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稳定币到底是什么?
稳定币的中文名字里有个“币”字,英文Stablecoin里带个“coin”,这就说明其本质是个“币”,不是真正的法定货币、至少也是个代币。因此,从货币的属性和本源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与影响。

稳定币到底是什么?与比特币等其他加密货币是个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搞出一个稳定币,满足了什么现实的需求?如果只是满足了支付功能,那与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上支付有啥区别?数字人民币又是不是稳定币?

稳定币的中文名字里有个“币”字,英文Stablecoin里带个“coin”,这就说明其本质是个“币”,不是真正的法定货币、至少也是个代币(就像Q币也是币,游戏币也是币)。因此,从货币的属性和本源出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与影响。

1、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对货币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就发展演变出了不同的货币形态。例如,

1) 在那个以物易物的古早年代,可能经常会出现需求没法恰好重合(例如你有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喝可乐,你只有百事,我想喝雪碧,你只有七喜等等)、又或者价值完全对等的情形(例如一只鸡和一把斧头谁更贵,如果不等价怎么找零,总不能掰下一只鸡腿或者一个翅膀吧?),所以才逐渐诞生了贝壳、盐等大家普遍都需要、也都认可其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这些早期的“一般等价物”在大规模交易的情况下还是很麻烦,而且容易损坏,因此逐渐有了金银等贵金属,以及铜钱甚至铁钱等一般金属,更符合“一般等价物”有价值且易保存等特征的货币。此时,货币主要是满足交易需求。

2) 但是,金银稀缺(银大规模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都要等到明朝中后期了,也是拜西班牙和葡萄牙地理大发现在南美发现大量银矿所赐,所以古装电视剧里大侠吃饭动不动就拍出来一锭银子让小二上酒上菜的霸总做派估计纯属瞎扯),铜铁又很沉(宋朝时四川因缺铜钱主要用的就是铁钱,铁钱笨重,价值又低,所以非常不便。例如根据《宋史·食货志下二》记载,当时一匹绢的价格是二十贯铁钱,一百三十斤重,这几乎相当于一个青年人的体重,所以当时逛街估计就等于“举铁”,连锻炼都省了),还是非常不方便。

所以,唐朝出现汇兑方式的“飞钱”,商人拿着这一纸凭证就可以在异地的汇兑所取钱。宋朝时四川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一开始是民间自由发行的“私交子”,后来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将交子收归官营。宋徽宗时期为应对西夏战争滥发交子,使得交子严重贬值,不得不改“交子”为“钱引”,民间一度回归绢帛交易。还有诸如始于北宋时期发给盐商的许可凭证“盐引”等,都是为了解决方便这一“痛点”。

随后清朝初期,为解决银两跨地区运输困难的问题,山西民间自发形成了“票号”,以异地兑付汇票取代银两运输,并采取分支连锁制通行全国。票号还以一定比例收取利息,逐渐从民间商业汇兑和信用贷款,发展到清政府国库汇兑的重要渠道。清宫戏里经常出现的一大叠龙头银票,也是官方发行的纸质流通券。此时,货币主要是满足大规模交易和远距离贸易需求。

3) 但是,到了现代,拿现金尤其是一堆硬币还是不方便,去香港就深有感触,每次都要做好找回一堆硬币的准备,对内地游客尤为不适,挺沉不说还数不太清楚。这才有了支票、信用卡等等。

随着近十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二维码的普及,无线支付如微信、支付宝、ApplePay越来越普遍,除了出境旅游,直接用钱的场景几乎没有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确是“遥遥领先”。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钱包没了市场、充电宝则成为刚需;拦路没了意义,电诈取而代之。201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们对人民币长什么样基本没什么概念,在他们印象里,付钱就等于“扫码”。至此,移动支付已经把一定范围内(如一国境内)的支付便捷性做到了极致。

说到了这里,就不难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的移动支付便捷性已经做到极致的今天,不论是比特币、还是稳定币等加密货币,近些年还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撕开一个大口子,一定是满足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在上面这些需要以外的额外需求,否则就不会有生存空间。例如,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支付的便捷性,现有的移动支付手段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就没有太多叠床架屋的必要,那加密货币最多只是锦上添花,不会有颠覆性的效果。

2、那这个额外的需求是什么?本质上,是资金的跨境和匿名性(去中心化)。

比特币也好、稳定币也罢,本质上都是加密货币。

相比现有中心化和中央化的金融体系,加密货币最核心的本质是“去中心化”,即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是来“挑战”并打破官方、央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控和垄断的。例如,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下,想要转账给某个人,需要通过银行和银联系统,虽然流程已经大幅简化,但脱离银行几乎寸步难行。如果要资金跨境,更是受到各种限制,抛开资本管制下每年的换汇额度限制不说,即便是没有资本管制的国家,出入境时也同样不允许携带超过一定数量的现金或者贵金属。

加密货币就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不需要依赖传统银行体系(银行、Visa或银联,Swift等金融中介)去中心化的陌生人信任系统,效率高、成本低,全天候,还不需要许可。在这种“去中心化”的安排下,理论上一个人要想转账给任何一个人,通过加密货币,直接点对点就可以了,不需要通过任何一方,方便、高效、成本低、不受现代国家的各种金融限制、且保证了一定的匿名性。

资料来源:Swift,中金研究银行组

3、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比特币,还要搞出个稳定币来呢?

