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中国船舶千亿重组获上交所重组委通过 全球造船龙头上市公司诞生进入倒计时
①7月4日,上交所并购重组委通过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史上最大资本市场运作进入收官阶段。
                ②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将凭借全产业链壁垒与技术优势,展现不可替代的发展韧性,成为全球造船领域龙头。

7月4日,上交所并购重组委正式审议通过中国船舶(600150.SH)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这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运作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此前,中国船舶披露的回复函,以翔实的数据和切实可行的安排,彰显国企改革与产业协同的坚定决心,体现出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高度重视,向投资者传递了强有力的信心背书。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恰逢多重内外部变量交织:顶层定调海洋经济,深海赛道再获利好;地缘冲突硝烟弥漫,推高国际航运价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301调查措施落地。这些因素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而对即将诞生的全球造船龙头而言,潜在的发展机遇更为显著。完成重组后的中国船舶,凭借全产业链壁垒与深厚技术优势,将在市场中展现不可替代的发展韧性。

重组收官在即:解决同业竞争,锻造全球旗舰

随着并购重组委的审议通过,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战略性重组进入收官阶段。这场酝酿多年的整合,既是破解同业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更是中国造船业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引领”的重要契机。

行业景气度攀升,夯实重组价值基础。2024年,新造船市场持续活跃,中国造船业继续领跑全球。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2024年市场占有率表现优异:中国船舶完工量8.73%、新接订单7.48%、手持订单8.03%;中国重工完工量6.52%、新接订单11.01%、手持订单10.39%。目前,两家上市公司手持订单饱满,生产计划已排至2029年。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存续公司未来业绩的可预期性,也为其市场估值提供了稳定支撑。可以预见,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球造船领域龙头。

造船业转型加速,全链条攻关抢占技术高点。当前,全球造船业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而韩国压码高附加值船舶市场,日本在特种船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近年持续攻关核心技术,在大型邮轮、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等多类高附加值船型上取得突破。合并后,存续公司预计将实现对双方科研体系的深度融合,汇聚技术经验,推动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总装建造全链条协同攻关,抢占与日韩竞争的技术高点。在VLOC、VLCC、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FPSO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海产品领域拥有更强的交付能力与市场话语权。

产业布局优化,释放品牌溢价潜力。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旗下船厂形成了各具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与产品。通过此次重组整合,各船厂产业布局将得到统筹优化,深度激活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造船基地的资源禀赋。同时,通过打造“中国船舶”核心品牌,从商务谈判、接单、排产等方面统一价值输出,凝聚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话语权。凭借“产业整合+品牌溢价”的双轮驱动,存续公司将加速兑现全球造船龙头的增长潜力。

市场持续火热:政策东风助力,多重利好催化

当海洋经济与地缘变局共振,造船业迎来需求爆发的“黄金窗口”。政策端持续加码海洋经济,市场端航运需求因冲突升温,叠加绿色智能转型浪潮,本次重组恰如巨轮扬帆,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驶向全球造船业的价值蓝海。

顶层发力深海赛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到上海市规划打造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再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今年以来,相关政策接连引爆资本市场对深海科技这一“万亿产业”的关注热度。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作为深海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与排头兵,长期深耕深海科技核心赛道,在深远海资源开发、深海钻探、深海养殖以及深海与极地科考等方面积累深厚。随着重组落地,存续公司将进一步与国家战略及地方政策同向发力,推动深海科技产业链全面升级,抢占深海科技制高点,引领全球海洋经济新格局。

地缘冲突刺激运力需求,新船订单持续增长。受地缘政治影响,全球海运市场运力需求持续走高。运力紧张推动海运价格上升,新造船成本回收周期大幅缩短,船东下单新船意愿增加。以油船为例,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等关键航道风险持续上升,不断推高国际油轮运输价格,促使船东优化船队结构,对新造油轮,特别是大型、环保、高效船型的需求显著增加。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在油轮建造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和卓越的建造记录,存续公司将无疑是承接此轮油轮新造船订单潮的核心力量。

能源安全与减碳压力,引领绿色智能船舶升级潮。随着全球对能源供应安全的日益担忧以及航运业碳排放标准持续收紧,船东对采用替代燃料,降低船队排放与运营风险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叠加全球船队船龄即将达峰的背景,绿色船型替代老旧船型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同时,地缘冲突中凸显的航运安全挑战,加速了航运业对船舶智能化的需求。近年来,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在绿色智能船舶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存续公司完全有能力引领本轮由绿色化与智能化驱动的船型升级浪潮,抢占未来订单竞争制高点。

301调查落地,实质影响边际可控。尽管美国此前公布了301调查结果,计划采取对中国籍或中国建造的船舶征收海运服务费等限制措施,但结合行业普遍评估,该调查结果对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核心造船业务,特别是大型LNG运输船、VLCC等高附加值船型的接单能力和未来业绩预期的直接影响有限。目前,能够建造大型LNG运输船的主要为中韩两国,汽车运输船去年新签订单全部来自中日韩三国,且由于扩产速度缓慢,全球造船产能持续紧张。在交付能力、技术可靠性、建造质量和商业信誉等船东最看重的核心维度上,存续公司仍将凭借技术与产业链优势,持续占据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

国资强力护航:现金选择权“双保险”,构筑风险“缓冲坝”

在当今资本市场中,重大资产重组伴随的股价波动风险与投资者权益保护需求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构建风险缓冲机制为中小股东预设退出通道,在并购整合与市场波动中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撑。对此,中国船舶给出了清晰、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与承诺保障。

实力雄厚的“国家队”提供方。作为中国首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中国诚通通过核心子公司诚通金控作为现金选择权提供方,深度参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以市场化手段为兄弟央企的重大资本运作提供了关键的流动性支持。根据公开披露数据,截至2024年底,诚通金控总资产规模高达441.08亿元,净资产规模达394.18亿元,2024年度实现净利润26.90亿元,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为履行现金选择权义务提供了极其坚实的保障。

央企联手的“双保险”机制。由产业集团(中船集团)与专业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诚通金控)联手提供现金选择权,构建了在资本市场重大重组中颇为罕见的“双保险”机制。这不仅彰显了央企之间协同发展的信心,也为后续央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范例,突显了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在推动产业整合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作为专业“资本运营者”,中国诚通的介入也为存续公司未来的资本运作和产融结合预留了更广阔的空间。

站在全球造船业变革的潮头,此次重组不仅关乎两家上市公司的命运,更承载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维进阶的历史使命。随着本次重组收官在即,一个资产规模领先、技术实力雄厚、产业链协同高效的全球船舶制造旗舰上市公司正在加速诞生。合并后的中国船舶将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潜力,长期投资价值愈发凸显,不仅能为股东带来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也必将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公司经营透视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