便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其过往技术路线和市场资源也多聚焦军工领域,其产业化能力、规模化批产能力相对较弱,而中自科技在汽车行业二十年所积累的工程化能力、规模化能力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成都拥有完整的航空航天产业链条,中自科技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和客户渠道方面拥有天然优势。”王云称,“目前,在新材料业务方面,我们已和部分航空航天领域客户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商飞发布的《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2-2041)》显示,放眼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已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截至2022年,该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约为2.0万吨,占比达到15%。

由于航空航天所使用的碳纤维产品主要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小丝束碳纤维,价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应用的碳纤维,因此尽管用量占比不占绝对优势,但航空航天板块的总产值最高,达到了36.3%。

对话科创家 专访科创人物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