别忘了,稳定币的名字里除了有个“币”,还有“稳定”二字。

比特币无法直接用作交易,就是因为价格波动太大,比如挑选东西的时候比特币是10万美元一枚,过一会决定付钱的时候发现比特币变成9万美元了,价格波动太大实在不适于直接支付。况且,作为最“原旨”加密货币的比特币,因为其从出生那一刻每个毛孔就流出挑战传统金融和去中心化的气息,也很难被多数主权国家所接受,普遍不受待见,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处处受限。

稳定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简单来讲,稳定币就是被“收编”后的比特币,被“招安”后的水泊梁山。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币解决了比特币在应用时的主要问题:1)背后一比一的法币准备金(比如美元稳定币背后都有等比例的美元和美债)保证了价值稳定;2)被“招安”后,也就不至于处处不待见。

所以,稳定币是一种折中安排甚至是某种倒退,通过维持稳定牺牲了一定灵活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稳定币依然要满足方便跨境和一定程度上的匿名性这两个最开始的需求初衷,背离了这个路径,也就失去了其初心和存在意义。

4、那怎么才能实现稳定呢?

通过监管要求来规范一下,比如,美国《天才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背后一比一的对应美元现金、93天内到期的美国国债、回购协议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

但是,收编到什么程度,又由谁来发行,才能不影响其最本质的初衷,最终才能发展壮大呢?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到正好一千年前的北宋,从当时“交子”的演变得到借鉴。

第一阶段,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铁钱使用和运输都极为不便的问题,川蜀地区诞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一开始是一些私人钱庄商号发行的不记名的存款凭证,不管谁持有交子,都可以到钱庄兑换铁钱。当大家都认可了交子之后,就懒得兑来兑去了,因为铁钱太不方便,逐渐就成了一种私人发行在特定区域流通的货币。

但是问题也随时而来,各家钱庄毕竟良莠不齐,有些经营不善的钱庄提前把钱花了,资金链断了,就没法兑付,形成了挤兑和信任危机(是不是很像加密货币发展过程中,各种币眼花缭乱的涌现,比特币、狗狗币、meme币、空气币等层出不穷,连特朗普都借助名人效应发币等等,2022年无抵押稳定币TerraUSD崩溃也说明了早期缺乏监管状态下的风险)。

第二阶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有了一些小规模的改革,比如当时宋朝官方限定发行交子只能限定在最有财力的十六家钱庄,相当于有限的“收编”和“招安”(有限范围的私人发行,是不是听起来很像港币的三家发钞行,汇丰、渣打和中银香港,以及美元稳定币的USDT和USDC背后的Tether和Circle两大主流发币商)(《宋朝事实》、《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第三阶段,再后来,北宋官方垄断了发行交子的权力,收归国有,全部国有化了。私人发行交子必然会存在种种乱象,一开始泥沙俱下,百家争鸣也好、群魔乱舞也罢,但也会不断的优胜劣汰,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高效且有活力的过程。但官方完全垄断发行后,规范是规范了,但也使其丧失了私人发行的活力,而且利用国家机器强制的流通和使用也不用太去操心质量高低,反而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只不过,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习惯了多年来的大一统叙事后,对于私人发行的种种“乱象”总是难免觉得太乱,眼晕,不习惯。

北宋官方在发行的过程中,一开始还能比较审慎,严格执行准备金制度(每印一张都有等值的钱做抵押),但随后逐渐发现,每次略微多发一些,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这种凭空就可以印出来一部分钱的好事,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尤其是遇到战事财力吃紧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铸币税)。但这种事情是会上瘾的,越印越多,越滚越大,最后只能将已经泛滥旧交子销毁新发行新的纸币,无非是换个名字,每一次,持有旧纸币的普通百姓财产都相当于被洗劫一波。所以北宋、南宋,金和元,都出现过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算是后来的魏玛共和国、解放前的金圆券、津巴布韦的一百亿面值纸币的“老祖宗”了。

再回到稳定币,被政策规范“收编”后,依然由私人机构发行,兼顾了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没有完全丧失其跨境支付和留有部分匿名空间的最初始需求,这就是美元稳定币的安排。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稳定币如何在没有美元结算体系的最偏远的非洲得到大举应用,如何在土耳其这些本币高通胀地区盛行,甚至如何被美国制裁尤其是剔除swift系统的地方找到空隙?

从这个角度看,香港指定三家发钞行(汇丰、渣打、中银)发行港币,并规定发钞银行必须以1美元兑7.8港元向金管局的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美元,这种机制就是一种“稳定币”,北宋四川十六家钱庄发行的交子和清末山西票号银票(日昇昌)也可以视作一种近似的“稳定币”。

相反,如果是国家完全主导发行或者完全不匿名,那从最本质上就不是“去中心化”,还是依然会受到现在各种资金跨境的限制,也无法实现匿名性,与加密货币最原始的初衷背离。

加密货币也好,稳定币也罢,冲击的是银行、Visa和Swift这种传统金融交易与信息交换的中介体系。被“收编”的稳定币由于强制要求用法币作为准备金,所以还不至于颠覆央行和传统法币的权威。相反,那些完全没有匿名空间甚至由国家主导的稳定币则会在这方面丧失更多灵活性。当然,也不是毫无应用场景,比如跨境贸易和电商,尤其是和偏远地区,也可以解决很大的痛点,所以如果这些大的平台和跨国企业如果发币,也有自己的动力和场景。

最后,作为普通人,如何参与这一机会?要拥抱变化,但更要看清本质,从其满足需求最本质的起点出发,就能理解最可能发展成功的方向,也就是我们应该去的方向。

券商策略 数字货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