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共有7家消金公司发行10笔普通金融债,累计实际发行规模121亿元,同比下滑52.55%; ②受访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头部消金公司发债积极性下滑导致行业整体发行规模缩减; ③随着融资渠道日益多样化,部分消金公司转向发行ABS等其他方式融资。
财联社7月7日讯(记者 彭科峰)2025年上半年,有多少名银行人彻底失去了从业资格?
今日,依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信息,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约有50名银行业从业者被监管部门“红牌罚下”,其主要原因仍然和违法放贷有关。对比来看,2024年上半年约有62名银行人遭遇终身禁业。
对此,某券商宏观分析师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金融监管从严是大势所趋,尽管目前终身禁业的案例多涉及过往“旧账”,但仍然反映出监管部门“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态度和决心。未来数年内,此类罚单数量仍有望继续增长。
平均每个月超8人被红牌罚下
今日,依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2025年上半年,约有50名银行人被监管部门予以“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
按季度来看,一季度累计有有34人被监管部门红牌罚下;二季度的人数明显减少,约有16名银行人被监管红牌罚下。按照月度来看,2025年1月份被终身禁业的人数最多,达到21名;6月份被监管红牌罚下的人数最少,仅有1人,即江西庐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员工刘张华。
按照所在金融机构类型来看,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被红牌罚下的国有大行员工达17人,占据整体被罚人数34%;被红牌罚下的农商行/农信社系统人员达15人,占整体被罚人数的30%。其余被处罚的机构类型还包括股份行、财务集团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对比来看,依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信息,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上半年约有62名银行人遭遇终身禁业,去年全年约有超110名银行人被红牌罚下。整体来看,今年的银行业终身禁业人数稍低于去年同期,但依然维持高位。
被罚人员类型日趋多样化
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发布的行政处罚的文件来看,大部分被红牌罚下的人员涉及的违法违规原因和贷款“三查”问题有关,且主要是违法发放贷款。
其中典型案例为,高勇军(时任渑池农村商业银行果园支行客户经理)因为违规发放贷款被监管终身禁业。而依据裁判文书网披露,高勇军涉嫌挪用公款,利用别人名字进行编造假资料,制造假合同所造并违法发放贷款,涉及同类案件约有70起,涉涉案金额达到600多万元。
此外,今年上半年被终身禁业的银行人当中不乏一些昔日的“金融明星”。比如原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原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朱慧民,因审批发放并形成不良贷款业务,且数额巨大被查落马,并遭红牌罚下。据官方网站披露,在光大银行、光大实业工作期间,朱慧民曾通过亲属收受4家客户企业3000余万元,还涉嫌收受价值4000余万元别墅,与企业老板存在巨额经济往来。
再比如,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原副总经理徐卫东在落马多年后,也于今年年初被上海金融监管局予以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的追罚。监管部门指出,徐卫东的违法违规事由为:股权投资母基金业务未制定管理制度、未按规定程序选聘金融服务合作机构、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投资审查程序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理财资金违规投资于高风险金融产品、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
此外,徐卫东的同事、陈琪(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产品一部(筹)负责人等)也于4月份被监管红牌罚下。
值得注意是,相比过去,今年上半年被红牌罚下的机构人员日益多样化,从单纯的银行向财务集团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领域扩张。比如,今年1月份,王翔(时任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二部高级客户经理)、李裕勇(时任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二部经理、市场总监),因为“将所有权有瑕疵的财产作为售后回租业务租赁物”,被终身禁业;姜建平(东方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冰(时任东旭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轩(时任东旭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等三人因为卷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被红牌罚下。
上述分析师认为,集团财务公司、金租机构和信托公司,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影子银行”的特性,和银行相比,这些金融机构蕴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视,并且隐藏得更深,有关部门不断加强监管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