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日,金融软件板块午后掀起上涨热潮,相关ETF表现亮眼; ②金融软件板块及相关 ETF 的表现受到多重利好消息的集中催化。
财联社7月12日讯(记者 吴雨其)在基金行业“弱者出清”的趋势日益明显之际,2025年已有超百只基金宣告清盘。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发布清算公告的基金数量已达132只,延续了过去两年行业内“清盘常态化”的节奏。尽管整体数量较去年同期略有收敛,但从清盘产品的类型来看,今年的情况显得尤为复杂。
不仅是规模持续低迷的边缘产品逐步退出,一些成立时间不长或是背靠热门题材的基金也未能幸免。7月10日清盘的国联智选红利正是代表之一,在“红利策略”炙手可热的当下,这类基金的退场引发了广泛讨论。几乎同期,富荣医药健康也宣告终止,医药这一年内频繁登上热搜的投资主题同样遭遇冷处理。此外还有泉果基金旗下首只纯债产品泉果泰岩3个月定开的黯然退场。
清盘,正在从少数基金的孤例,变成行业中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表面上看是规模“红线”所致,实则也与市场选择、公司资源投入、投资能力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未能跑出特色、失去持有人耐心或公司本身转向策略调整的产品,最终难逃退出的命运。
清盘潮持续:超三成为主动权益产品,指数基金占比仍高
截至目前,2025年年内已有132只基金宣告清盘。从清盘类型来看,仍以主动权益类产品为主,共48只。包括偏股混合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等。指数基金(共清盘22只)虽然以被动投资为主,但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依然成为清盘的“重灾区”。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清盘主动权益基金中,偏股混合型基金占据较大比重,共有29只,反映出市场对于主动管理能力的高标准考验。一位基金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回暖节奏缓慢,投资者更青睐有清晰策略或具备明星经理标签的产品,那些规模长期低迷、缺乏特色的基金自然面临淘汰。
与此同时,一些产品虽然尚未正式清盘,但已进入“临界状态”。7月以来,已有连续多个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频繁发布,据财联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涉及基金数量不少于20只,此外还有约90只基金陆续发布了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相关公告。
清盘的加速不仅出于业绩表现不佳,也与基金公司的战略调整密切相关。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基金公司对“壳资源”的态度已发生改变,以往可能会选择托底维持运作,如今则更倾向于顺势出清,以优化产品线和资源配置。
热门主题也遭清算:医药与红利基金的“冰与火”
市场上流行一个观点,“只要主题够热,基金就不会死”。但今年以来的清盘案例打破了这一“神话”。红利和医药,这两个原本被认为是2025年公募行业最具人气的投资方向,却双双出现清盘产品。
7月10日,国联智选红利基金发布清盘公告,这引发了市场关注。红利类产品今年以来在高股息逻辑支持下,整体表现亮眼,不少头部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申购。然而,“红利”标签并未拯救所有产品。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红利主题基金近年来扎堆发行,同质化极强,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如果没有清晰的投资风格或显著的管理能力差异,红利主题基金并非“安全牌”。
此外,在医药主题上,富荣医药健康基金在6月底宣告清盘,也颇为令人唏嘘。医药板块在年初一度成为热门配置方向,多个医药ETF及主动管理型基金净值出现快速反弹。然而,这并未带动全行业“雨露均沾”,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管理的产品依旧难逃规模流失与份额锐减的压力。
一位长期研究基金主题轮动的策略分析师指出:“热门主题的出现,确实会带来流动性的集中。但流动性往往集中在头部产品,腰部与尾部基金未必受益。清盘的背后,很多时候是品牌影响力与渠道能力的综合体现。”
泉果首只纯债基金一年即告终
在近期基金清盘的名单中,泉果基金旗下泉果泰岩3个月定开的落幕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公司推出的首只纯债产品,该基金在2024年6月成立时曾受到市场关注,募集规模超过16亿元。然而,成立仅一年,这只基金便在2025年7月发布清盘公告。
从公告信息来看,清盘的直接原因是基金连续50个交易日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触发红线,结束得颇为仓促,产品最终清算时规模仅剩不到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该基金的基金经理戴骏在今年6月已卸任泉果旗下另一只债基泉果泰然30天持有。目前戴骏成为“无产品在管”的基金经理,市场不免猜测其或将离开泉果。相关公开资料显示,戴骏于2024年加入泉果,履历横跨数家机构,固收经验丰富。但据Wind数据统计,其在泉果任职期间回报平平,近一年平均回报约1.84%,泉果泰然近一年收益也不足1%。
另外,当前泉果基金并未传出有新固收产品筹备计划或引入资深固收人才的消息。目前泉果泰然30天持有由钱思佳和徐缘接手,钱思佳为泉果基金多管理权益产品,而后者则为新人基金经理。截至目前,泉果基金仅剩泉果泰然30天持有1只债券型基金。
在产品结构分化加剧、投资者偏好趋于集中化的当下,上述个案并不是特例。对更多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如何找到真正契合自身能力与资源的突破口,避免在热门赛道中仓促追赶、又匆忙退出,或许比单纯扩张产品线更为重要。清盘,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每一次失败背后资源错配与方向摇摆所引发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