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商银行表示,诚恳接受并已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后续将强化内控合规建设,推动业务经营健康稳健发展。
日前,比亚迪在智能泊车场景迎来关键突破,在全球率先实现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并将进行天神之眼史上最大规模的智驾OTA,全面覆盖泊车、行车、安全三大板块十余项功能,涉及天神之眼A/B/C三大平台多款车型。同时比亚迪最新承诺:在中国市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此消息一经官宣便引发了大量讨论,对此比亚迪对用户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解释:覆盖比亚迪天神之眼ABC的所有车型,智能泊车场景下,安全及责任全面兜底:车辆用户终身享受此权益,不论是否为首任车主,也不论是否在质保期内,安全兜底的费用不设上限,安全便利还不影响来年保费。
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泊车场景全球首个量产车L4级责任承诺,将事故责任从用户转移至车企。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自信,更体现了其对用户安全与利益的高度重视,以保障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无疑,比亚迪正引领产业变革,开创全民智驾时代,其意义深远。
其一,比亚迪打破了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行业惯例,极大降低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顾虑。
据国际通用分级标准,智驾可分为L1-L5五个级别,其中L4可简单理解为在特定条件下,驾驶员可“脱手脱眼脱脑”,事故责任原则上由车企承担。此前《人民法院报》报道显示,在有条件自动驾驶中(L3、L4级),根据具体情况,在系统正常运行时,责任可能由使用者和制造商共同承担;若因系统故障导致事故,制造商应承担主要责任;在需要驾驶员参与或接管的情况下,若驾驶员未能履行相应的义务,如过度依赖系统、未及时响应接管请求或在不适当的情况下使用自动驾驶功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提供自动驾驶车辆运营服务或负责车辆维护的主体,如果由于运营管理不善或维护不当导致事故,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换言之,智驾技术虽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但现阶段普遍存在责任划分界限模糊的问题,车企不会承诺对智驾过程完全负责,更多情况是消费者承担智驾带来的风险。
而比亚迪明确表示,用户在天神之眼智能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及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不用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处理即可。这对用户最大的好处在于,次年保险费率不受影响,保费也不会上涨。同时,此次天神之眼OTA全面覆盖泊车、行车、安全,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天神之眼AEB功能可更轻松识别低矮障碍物,在夜间80km/h情况下可实现对两轮车侵入车道紧急刹停,120km/h触发AEB也能做到两段式舒适刹停,为用户带来更为安全舒适的用车体验,推动行业从“功能溢价”转向“安全普惠”。
其二,责任与担当背后是比亚迪的技术实力,智驾市场渗透将加速,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3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达3301亿元,同比增长14.1%。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逼近4500亿元。
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比亚迪拥有中国最大的智能辅助驾驶车云数据库、全球最大的智驾研发工程师团队、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生产制造体系,不仅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突破,还能够快速将前沿技术规模化应用于量产车型,实现技术落地与普及,可靠性与先进性得到充分论证。
截至目前,天神之眼智驾车型保有量已超100万,比亚迪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行业标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从“概念”走向“实用”,开创全民智驾时代,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的理念。同时持续携手行业伙伴,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智能的用车体验。
2025年买车看智驾,智驾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当前国内量产乘用车的自动驾驶等级正从L2向L3+级别过渡。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自动驾驶汽车的渗透率有望继续提高。
可见,比亚迪正在为重构、壮大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贡献重要力量。
其三,比亚迪此举将进一步助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
未来,规模效应或将使智能驾驶从“高端选配”变成“入门标配”,更多新能源车型将实现搭载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增强产品吸引力。业内认为,智能辅助驾驶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助推,建立在技术、成本、政策三条可验证的因果链之上。当消费者决策天平日渐向新能源车倾斜,未来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有望进一步上升,加快对燃油车的替代节奏。
乘联分会最新数据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546.8万辆,增长33.3%,在整个乘用车市场占比首次突破50%,达到50.16%。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年度渗透率有望在今年突破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